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赋能 助力教师成长
——谈浙江省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修班引领下的 教师成长历程

2022-09-09 07:00陈晓琴
体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研修班纲要研讨

文/陈晓琴

俗话说:“一人行快,众人行远。”作为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修班的一员,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因为有了导师的引领、团队的结伴同行、研修班为学员量身定制的发展策略,让扎根于一线体育教学的笔者也有了“虽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固执地觉得自己可以在微乎其微的尘埃世界里,磨砺成那一粒最不普通的唯一”的斗志与梦想。

一、内驱力的唤醒,扬帆起航

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成立于2013年9月,研修班成员的选拔是在各县(市、区)教研员提名推荐的基础上,由导师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确定的。那时笔者还只是一个教龄刚满3年的教坛“新兵”,因有幸作为金华市青年教师代表在浙江省“四地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导师的肯定,从而被吸收成为研修班的一员。开班的第一天导师就宣布了研修班的管理制度及学员的发展规划,并要求所有入选队员均需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将可能被退选。也许正是这份严谨与严格,让笔者更加珍惜每一次研修班的学习,这个过程不断唤醒笔者成长的内驱力。在研修班的引领下,笔者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本心,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构建专业发展的目标,并立志要为“潜心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行为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付出。

二、扎实的理论丰盈,续航成长

如果说,严格的班级制度激发出的内驱力是笔者成长路上的第一把钥匙,那么,研修班持续创设的多元研训模式让扎实的理论为学员成长续航的举措,就是打开笔者成长之门的第二把钥匙。

(一)专家引领,构建理念认知

研修班自创建之日起,便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抓手,带领研修班学员走进省体育教学教改的新世界。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无论是导师陈益军老师,还是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或者是邻地市专家学者,每一次均围绕《纲要》所提出的新理念进行分享与解读,将学员带向一个新台阶。对笔者而言,从2013年第一次接触浙江省关于日常体育常态课堂教学“七个一”的要求、教改下课堂教学的框架构建到“单一、组合与比赛/游戏”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初探以“技术、体能、运用”来构建教学单元到如何高效地围绕三维度制定教学单元,从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理解升华到如何通过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构建学校体育新样态,从对体育核心素养落实的混沌状态到通过“教学内容结构化转变(强调知识网状性)、教学法转变(强调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使课堂向层次化规格的课堂转变)、教学组织转变(强调小组化教学)、教学评价转变(强调学练标准的设计)四个转变来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等,每一次名师的引领,在帮助笔者构建理念新认知的同时,更实现了笔者从点状的知识点逐步向知识线与学科面的转变。

(二)沉浸式研讨,强化理念理解

正所谓“专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修班导师陈益军老师深知对一线教师而言,对全新的改革和理念是很难通过纯粹的听而习得真知灼见的,于是每一次专家引领后,都安排沉浸式研讨。记得在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关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的分享之后,导师以各县市学员为小组,布置以田径项目为突破口,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的单元构建任务,并在第二天就其中一个内容进行现场的课堂教学呈现,借以实战课堂,帮助学员强化对新理念的理解。正是通过这样的沉浸式研讨,让每一次学习以理解的方式转化为学员内在的教材解读能力。

(三)科研助力,加深理念沉淀

如果说专家引领和沉浸式研讨是以头脑风暴式最大化地保留知识在大脑中停留的话,那么研修班带领学员围绕《纲要》所展开的项目研究以及积极参与省《纲要》编写及整理的过程,则是如春雨浸润土壤一般加深学员理念的沉淀。笔者自加入研修班,因资质尚浅只在科研论文上有所获得,未曾直接执笔某一课题,但也从未停止过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理论的梳理、课堂实践反馈、专家现场的评课与解读以及最后的理论再梳理与整编,帮助笔者达成学习、解读、落实、理解《纲要》的效果,为笔者在《纲要》引领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的实践策略,助推成长

如果说理论的丰盈打开的是成长路上思维的大门,那么研修班紧紧围绕《纲要》以及不同阶段所研究的主题项目所进行的“以研为主的课堂实践、以展为主的成果推广、以赛为主的学练评价”打开的便是学员教学行为转变的大门。

(一)以研为主的课堂实践

研修班在不断丰盈学员理念认知的同时,尝试通过不同的课堂研讨模式来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行合一的实践助力中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围绕《纲要》进行“田径项目教学”研究时,研修班通过“同课异构”教学、“同案各施”教学、“卷入”式教学等方式,聚焦“唯技术”教学所导致的田径内容学习难度大、学习枯燥等问题,通过对同一内容下,不同团队基于对《纲要》的不同理解视角而创设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所带来的学习效果进行对照与检测,进而深化理解《纲要》所提出的“方法纳入课时教学内容”的理念。笔者也在这个过程中,对田径这一相对枯燥的项目如何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单元构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在常态课堂教学中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品质。

(二)以展为主的成果推广

研修班最令人着迷的,不仅是以“实干”为主的学习作风,更在于它为学员创设了多渠道的展示与推广研究成果的机会。比如组建送教组,让更多一线教师“沐浴课改春风”的同时,也激发了研修班学员的成就感、责任感与担当感;而跨区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如参加浙江省“四地市”“五地市”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与杭州“星锐班”开展研讨交流、与浙师大“浙派名师班”开展合作教研、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观摩学习等,不仅为学员创设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也带领学员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打开体育课堂新视角,并要求学员在参与学习后,在三日内完成学习反思,助力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二次整合。

(三)以赛为主的学练评价

检验研修班学员学习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比赛。9年时间,研修班学员在团队齐心共建下,频频站上全国、省级荣誉高台,每一次的喜报来袭,不仅是对研修班成员的莫大激励,更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辐射到金华体育教师团队。笔者身在研修班的学习历程,已然从2013年那个教坛“新兵”,到现在先后获得县、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县、市级基本功一、二等奖,县、市级“教坛新秀”,县、市级科研论文一等奖,县级优秀教师等荣誉。而这些带给笔者的除了成就感,更在通过以赛为主的学练评价,而将笔者推到体育教学研究的新高地,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与认知。

四、自发成长力的获得,让成长获得持续的力量

回看跟随研修班一路的学习与成长,有入门前的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也有入门后的孜孜不倦跟随团队,在导师引领下上下求索,以勤为径,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专业高峰。研修班所做的,不仅仅在外力上给予学员最大的支持与引领,更是在激发学员自发成长力的获得。为此,研修班除了常规学习培训之外,更将报告与讲座、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撰写反思纳入到学员成长规划中,旨在以输出和输入并举的方式助力学员持续性自发成长。笔者作为其中一员,迄今写有原创日志反思2170余篇,教学类反思10万余字;坚持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专业类书籍;坚持在校、区、市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主题的分享与报告等。自发成长力的获得带给笔者的不仅是专业上的突破与再成长,更有综合素养、个人职业发展上的支持。

研修班成立的9年,亦是笔者成长与收获的9年,这份成长与收获是发展的、高效的、可持续性的。研修班为学员成长的道路上种下一颗追寻体育教育之梦的种子,让体育教育之花在沃土的培育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研修班纲要研讨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研修班“自拍自评”部分作品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