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筑“心”路,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2024-04-27 15:41侯东旭米娜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援助心理咨询心理学

侯东旭 米娜

而立之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两度出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组建首支心理援助队伍,成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实施心理援助的奠基者;大力推动中国心理学会改革,在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张侃为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张侃的评价。如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得到重视,作为《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主编之一,在张侃看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需要从重视亲子陪伴、规范心理服务体制机制、推进教师心理培训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降低儿童青少年出现高危心理健康问题的频次。

加强灾后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任重道远

《教育家》: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113人遇难。创伤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如何引导孩子真正從灾难中走出来,最终获得成长?

张侃:首先要陪伴经历灾难的儿童青少年,无论是家长或教师,都应努力让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向正常状态靠拢。孩子是很容易受影响的,要尽量保证正常作息,尽快让其生活恢复常态。同时,要仔细筛查,尽早发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给予特殊关心,也可以用眼睛闪动技术为少数心理创伤特别严重的孩子消除负面记忆,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受灾对人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一些人受灾后一蹶不振,也有一些人会变得更加坚强。

在发起心理援助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妇联、共青团、居委会等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组织经过短期培训后,能够有效观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于引导孩子来说,要给予孩子及时的陪伴,哪怕只有一个人陪在身边,也能避免他们产生孤独感。如果心理援助者发自内心地关心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受到了社会的支持,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社会的支持,只是需要的程度不同而已。

《教育家》:面对灾后儿童的心理援助,有哪些是做心理介入的人员需要注意的?

张侃:在开展心理援助时,要避免形成二次创伤。追问受灾儿童的具体状况和内心深处不愿意表达的哀伤,容易导致他们受到二次伤害。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受灾的孩子刚获救时,最好不要立即进行灾后心理援助,而是先询问孩子是否有哪里不适或是否需要其他物品等,并告诉他现在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可以放松休息,我们能帮他解决困难等。此外,受灾的孩子需要有人照看,可以待他们安定下来,再用心理学专业测查工具对其心理受伤程度进行筛查,或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受灾者明显处于焦虑状态,无法安定下来,或明显存在神情恍惚等情况,就需要请有心理援助经验的专业人员照看。

《教育家》:在汶川大地震以后,您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持续的灾区心理支持工作。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张侃:当时,我作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提出了“灾后心理援助20年”的方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唐山大地震20年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没有受灾的人群相比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显然持续的心理援助是有必要的。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五年,我们在汶川开会,调研中发现灾区人民的心理重建绝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跟当地人聊聊天,他们都觉得房子建得虽好,但仍觉得伤心。所以,从事心理学的人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如何既引起公众重视,又有依据地确定心理支持的时间跨度呢?心理援助绝不能只考虑短期情况,在研究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灾后心理援助20年”方案,也引起了政府的长期重视。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教育家》:不久前,河北省某中学在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时,要求填写父母职业、家庭年收入等,引发了部分家长不满,认为此做法可能造成教育不公平。您曾主持研制并标准化了首个《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心理和谐量表》,您认为在了解学生情况时应如何把握心理检测与个人隐私的界限?

张侃:隐私有程度之分,要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和分辨隐私程度的边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检测时,可以分轮次来摸排。初次筛查不应了解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出现了高危心理问题,再考虑通过了解家庭情况及时干预是可以的,当然这仅作为个人建议。另外,也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营养摄入、生活场景等了解其家庭情况。比如问他小时候喝不喝牛奶、生活环境怎么样、有没有买各种玩具等,要灵活变通,注意策略,用合适的方法寻找问题的本质。

《教育家》:2017年9月,人社部正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使得一些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涌入,给来访者造成伤害。从心理咨询行业的队伍建设来说,应该如何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市场?

张侃:我认为应坚持两个方针。第一,要允许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多数职业都是先有职业后有标准,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首先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要允许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也允许社会购买心理咨询服务。第二,制定标准,当前已经有相关部门在指导标准的制定工作。虽然不是强制性标准、没有职业证书,但要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必须完成一些课程,证明其经过了专业培训,通过相关考核,这将有助于从业者开展服务工作。

未来,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市场定会更加规范化,形成政府认可的职业标准。标准是一定要有的,但我认为不能过于绝对化和统一化,否则会影响发展。所以,对于心理咨询行业而言,首先是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市场需求。其次,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媒体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最终实现逐步规范。

《教育家》:近日,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给班主任递小纸条表示自杀意图,但由于学校的疏忽,本可避免的悲剧还是上演了。学校和家庭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环境,识别学生发出的危险信号并有效干预?

张侃:从学校层面来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营造和睦氛围,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出现校园霸凌。孩子如果在学校备受煎熬,就会试图做出回避行为,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学校应该成为儿童青少年最愉快的场所,成为他们学习也愉快、生活也愉快的地方,可是现在还远远不能达到。同时,学校要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配置更懂孩子心理的专业教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要懂得孩子很脆弱,并且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学生就是我们的后代。怎样像关爱后代一样对待学生,意识到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是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在班主任以外,还可以增设带班教师,尽量让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要理解教师的困难,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的压力减少了,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问题就好解决。

从家庭层面来看,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明确此时的教育主阵地是学校,要积极配合家校共育工作。当然,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温暖,要让孩子知道家一直是他的港湾,父母随时都愿意给予他爱与温暖。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孩子一旦失去心理弹性,遇到问题时就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孩子到了中学以后,亲子分离时间有所增加,此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遇到的困难,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做好孩子的心理抚慰工作。比如,孩子被骗财物时,家长可以安慰他说“没关系,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你平安健康,其他问题我们可以再解决”等。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安定下来,再合理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

促进我国心理学发展还需笃行致远

《教育家》:作为教育者,您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结合您的经历和经验来看,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保持对科学和世界的探求之心?

张侃:我是共和国同龄人,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喜怒哀乐、顺境逆境跟社会完全同步。我在皖南医学院读完本科,一直在芜湖生活,29岁那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航天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后来,我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到美国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又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若国家没有设立研究生学位,我自然也没办法考。以前人们认为心理学不重要,后来又认为很重要,所以选择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我,还是很幸运的。我的学生曾经问过我的美国导师:为什么你带的学生都很成功?我的导师回答,他们来的时候就是成功的。现在如果问我,我也可以给出同样的答案。考到中国科学院做研究生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同样的年龄时我还在农村,他们的起点是很高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平台,明确导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与学生的相处非常融洽,保持师生的良好关系很简单,就是要牢记教师理应跟学生平等相待,或者说我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导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研究的平台。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在招生时,我会问学生毕业以后的人生规划,也得到过各种答案。在我看来,只要是正能量的目标都是正确的,尽管努力就好,导师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我也常强调研究生重在“做”,而不是“读”,一定要通过动手实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强调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快速提高综合能力。在我看来,互相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教育家》:您曾多次牵头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心理学会议,在您看来,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是怎样的?您认为心理学接下来可以在哪些领域集中发力?

张侃: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中国的心理学是发展得特别出色的。但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水平相对弱一些,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

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这是当前中国比较重视的;第二,选拔和培训心理学专业人员,这方面的应用不太多;第三,人和机器的交互作用,甚至人和人工智能的交互作用,这方面的应用目前虽已存在,但是比较稀缺。人机交互最理想的状态是机器跟人一样,充分利用人类具备的知识,在交互过程中给人一种能够立即接受的反馈,属于人和機器交往的心理学,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差距要弥补。所以,未来需重视中国心理学在这三个方面的应用。当然,人机的交互要靠两个方面来推动,一是充分重视国防和航天领域,二是利用市场机制。

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为心理学带来助益。两者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人工智能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人造和人为的物质产品,所以研究的目标不一样,不会产生冲突;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一样,心理学服务的对象是精神,而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此方面的服务,最多是提供一些支持工作;最后,心理学研究需要具备共鸣和共情能力,目前来看,至少在短时间内还不是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从事心理学专业的人如果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工具,相当于拓展了自己的能力半径,发挥“1+1>2”的作用,效率和本领都会得到更快地提升。

猜你喜欢
援助心理咨询心理学
爱心援助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