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主型家庭,培养儿童独立人格

2024-04-27 15:41单志艳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型教养自主性

单志艳

亲子关系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段人际关系,其质量对个人人格发展非常重要。亲子关系不和谐,会影响个人的其他社会关系。因此,构建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对个体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和谐至关重要。但自秦汉起,我国封建社会就确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体系,强调父权和服从的家长制,典型特征就是父母在家庭中实行“一言堂”,其意志可以强加于子女,而子女没有说话的权利。在现代家庭中,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正在形成,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亲子关系仍常以父母的意愿和权威为主宰,很多父母忽视了亲子关系的边界感和规则意识,缺乏对孩子主体人格的尊重。

当前,随着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儿童的话语权意识日益凸显。他们要求自主独立、平等对话、彰显自我,希望有“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平等的关系,呼唤把孩子和家长放在平等位置的比较民主的教养方式。因此,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节点上,父母应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创造新型亲子关系,培养人格独立的一代新人。

确立人格独立、自主发展的育人目标。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共同生活、和谐生活、快乐生活的能力,是培养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与自我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人。要以此为目标构建健康亲子关系,首先需确立以下基本教育原则。一是自然成长。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成长,允许他们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经历。被尊重、被欺骗、被诽谤等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历程,这样的经历有益于其正常成长。二是自主成长。尊重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对其思想不必过多束缚,只要其行为在生命与伦理允许的范围之内,略有控制并加以指导即可。三是自由成长。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比如告诉孩子尽管努力就好,让其成为既能迎接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人。

建设民主型家庭。家庭氛围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情绪状态和环境气氛,是家庭的一种潜在教育因素。专制型教养方式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往往既压抑又紧张,放任型教养方式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是松散、无序的,整体缺乏凝聚力。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是温暖、自由、富于活力的。所以,父母要致力于营造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平等沟通、自由表达,每个人说话的权利都应被尊重。这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家庭成员形成比较牢固的情感联结,在遇到大事时,他们会相互支持、渡过难关。

父母自我反思,开展自我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紧密相关。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自身言行举止和亲子互动来实现。如父母要在家庭中扮演好夫妻角色等,这都要求家长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家长首先要处理自身人际关系,建设一个和美和谐的家庭,才能谈如何教育子女。一个矛盾重重、氛围压抑的家庭,是教育不出健康发展、乐观独立的孩子的。同时,家长素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对子女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一个优秀的家长,可能是知识涵养丰富、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有良好生活习惯、工作积极进取、勇于承担责任、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人,这些都需要靠主动学习、自我教育来完成。

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要了解什么是民主型教养方式及其对父母的要求,思考民主型教养方式与自身此前的教养方式的异同,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与道德修养,与孩子一起成长。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还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尊重。我国政府早已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承认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主体,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四项基本的权利,与成年人是平等的。所以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权利,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与孩子一起商量和其有关的事情。父母若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就无法独立成长,并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在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患者从小就在为吸引家长注意、获得关注而不断努力。这会使他们失去真正的自我,导致成年后社会化程度低,成为他们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试着让孩子自己面对遇到的人生课题,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要培养人格独立的孩子,必须先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一是使个体成为能够自主选择、自主行动的个体,同时适度依恋他人,即有正常的情感能力,达到自主性与依恋性的辩证统一;二是做人做事皆有度,既不自大,又不懦弱;三是既能主动应对,又能被动应对。其中,主动应对是能积极主动处理个人遇到的事情,被动应对是指对于被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自如应对。孩子的自主性要从他们出生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0-3岁儿童自主性培养重点在于建立安全感基础上的正常依恋,以及对“第一反抗期”自主行为的保护与支持。孩子3岁以后则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适应要求,对其全方位进行自主性培养。

此外,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完成,孩子能做主的事情也要让他们自己做主。对于孩子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的问题,家长要用启发、帮助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

第一,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时期,父母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使他们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一个孩子既不过分黏着父母,又能够表现出对父母的一定依恋,这种依恋就是安全型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自主性行为。

第二,鼓励自主行为。在孩子小时候,很多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如,走路不扶、跌倒自己爬起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如果孩子抢或偷别人的东西,应该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引导。如果孩子滑滑梯时“反其道而行之”,就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爬。在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时,不能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尽量保持中立,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第三,不用灌输、强迫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将“听话”与否当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当孩子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循循善诱,引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让孩子真正理解规则。这样孩子才会愿意遵守规则,让规则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同时,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成人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成人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孩子会非常愉快地遵守它。如果孩子处处被要求顺从,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是难以发展出自主性的。小时候听父母的,时时被提醒不许这样或那样,上学后对教师“唯命是从”,孩子就丧失了许多机会自行判断,难以在成长中自发地去遵守规则。

第四,保护逆反时期孩子的自主需求。孩子在人格走向独立的过程中,经常会拒绝父母的要求、不愿意和父母過于亲密、发脾气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的孩子,这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阶段。此时,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比如,2岁的孩子最常说且说得最流利的词语,大概就是“不”了。他发现自己可以自由行走,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力的增长让孩子急于向别人表现“我能行,我自己可以”。于是他喜欢对父母说“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动。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反叛,这只是他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家长应该虚心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而不是当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同时,家长要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其独立做事并承担后果。

猜你喜欢
民主型教养自主性
教养方程式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向师性"在授课中的作用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