对当下幼儿教师师德“失范”之审思

2022-03-05 01:16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失范师德职业道德

廖 仙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教师师德“失范”现象频频爆出,其中幼儿教师失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8月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和同年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相继出现后,社会各界对师德“失范”的议论、谴责声不断,家长们尤其害怕自家孩子遭遇扎针、喂药、打骂,体罚、性侵等可怕事件。基于此,幼儿教师师德“失范”问题亟需全面性的讨论。

一、教师师德“失范”困境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遵守这项职业规定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师德“失范”即教师违背了该职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做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幼儿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便是失德的表现。可见,幼儿教师失德问题逐渐成为规范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突破点。

教师失德现象层出不穷,各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探析了当今教师面临的困境。外部因素下,部分失德行为在网络舆论生态中容易被放大和舆论走向所影响,又因网络的聚焦让众人认为师德的集体滑坡。[1]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被迅速分享,部分教师的失德行为在网络舆论困境下造成教师的压力源之一。教师的生存状况同时受教育系统等外部机制所影响,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又受其具体领域的教育发展机制所影响。无法实现其个人发展而导致的失德问题,也是从业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源之一。教师在其专业素养上存在专业角色迷茫、教育理念“单向度”生长、专业知识不足、专业能力缺乏,以及低效的师德“他律”和放松的师德“自律”等问题。[2]由于教师自身导致的师德“失范”现象,大众会以更苛刻的眼光看待其余从业教师。从教师道德生活上看,教师道德生活不是以外在理性规范而是以美好的情感为基础,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关系性存在的感性体验;当下多数道德生活的困境源于对道德生活情感层面的忽视和割裂。[3]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同样需要与人的情感互动,道德约束与人的情感道德之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情感的压抑往往导致教师心理问题出现,从而发生失德行为。教师的道德生活不仅是教授知识与师生间、师师间情感互动,还有自我的道德生活空间,工作与生活间需留有空地。在教师价值观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流失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若隐若现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在当今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大多以表面行为为主。[4]在多种价值取向冲突下,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道德也在实时变化。由此可看出当代教师道德的相关探究已经从外部生存机制逐渐转向教师的内在精神生活。

二、幼儿师德“失范”原因分析

早期教育仍属于发展阶段,个人面对无法改变现存的某些不合理制度规则时,无法处理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会产生有违正常社会的行为。当师德“失范”问题作为一种教育病时,这涉及教育机能与教育构造两方面的问题;教育机能问题属于教育的病理,教育构造的问题属于病理的教育,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5]我们也可将其理解为教育外部构造与内部机能出现问题导致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笔者在结合各观点后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论述幼儿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学前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的学前教育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都不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颁布的,其中有关幼儿教师师德规范的内容很少。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除了201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有所规定和2018年11月颁布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之外,没有有关幼儿教师师德规范的细则性文件。如《教师法》这一类的法律法规较宽泛,不能确切的让幼儿教师知晓全部的师德行为底线,导致了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甚至部分民办幼儿园并未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培训,幼儿教师对自身的义务与权益不清楚,对幼儿拥有的权益与义务也不明晰的状况下,若触碰了职业道德的红线也不自知。

2.社会认可度较低,网络舆论加剧态势

首先,中国教育改革四十年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幼儿教育与大学教育并未纳入其中。社会上的师德“失范”事件也属这两个阶段的教师被爆出较多,源于幼儿阶段与大学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便有更自由的选择权与话语权。幼儿教育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体系不健全,师德建设方面暴露出许多幼教从业者师德“失范”行为。对于出现的师德问题行为,公众不客观的将教师的道德评价等价于教师整体评价,呈现结论偏差的结果。加之公办园少,民办园多,幼儿教师服务性质应大于教育性质,园所才能赚取更多利益,因此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教育系统中的较低位置。其次,互联网时代下民众的话语权扩大到网络中,无形中成为了师德行为的隐形监督者,但部分幼儿教师失德行为被扩大成集体幼教师德问题,无疑给幼教从业者形成隐形压力。

最后,“失范”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涉及群体行为,幼儿师德“失范”行为从教育病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教育病。教育病的产生是教育内部、外部条件歪曲,致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从而派生出的脱轨行为;教育病属于社会病的一种,指教育中不正常、不健康的状态。[6]内部的教育机能无法正常运作加之外部的教育构造不够成熟,这必然会出现偏离正常状态的问题行为。教育病也是社会转型下的必然产物,因幼儿教育体系仍需完善。

3.幼儿园管理体系不完善

教师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教师的生存状况是师德“失范”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改革初期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幼儿教育一直未受重视,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教育越发重视后,幼儿教育发生巨大变化。幼儿教育仍存在许多改进之处,如幼儿园管理体系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均能达到标准,可实际的幼儿园管理体系执行时仍出现各种偏差。一方面,幼儿园对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方面不断改进,有了明显的效果,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内部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如幼儿教师的薪资问题一直处于各行业的较低水平,许多民办园更在乎的是幼儿园生源,而非给予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空间。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其专业道德水平高低,只有具体化的专业道德内化后才能将教育道德付诸于教学活动,这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一所幼儿园等同于一个小型社会团体,教师间的互动、教师与管理层间的互动若得不到积极的回应,长此以往,部分教师无法自我消化便会将这种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中,幼儿成了最终受害者。教师的专业道德受其外部教育机制构造的影响,同理专业道德内部教育机能缺陷导致教师师德“失范”。幼儿教师首先是一位“社会人”,再成为“职业人”,最后成为“专业人”,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待于外部发展机制的健全与否,同时对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作为重要的因素,如及时培训与检验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二)内部因素

1.教师教育信仰缺失,职业认同感低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层次不一、师德教育培养程度不同、自身师德修养也不足,因此在未形成坚定的教育信仰前就开始从教,不可避免做出师德“失范”的行为。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片面认知,加之其自身对职业的学习、认识或能力不足,这种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职业认同感越来越低。“教育信仰是一个教师的灵魂,它是教师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一种超越现实的价值追求,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源动力”。[7]教育信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同时受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教师的道德价值观必须在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做出权衡。部分幼儿教师不能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倾向个人主义,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对其师德的要求,无法完成正常的保教活动,甚至发生虐童事件。

2.教师身份建构能力不足

“不同工作情境下的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路径:外部互动主导型、内外部互动兼有型、内部互动主导型,从而构建出三种具有不同特征的幼儿园教师身份”。[8]外部互动主导型的教师在建构身份时易受外部互动环境的影响,会认为自己的职业只是一名看护幼儿的保姆,未认识其真正的职业核心;内部互动主导型教师不太会在意外界互动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评价,而是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真正实践教学时强化自身教师的专业身份,做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内外部互动兼有型教师在园内建构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即同时扮演父母、姐姐、好朋友、艺术家等多重角色,能将自己的技能与身份角色一一对应。幼儿教师建构其身份角色时会产生自我角色冲突,不同情境下的互动会加速其个体内化过程,因此部分幼儿教师会形成消极的职业角色认知,源于教师身份建构能力不足导致其职业道德“失范”,影响幼儿心灵健康成长。

三、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改进建议

教育不是一类人的事,而是全民的大事。教育立国论提倡通过教育为其培养精英人才、国之栋梁,来推动社会的前进。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依赖国民,只有从人的培养原初抓起,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创新性素质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兴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师以立德为本,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素养是师之所以为师的基础,其中积极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合方能促进幼儿教师行业的全面发展。

(一)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

地方学前教育政策精准化,普及化。政府采集多方资料意见,根据当地教师道德具体状况制定统一的细则性文件发布给各学校教师学习。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为的底线与认识误区,并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政府加大力度严格排查是否有园所私自招收不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对各类幼儿园定期检查。

全民信任幼儿教师,转变对其刻板印象。幼儿教师是经过学校专业培养后从教的,国民应相信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合格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看护幼儿。幼儿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但初为幼儿教师自然缺乏实践经验,也许会犯错,但绝不是原则性的大错。若能对幼儿教师多些宽容,是否会减少幼儿教师失德行为的概率呢?

(二)完善幼儿园管理体系与评价机制

园所管理至关重要,金字塔的顶部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底部一定也需要检查,首先体现在园所管理层是否严守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幼儿园的教师招聘一般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学历水平是否达到,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二是参加统一的教师招聘考试;三是职前教师培训。大部分幼儿园都能严格按照这三项要求招聘教师,但部分民办园仍存在“入职宽松”问题,并且无论是职前还是职中的师德培训都未定期进行,往往这样的园所极易出现失德问题。其次为园所管理层是否给予教师成长与发展空间,定期开展的师德思想培训与知识技能提升培训等。最后是对教师的全面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思想评价、行为评价,教学评价等。其中包括上级对下级评、下级对上级评、同级之间评价如教师间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教师得到领导的肯定与批评后必然会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后学会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身师德修养。管理层实时掌握幼儿在园的状况与教师思想动态,了解园所各部门情况,确保幼儿园的正常有序运转,用心留住每一位好教师。

(三)师范院校加强对幼教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我国正大力开办职业教育,其中许多职业学校里均设有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但其师资配比较少,无法开展全面的人才培养课程。历史背景下部分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有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理念,导致理论课程开办比例比规定的少。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理念主要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中获得。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全面,其中增加应具体化教师法律法规学习的课程,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比重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以己为范”并将这种德育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师德教育中需让学生厘清职业道德、专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也有区别,需明白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其个人道德具有“公众化”倾向。正视教师道德的内涵和外延方能指导师范生的从业生活。师德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师范生应学会区分与整合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与其个人道德品质,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下有坚定地教育信仰,统一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其教师身份的建构。

(四)教师道德的自我内化是根本

教师的道德是品德与德行的统一。卢梭对教师的道德品质要求“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时职业是这样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9]教师与军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与严格性之特点。“天、地、君、亲、师”的排列,即说明了师德之高尚与重要。教师明白何为道德、为何道德、应何道德,并内化个人道德与教师道德。从古至今,衡量教师的标准都是以圣人作为楷模,但世上能做到圣人的寥寥无几,虽然教师无法做到像圣人一般,但应以圣人的标准引领自身行为体现其德行。教师道德的内化是职业规定的公德、私德与专业道德三者相统一的结果。内化是他律走向自律。内化体现在教师拥有崇高的教育信仰,能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中找到方法建构自我角色。教师将师德内化于心,贯穿在自己的知情意行中,做一名与时代同步,有其自我教育信念的合格幼儿教师。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只要外部环境是健康的,事物总会找到其之间的联结点,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师德建设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更需要自我教育信仰的坚定。教育有其自规定性,虽然教育的发展有其滞后性,但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下一定能达到其自组织的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失范师德职业道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