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与造型观念

2023-01-05 10:50张治文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文化馆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情环县人偶

张治文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文化馆

环县道情皮影是重视表演形式的民俗文化项目,从表演开始一直到创作均引入了突出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征,从表演内容转变到方法上都存在民俗和宗教信仰的有关内容。对于这样的民间艺术文化来说,其彰显的蕴含不仅仅是艺术的本身,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与气质,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作用的重要性也展现了环县道情皮影的教化性,对其民俗文化特点的探讨工作也应有效开展。

一、环县道皮影与其发展历程概述

(一)环县道皮影

皮影是皮影戏与皮影戏人偶物品的全用名称。皮影戏作为一种使用兽物皮经过制作成为人偶剪影用以演绎民间传说的陈旧戏剧,法国著名的电影学家将其称为“电影的前身”。环县地处民族文化融汇交流、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之处,具有特点的地理背景与浓厚的文化内涵,萌发了环县道情皮影此种优秀的民俗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作为道教文化和皮影艺术互相融合的结果,是集民俗、音乐、美术、口传文学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作为一门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皮影戏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根据相关研究考证可知其发源于我国陕西地区,成熟于唐宋代的秦晋豫,昌盛时期于清代的河北,流行于甘肃省庆阳市,经过环县道情皮影师傅解长春与敬乃梁、杜明华以及魏国诚等大胆的思想创新,道情皮影艺术体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集思广益,吸收了陕西皮影与本地民歌、小曲的精华,并且结合内蒙古、宁夏以及陕西等附近地方的民歌、民乐以及评书等相关艺术方式,最后构成了将历史故事、民间小说以及民情风俗等为剧目素材。高亢激昂、悠扬含蓄的道情为曲调,精细雕刻的皮影作为道具的戏曲表演方式,是本地群众祭神祈福、过关还原以及祝寿庆典的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当前,环县境内现有四十几家民间道情皮影戏班、三百多名表演艺人、六十余名雕刻艺人,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非物质遗产艺术群体[1]。

(二)发展历程

明朝末年环县东北方向的兴隆山作为早年间环县道情皮影的发源地。当时,人们均崇尚道教文化,兴隆山道观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圣地,地方百姓深深受到道士日常唱经的作用,也借助简版和渔鼓讲述传说奇闻,随后道情艺术将皮影艺术引入到了演出中,形成了最早的环县道情皮影的幼形。而皮影艺术家解长春在演出中不断创新探索,为其融入了四弦以及小唢呐等本地方独有特色的乐器,并且还创作了本地道情有关戏剧,从此以后,保留环县特色的道情皮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中,另外根据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进步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发展到了现代。按照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持续健全创新,一些皮影艺人开始开展皮影雕刻,并且创建很多专门雕刻皮影人偶的小工坊,步入二十一世纪,皮影雕刻艺术也越来越迈向专业化和产业链形式,当前环县从事皮影雕刻事业大概具有四十多名人员,同时十几家已经构成规模化创建。

(三)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情况

从当前环县皮影发展的状况而言,不管是表演规范还是从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均具备一定程度的规模化。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缺少,环县当地政府也做出了很多举措且一同开展,从政策与制度以及开展全方位合作对本地皮影艺术进行弘扬和保护。这也使得环县道情皮影的进步和弘扬工作在井然有序地展开。

除此之外,还要看到环县皮影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威胁与挑战。尽管环县当前从事演出人员比较多,然而高素养专业艺术人才仍然缺乏。并且,当前从业皮影方面工作的人员年纪比较大,皮影戏新生代动力相当匮乏,表演道具相对流失,不可维系正常开支,以上因素都会导致皮影的传承陷入困境。最终,皮影戏的当代需要相对弱化,观众注重度也不是很高,也促使环县道情皮影的日后发展形势不是很好。

二、环县道情皮影和其他地方皮影对比

皮影戏在每个地方的名称也有所不一样,例如陕西的“影子戏”、河北的“滦洲影”以及四川的“灯影戏”等。我国疆域宽广,皮影被划分为多个流派,大致上能够分为以陕西为核心的西北皮影与将河北为核心的东北皮影两大地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都构成了一整套专门体系的美学方式。挑选这两个地域的皮影从原料挑选、框架造型以及表演剧目等角度来开展对比,分析环县道情皮影和陕西皮影之间的不同之处。

陕西皮影划分为东路、西路两种。环县的道情皮影雕刻受到陕西东路皮影的影响,并且有采取了环县刺绣剪纸的特征[2]。

(1)原素材的选择

环县皮影使用黄牛皮。因为陇东地区崇牛贬驴,制作皮影一定用牛皮。相传牛是天神下凡,一生勤勤恳恳,为民谋福利,死后仍然造福于人类,它是神的化身。选皮一般以黑毛色、青槽期、宰杀出血、四六口齿的公牛皮最佳。其因是黑毛色的牛皮革青色透明;青槽期的牛皮革,润泽而柔软;宰杀的牛皮没有血斑、血丝;四六口齿公牛皮革质细、厚度均匀。

(2)框架造型

环县皮影造型十分含蓄内敛,存在秀丽之情,人物身材体型瘦细、手指修长以及线条流畅等。人物框架主要划分为头部、身体以及四肢,头部相对彰显,身体具有上半身与下半身,除此以外还具有手、腿以及手臂等一共十一个部分。影人装置三根竹签,一根和肩颈相衔接,两根和手相接,方便做出各种动作。

环县皮影人物角色脸部正侧面,身体四分之三侧,额头较高、鼻梁立挺、眉眼细长以及嘴巴较小,胡子和头发等部位经常使用真发直接将其粘贴起来。影人外部简单内部复杂,身体线条顺畅,彰显力量感,内部开展繁杂纹样装饰。环县道情皮影造型俊俏美丽、夸张变形以及头部精致刻画存在较强的观赏价值,人物服饰纹样吸收了本地剪纸与刺绣纹样,加强了环县皮影浓厚的地区特征[3]。

(3)表演剧目

两地区的舞台表演方式也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表演时候不需要创建大型场地,演出模式上经常是一块白布当作“亮子”,一个人在白布后面进行表演,三四个人使用乐器伴奏。

陕西皮影和环县道情皮影两地区在戏曲人物的挑选上多为接近民间生活,将琐碎生活情节当作题材。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环县皮影吸取了陕西东路皮影的特点,又结合内蒙古的相关乐器以及本地的民俗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陕西皮影“碗碗腔”曲调婉转优美,一曲三折,剧目大部分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戏为主。华阴老腔灯影戏刚劲挺拔、高亢激昂,将三国演义与封神演义等故事情节为中心。环县道情皮影曲调来自于唐代《九镇》《承天》等相关道曲,剧目十分丰富具有神仙妖怪等例如《天官赐福》,历史素材改编为剧目的包括《罗通扫北》与爱情戏《龙凤帕》等。

三、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点

(一)环县道情皮影的风格特点

皮影不仅仅是作为一项演出模型,其更像是一项存在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雕刻艺术,形成了具备明显艺术观赏价值的雕刻艺术品。我们能够将皮影和陈旧艺术中的剪纸开展比较,两者在表达措施与造型规划上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是和剪纸艺术对比,皮影艺术体现出更加明显的民俗文化特征。从表演人员的方面而言,唯有一人在前台负责全部的演出行为,并且应用的乐器大部分为民间古老乐器,具有唢呐、简板以及渔鼓等,含有传统特点和地方文化特点,彰显出道情音乐所含有的深厚情感。虽然其乐器陈旧,然而音乐内容十分充足,既可以抒发情感也能够活跃激情,表达出多种多样的道情文化内容,道教部分文化在里面运用得恰到好处。皮影是一种民间艺术,也体现了相当必要的社会作用,促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空间和生存空间。

迄今为止环县的自然环境相对略差,人民在此片土地上的生活也彰显了对自然的崇尚之情。他们尊崇文化信仰,期望能够借助部分祭祀项目来获得顺风顺水的生活,是他们社会需要的一种体现。因此皮影戏的有关内容也更加展现的是因果观念,借助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中的神话奇闻,将我国艺术文化的旨意融入皮影戏内,构成本地区百姓重要的精神娱乐方式。

(二)人物的艺术文化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的体现方式是经过“影人”来实现对内容的促进。尽管体现方式从目前方面而言相当简单,唯有照亮的灯和幕布,工作人员在幕布后面操纵皮影,借用唱等模式来彰显出人偶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彰显出环县道情皮影的全面性艺术成效。事实上,皮影中的“人偶”混合了剪纸、戏剧以及绘画等风格,按照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来将其开展叙述。比如一些忠厚老实之人经常具有庄重的外貌特点,部分狡猾之人刻画得十分丑陋,融合人们的陈旧审美要求开展了划分[4]。

(三)传统民俗文化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的实质就是民间艺术,同样也是一项民俗表现,包含着民俗文化价值意义。民俗文化的出现来自于人们针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以往阶段中,生产力和社会情况造成人类需要从自然中取得资源,也引发了宗教活动和自然崇拜活动,这也是远古时代的民俗文化生产能力与社会现象形成人们需要从自然中得到相关资源,也产生了宗教项目与自然崇尚活动。而按照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百姓生产力的持续提高,百姓经过劳动力提高自我的认识技能与实施技术,并且在其前提下借助现有的应用工具来实现自身对思想情感的需求,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逐渐涌现,例如巫术活动、祭祀活动等相关活动。他们体现着民间文化的一系列特征,皮影也自然存在一定的文化特征。因为在百姓的内心已将自然当作是一种社会现象,经过庙会、祭祀等民俗活动能够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认知与交流。环县道情皮影当中的“人偶”的造型实际上也与我国民俗文化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从全国当中的道情皮影种类来说,还没有其他类型的皮影能够与环县道情皮影存在相似的唱调与艺术体现模式,在艺术体现模式与发展进步中也存在特殊的价值和特点。

(四)地域性文化特点

皮影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环县道情皮影中的特征和陈旧民俗文化之间密切关系,地域性文化特点也是作为其他地方和其他道情皮影划分的最主要依据内容。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具有特点的风格与地域美术特征,其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环县道情皮影本身的艺术效用,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代表性产物与辨别象征,构成了一个地方进步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此种艺术效用还体现出了宗教信仰文化,地区差异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的不同点,在生活模式和审美形式上也具有不同点,而多种化的地域特点在发展中已经把特色加入艺术品中,所体现出的本质特征彰显的模式与内容较为明显地体现了地区特征,环县道情皮影也深受一定的地理背景影响,在地区文化上落实民俗文化特征。

四、环县道情皮影的造型观念

在环县道情皮影人偶制作中富有的人偶形象,其中神仙、妖怪等形象包括很多种,虽然在雕刻与制造中对部分造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性与独特性,但是其所有创作理念均来自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四大著作等一系列作品中的人物抒写细节。比如在《山海经》《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等相关作品中,九尾狐、孙悟空、张飞等形象造型,在皮影的演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5]。

环县的道情皮影戏,其造型的美不单单体现在十分夸张的人物造型中,在于场所制造等一系列环节中的造型具有文化影响,将造型中的文化理念有效的展现。在场景造型的创作中,为了与之前环县文化习俗相切实,一般划分为大、小两种场景创作。大片景在环县道情皮影中被人们称作“满亮子活”,场所造成的创作主要是对巨大物体背景的规划,主要具有高堂广厦与亭台楼阁等,这些都是皮影演出中上半场表演时常常使用的布景创建,下半场演出中所使用的造型策划主要是房内以及某一场所环节中的彰显,其被人们称为小片景,造型的创作理念主要是为了保留较大的表演空间为皮影人偶的积极发挥,制定健全的演出画面。这是因为在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出中,故事情节与戏曲以及艺术相结合模式下的表达性十分重要,需较大的环境背景作为背景载体,以此增强观演人员的同理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皮影作品中最具典型的内容之一,不管是雕刻技术或者是人物的造型制作等层面都良好地阐释了环县本地的民俗文化风情,将本地所具有的艺术文化充分体现,为文化的传承和进步给予了更加重要的依据,将环县文化的民俗美积极地表现在群众的视野中。

猜你喜欢
道情环县人偶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择一行爱一行:两次生命的起点
——山西古交市非遗项目“岔口道情戏”自然传人王谷唤访谈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金华道情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研究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
环县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