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争夺战中,没有赢家

2024-04-27 15:41谷珵徐夫真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养亲子权力

谷珵 徐夫真

父母的牺牲感,本质就是一种精神控制。本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庭,却变成了狂风暴雨的加速器,这种家庭本身的一体两面性,在伴随着公私分野的现代性冲突中,显得尤为突出。

针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现象,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徐夫真做过不少的数据样本调查。无数次的情感承压和单向度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举步维艰,目睹被不当教育方式围猎的孩子的困境,徐夫真剖析了亲子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道出了她的思考。

高温情,高控制

理解父母心理控制的内在逻辑,有必要弄清楚它与一般的亲子情绪表达之间的区别。亲子间既会有正面的情绪表达,比如“好久不见,我很想你”“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们觉得还是挺无聊的”;也会有生气、愤怒,比如“天冷了让你穿秋裤就是不穿,說你八百遍都不听,真气死我了”。后者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孩子可能会跟小伙伴吐槽“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但吐槽中也藏着幸福感。孩子可能一时会嫌唠叨、不爱听,但远远到不了遭受情感勒索的程度。而情感勒索或说心理控制的实质,是从思想和情感上来控制孩子,达到“你按我的想法做”的目的,而不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父母之所以总把牺牲挂在嘴边,以此来“驱使”孩子,与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惯性密切相关。中国家庭有着控制型教养的文化基因,一些父母觉得,从情感上打动孩子,比说理似乎更有效。不管放在哪个时代,当看到父母示弱的时候,孩子就会不忍心。父母发现这种教养方法很好用,就更频繁地采取这一策略,“如果你不听我的,我会很伤心”“离开了你,妈妈就不能活”。孩子首先会感到父母真的把自己视若珍宝,但慢慢地,孩子会感觉这是巨大的压力,可又没办法反驳,只能顺从,变相“鼓励”了父母维持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这种“奏效的”管理方法逐渐成为挣脱不开的绳索,紧紧束缚住孩子的心灵。

2023年年末,我们进行了个案访谈,梳理了采用心理控制的父母的类型。一是缺少安全感的父母。自身的生活失控感很多,比如经历了职业的打击,生活压力大,感觉处处是不可控的因素,因此害怕孩子走弯路。二是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这和天生的性格有关,有些父母喜欢掌控一切,不论从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喜欢给孩子更多指导。行为控制对孩子的发展往往是有利的,比如晚上几点前要回家,规则是必要的,但中国的许多父母常常有着高温情、高控制的特点,希望我对子女好、子女也要在思想和情感上听从我,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索取回报的,“反哺”的交换带着功利性诉求,亲子之间似乎也不是那么无私。三是焦虑易感型父母。他们往往认为很多东西都有害,总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有一种“元焦虑”,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采用控制型教养。这种教养方式也将情绪传导给孩子,增强了孩子的焦虑感,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

失去边界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衡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如果以权力纷争的视角来看父母的情感勒索,“权力”应该如何理解?是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个人发展方面的自我掌控感?

西方核心家庭的经典论述显示,对于西方现代家庭来说,夫妻轴已经成为家庭的核心。而中国家庭并非如此,亲子轴依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家长几乎都非常重视孩子,倾注了大量精力物力,哪怕家中只有一间朝阳的房间,也更希望给孩子住。表面看起来,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是不被允许选择的,人在那里,只要被动接受就好。

心理控制或许能短时起效,但时间长了后,孩子就开始“不吃那一套”,甚至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对抗,此时父母就会很被动。亲子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很多家庭就在此时前来咨询和求助。这时候权力位置就发生了转化。孩子既然没有办法改变父母,就选择自我伤害或放弃,来使父母屈服,达到“打个平手”的效果。慢慢地,父母越来越没有办法掌控孩子,如果此时能有一个人给予孩子成长的指导,让他知道朝向哪个方向发展,或许还是不错的结果,但如果缺乏指引,任由孩子陷入盲目探索,报复性地对待父母提出的要求,就会成为棘手的问题。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就像是较量的过程,而较量中往往是没有赢家的。因此,教育要有前瞻性,不可短视,惯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缺少为孩子长远发展的考虑。

提到亲子权力的时候,考量的核心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就是一个权力场,彼此制衡的轨道应该是不同主体关系的边界。父母有父母的位置和职责,要好好工作,养育子女;孩子也有孩子的地位和任务,要认真学习,积累经验。这样的家庭才能形成一个联盟,成员的目标任务一致,有情感联结的同时彼此有健康的边界。生命早期,孩子的能力有限,可以更多借助父母的经验来帮助他成长。但父母要逐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父母输出的就要求孩子照单全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辨别和对比能力,以及犯错后弥补修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去发展孩子其他的权力。权力意味着责任,有了更大的权力也要承担更大的任务,意味着要更自律,这点不可以忽视。如果不能守好权责的边界,就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衡。

跟风情感控制的教育是在助推父母的心理控制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滑向老龄化和少子化、继而面临“照顾赤字”危机的国家。这种照顾资源的匮乏以及供需矛盾,随着家庭变迁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和消费社会的兴起而愈演愈烈。反映到教育上,可以看到“家”作为教育单位所经受的多重挑战。当下,中国父母的养育思想正处于传统控制型向现代民主型的过渡阶段,而孩子对自由意识和权利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前面所说,控制型教养模式在我国是有着深厚基础的,集体权威又给了它生长的土壤,而面临着现代转型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杂糅使其显现出新的特征,“鸡娃”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一方面,我们正处在“乌卡时代”中,变化快、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但在众多选项中挑选出适合个体或者单一家庭的方案变得非常困难。家长面临的是选择的困境,不知道帮助孩子探索什么合适,却又急于确定目标,就会产生控制型教养,替孩子做决定。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声浪混杂,所传递出的文化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事实上,没有哪种教养方式是万能的,只要能够促进孩子长期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有可取之处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同样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接受效果。但许多文章、视频都在传播“标题党”式的教育知识,用三言两语的“鸡汤”来迎合家长对于短、平、快讯息的需要,家长只看到别人“晒娃”“鸡娃”,却没有深究背后的原因和个体的差异,结果就可能更困惑。这里还是社会导向的问题,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并非只有培育精英才是教育的成功,才有“面子”,成为普通人,生活一样有自己的魅力,个性一样有光辉。

从社会层面来说,“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与“孝道”捆绑的情感道德控制在某种意义上助推了父母的心理控制。就像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让爸爸妈妈说孩子小时候自己是如何辛苦、风雨无阻地带孩子看病。我们也曾经在一所中学里参与过类似的活动,结果一位老教师当即表示,孩子生病了,作为父母没有照顾好他,也不能放任病情发展,当然要就医,有什么值得让孩子感谢的呢?老教师也说出了我的心声。孩子什么时候会感恩?一定是先了解父母,在情感上有相互的依恋和理解。孩子看到父母辛苦工作一天,下班回来给他们倒杯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总是挂在嘴边,反而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一旦孩子真正了解父母,看到父母为家庭的付出,知道教育过程里家庭对自己的支持和要求,感受到家庭成员的互相协作,孩子肯定是感恩父母的。与其上一堂父母的“诉苦课”,不如让孩子回家拍一张父母的照片端详,和爸爸妈妈对视三分钟,观察他们有什么变化。哪怕有些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再僵,但当他发现父母的白发和皱纹时,内心也会有触动。观察和了解之后,接下来是交流,发现亲子间的分歧,然后学会处理分歧,感恩的情绪就自然产生了。布置任务式的感恩教育,反而增强了父母“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你不能当白眼狼”的心态。教育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要有步骤地思考和设计,盲目跟风情感控制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教养亲子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权力的网络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