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评估脚步,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04-27 15:41刘雪佳
教育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课程

刘雪佳

202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强调“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过程质量、观察倾听、师幼互动等关键词。在落实《评估指南》的过程中,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幼儿园不断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过程,探索以儿童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开放性、多样态、个性化的一日生活课程,促进幼儿园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幼儿园从管理机制、管理方法、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导教师转变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幼儿深度学习的萌芽。围绕打破与调整、转变与提高、成长与收获等关键词,我们在落实《评估指南》的过程中,探索出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做法。

关键词:打破与调整

打破游戏界限,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支持。其一,活动空间全覆盖。为鼓励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拓展游戏经验,我们利用活动室、睡眠室等空间开展自主游戏,各场地之间无界限,支持幼儿灵活选择不同区域开展游戏。其二,活動内容全覆盖。我们打破区域材料的投放界限,将木板、纸箱、滚筒等诸多材料融于各类游戏中,满足幼儿在游戏中随意组合、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探索需求,从而实现各个领域的发展。

打破一日环节时间限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调整。第一,倡导大时间观,保障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一是将碎片化、散点式时间调整为整体性的时间段。我们形成生活活动、自主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三大时间段,除入园、用餐、午睡、离园等环节时间和内容相对固定外,其余时间段全部弹性安排,使一日活动更加开放。二是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由幼儿自主选择。我们将饮水、加餐、如厕等生活内容融于自主游戏中,给予幼儿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的机会。第二,游戏时间灵活,支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根据幼儿对游戏结果的探索,我们适当延长游戏时间,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此外,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夏天避开高温时段,开展室外自主游戏,冬天适当缩短室外游戏的时间等。

打破岗位职责的边界,建立“一体育人”机制。课程改革中,由于幼儿游戏场地不受限制,我们面临着保证幼儿安全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大胆探索与创新,建立“一体育人”机制,引导行政干部、后勤人员参与幼儿游戏的全过程。每天上午,行政干部和后勤人员“定岗、定点、定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安全点位,满足幼儿与不同人群的交往需要,为幼儿自主游戏、探索学习和体育锻炼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转变与提高

转变教育理念,让教师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教师的专业能力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教师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专业理念的引领。

教师要转变对幼儿的认知,相信每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引导教师学会放手和退后,逐步建立“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新型师幼关系。用倾听与对话代替直接介入和包办,充分发挥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转变传统游戏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方式,将一些高结构、观赏性、一次性的材料转变为自然生态、可反复使用、可组合的低结构材料,使游戏材料的玩法、使用空间不受限制。

转变园本培训方式,做真教研读懂儿童。首先,理念先行,多元化分层学习。我们分层次为教师配备了《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的学习》《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等专业书籍,重构教师的知识框架,丰富教师的课程理论。另外,我们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一是导读、精读、共读。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列出重点问题,引导教师自主分组,带着问题进行精读,并记录重点内容。而后,教研组长带领组内教师共读,并分享心得体会。二是分层、分组研读。我们以分层分组形式打造班级、骨干教师、行政班子三个学习坊,促进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拓展。三是自主阅读与交流。我们确定阅读章节,引导教师结合实际,标注书中的理论依据。通过班务会交流读书感悟,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理念的更新引领着教师重新定位角色,重新审视教育行为。

其次,聚焦实践难点,厘清共性问题,提升教师关键能力。在充分保障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后,教师产生了疑惑,比如“不知道该怎么观察,又该观察什么?”“什么是有准备的游戏环境?”……对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解决问题。

第一,构建研究共同体,厘清思路,达成共识。我们搭建由园长、业务干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自主游戏研究小组”,定期开展课程推进会,在集中分享、讨论交流中厘清思路,达成共识。第二,跟踪式课程视导,基于问题开展诊断性研讨。视导前引导业务干部明确“记录什么”“怎么记录”;视导中要求业务干部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拍照、录像或记录;视导后通过回顾情境、发现问题、反思原因,共同讨论下一步的优化方案。第三,案例式研讨,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为案例,组织教师开展深入讨论,有效解决问题。教研方式的改革和实施,让有效策略的分享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在反思、修正、互惠中读懂幼儿,提升专业能力。

转变管理机制——让教师从“被动思考”到“我要思考”。首先,备课重点从“怎样教”转变为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记录与分析。随着自主游戏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经验的持续发展与学习的完整体验,并基于此对备课内容进行调整。一是目标按周设计。即将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块状整合,将生活活动、自主游戏、户外活动、家长工作四部分内容的重点目标进行罗列,设定一周目标。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备课烦琐、内容雷同等现象,又遵循了幼儿经验的持续发展规律。二是用回溯性反思记录替代原本的预设备课。即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游戏中的生长点,判断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否发生、发生在哪里,以此作为生成教学的主题,活动后再梳理文字。

其次,反思模式从“我”到“我们”。为支持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将个人反思调整为三级反思模式,即从幼儿到教师、从个别教师到班级教师、从班长到业务干部,帮助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读懂幼儿、支持幼儿。

一是从幼儿到教师。即分组游戏后,各组教师鼓励幼儿对游戏进行表征,分享并内化游戏经验,教师则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一对一倾听,了解幼儿已有经验与兴趣需求,从而反思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策略。二是从个别教师到班级教师。班级教师每天梳理各组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经验共享、辨析原因、反思调整等分析游戏与班本课程开展的方向,做到每日反思。三是从班长到业务干部。班长利用班长会反馈班级游戏情况与课程发展方向,业务干部结合视导问题与班长进行分析与交流,支持教师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同时反思自身指导策略,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推动教师进行扎实、深入的思考。

从“我”到“我们”的反思模式充分考虑了幼儿经验的连续性、教师反思的深入性,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让课程开展能够源于幼儿生活,基于幼儿经验,最终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成长与收获

在这场变革中,师幼都发生了改变。

幼儿——无限可能的成长力。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我们从幼儿身上看到了成长带来的希望和美好。幼儿做事更有条理性,游戏中遇到问题与挑战,不再一味寻求教师帮忙,而是自我反思和调整,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获得了较大发展。

教师——持续生长的助推力。一是充分满足幼儿的真实需求。随着研究走向深入,我们看到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倾听、观察幼儿各种各样的言行,支持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幼儿的真实需求被看见、被支持。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教师越来越相信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感受,支持幼儿的深层次学习,逐渐从“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结果”走向“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课程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