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情感表达能力,感受爱的生长与流淌

2024-04-27 15:41陈曦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负面情绪情感

陈曦

亲子关系是世上最深的羁绊。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希望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亲子沟通中,这份深沉的爱却时常无法通过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父母在表达爱时存在几个常见的误区,包括:更习惯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爱;执着于过高的标准,爱给孩子泼冷水;表达时不自觉地带有负面情绪。针对这几个误区,让我们来谈一谈父母应该怎样改变表达爱的方式,提升表达爱的能力。

多谈谈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把爱说出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本身一直比较含蓄。很多父母更习惯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爱;更习惯通过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是交流情感和思想来表达关心。比如,跟孩子争吵之后,嘴上说着“我再也不管你了”,却转身默默给孩子准备好饭菜。一句“吃饭”,包含着嗔怪、原谅、关心等复杂的情感。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固然充满况味,但孩子在真正领会之前,可能会忽略父母行动里爱的信号,被语言里的拒绝和冷淡刺伤。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照顾衣食住行越发难以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父母提供情绪和思想上的理解与交流。所以,父母不妨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总把爱深藏在行动里,多跟孩子谈谈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把爱说出来。

用语言来表达爱可能一开始会有些别扭,有些不好意思,但只要爱孩子的心是真挚的,真正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爱就会在言语间逐渐自然流露。多跟孩子聊聊天,除了问孩子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不妨也问问他的心情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人或者什么糟心事。别着急下结论或给建议,认真听,尝试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喜怒哀乐,比如“真好玩”“你受委屈了”“确实让人生气”……情绪的同频共振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力量,也是高质量沟通的前提。

除了倾听,父母不妨也尝试一点点敞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要准确自如地表达,需要先向内看,去觉察和梳理自己的情感和念头。“我再也不管你了”是一句气话,背后可能是对孩子行为的伤心、失望和愤怒,那不妨告诉孩子,他做了什么事或说了什么话“让我很难过”。尽管难过,父母心里往往仍然牵挂着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对孩子有期待,那就不要只说一句“吃饭”。等双方的情绪都平复一些,跟孩子聊一聊,告诉孩子你的关切和希望。一旦父母打开心门,真诚表达,孩子能够感受到爱,也会用爱回应。这种正向反馈不断积累,会让爱在亲子之间更顺畅地流动起来。

看见和接纳,保护孩子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

中国父母大多相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尽管让孩子感到快乐很重要,但为了未来的成功和长久的幸福,必要时可以牺牲眼前的快乐。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在升学过程中面临层层筛选,父母难免担心孩子掉队。因此,父母往往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一些父母会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当下的水平,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忽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甚至在孩子为取得的成绩高兴时“泼冷水”。长此以往,孩子会感到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反复的挫败可能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进而丧失自信和兴趣,表现出缺乏动机、轻易放弃。这样的结果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爱的基础是看见和接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对优势,比如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有的孩子擅长文字表达,而有的孩子善于人际交往。父母要看到并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的闪光点,并做出及时、真诚、具体的赞扬。相比于“你真是太棒了”“你是最厉害的”这类宽泛、夸张的表扬,言之有物的表扬更能体现出父母真正关心和认可孩子做了什么,也能为孩子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我特别喜欢你今天画的画,树的形状很漂亮,小朋友的表情也很生动”“你这次的作文写得挺好,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腻”“你刚才在球场上表现很棒,跟队友配合得很默契”。真心的赞赏而非打压,才是健康的表达爱的方式。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追求成长和进步的内在动力。为了保护这种动力,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包括帮助孩子设定有挑战性但不过高的目标,让孩子在不断向目标靠近的过程中,体会自己能力的增长;多表达关心与支持,保持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要协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漫长的成长之路上为孩子提供前行的力量,才是为孩子计深远的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觉察负面情绪,多用正面表达

为人父母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生活的压力、日常的琐碎堆积在心头,一部分父母在跟孩子讲话时,会不自觉地把“要求”变成“命令”、“建议”变成“指责”。然而,相比于负面表达,正面表达往往更能传递温暖和力量,从而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对比这两种说法:“你怎么就不能认真一点呢”和“咱们认真一点,好吗”。前者把孩子作为对立面,指责孩子不认真,并且用反问加强了语气;后者是站在孩子这边,提出期待,并且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加入对话。再比如,“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听呢”和“这个问题咱们讨论过很多次了,这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咱们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呢”。前者是对孩子的埋怨和质问,后者是陈述事实,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后者同样可以用严肃的语气说出来,但话语里包含着更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或者遇到了困难,是更希望听到前者,还是后者呢?哪种说法更能让我们正视问题和积极应对呢?答案不言自明。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父母要留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多地使用正面表达。

我们要意识到,正面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话术”上的技巧。人之所以会使用负面表达,也许是出于习惯,但很多时候是因为心里累积着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解。“命令”和“指责”里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不满,而不满的背后往往是深深的担忧和焦虑。在育儿中,向内看到自己的情绪,剖析和消化它们,是每个父母需要不断精進的修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于孩子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它真的会发生吗?如果真的发生了,后果是否无法承受?现在遇到的困难是可怕的危机,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挑战?有负面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它需要被看到,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带着破坏力爆发出来。当“情绪”和“表达”之间有了更多觉察和反思,我们说出的话自然会更加积极平和。

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精进的能力。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看见自己、不断成长的旅程,愿父母都能在这趟旅程中感受到爱的生长和流动。

猜你喜欢
负面情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