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

  • 李嗣真《书后品》中“逸品”用法辨正
    涉及到最早使用“逸品”的书品著述。于是,李嗣真被学术界普遍视为是最早使用“逸品”来分品的艺术史家。事实上,《书后品》中“逸品”的用法,在《佩文斋书画谱》(四库本)、《法书要录》(明·津逮秘书本)、《书苑菁华》(清·藏修堂丛书)、《说郛一百二十卷》(明·宛委山堂本)和《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等版本中用法差异甚大。有的独立作为“分品目录”使用,有的则只属于“赞曰”中的修辞表达。因此,关于李嗣真“逸品”是否作为“分品目录”使用,从文献本身而言,也就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5期2023-09-26

  • 世间再无“老顽童”
    创一画馆,定名“逸品堂”。我早已得知黄永玉与林墉是忘年交,便向林老师提议,由这位“老顽童”题写馆名。很快,一块巨大的“逸品堂”招牌悬挂在信龙大厦外墙上,“黄永玉题”几个字尤其醒目。不久,黄永玉来了,神采奕奕一副十足“老顽童”模样。他见到墙壁上自己名字被放大,心情格外地好。逛完逸品堂,又进大方斋,“老顽童”一眼就发现墙角有个“酒鬼酒”的空瓶,二话不说,立马从案子上抓起毛笔就题“黄永玉”三个字,笔还没搁下,便呼喊着:我要画画。原来他被一超大画案吸引。林墉老师说

    工会博览 2023年23期2023-09-17

  • 道法自然对绘画品鉴中“逸品”的影响
    。 唐代诞生了“逸品”这一绘画品第,道家思想必然对绘画品鉴中的“逸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重神轻形的形态追求、解衣般礴的创作状态、不拘常法的创作手法和以墨为上的色相趣味。中国古典美学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基础,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艺术美学领域影响极为深远。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着眼,都应该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因此,“逸品”美学观与道家思想的渊源与联系,值得我们系统地研究。一、绘画品鉴中“逸品”发展基本脉络绘画品鉴是评价画

    书画世界 2022年5期2022-06-30

  • 艺术也“内卷”
    院体画,也反对伪逸品。院体画专业,骨法用笔的描摹,随类赋彩的色层,应物象形的细致,一般人看得眼花,惊叹几能乱真,却让承袭文人意绪的士大夫严重不满,贬其价值,以为是匠气,全不入画品。伪逸品则指一班混混加骗子,装出高雅的姿态,一副不为物累的表情,手抓毛笔,表演般涂抹,或一纸黑烟,或数笔飞白,没有一点技术难度,只要敢,皆可为之。正面看,针对院体画的匠气,必须提倡画之境界,不为技术所累;针对伪逸品,要强调绘画之难,犹如书法,非千锤百炼无以成家。反面看,士大夫忙于官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8期2022-05-10

  • 明末清初绘画之“逸”探微
    三品之外,再设“逸品”,并言“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3]。 如此一来,朱氏便将“逸品”的标准与不假思索、直抒胸臆等直觉性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较之后世对“逸品”标准的详细阐释,如邵先生所言,李嗣真谈“逸品”,重在品鉴“迹”,即作品,而朱景玄则强调谈论“人”,即画家本身[4]。总体上看,尽管朱氏区分四品等级的标准仍稍显简略,但其将画者人格的评价纳入以“逸”论画的范畴,由此对后世的画论品评产生深远的影响。“逸品”画者的考量,不仅在于技艺,亦注重社会地位与品性。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6

  • “逸”范畴在清代的理论深化
    清代朴学与“伪逸品”批判随着清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与学术思想的逻辑发展,占据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数百年之久的理学逐渐衰颓,实学思潮应运而生,清人顺势推出了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学术流派——清代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斗争中,清代朴学发展成为一门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学派,并最终占据了清代主流学术思想的地位。清代朴学主要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它以客观史实为研究依据,以文字音韵、章句训诂、典章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考证考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治学风格朴实简洁,对清代哲学、史学、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31

  • 千秋画品
    文气一路风格称为逸品,想必多半出于不拂人情面的方便说。“逸品”作为美学概念,有其超拔的地位,不妨回溯一下它的理论起源:首先,按“品”论书画,始于南朝。梁庾肩吾的《书品》和同时代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一样,都采取了按上、中、下三品或六品论书画(诗)家的形式。事实上庾肩吾搞得还复杂些,乃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品)九品。但再完备的理论体系,也必然存在被进一步拓展的边界。唐朝的李嗣真写了一本《书后品》,其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在庾肩吾所谓“上上品”之上,

    新民周刊 2021年43期2021-11-28

  • 逸品”在书画美学中的历史嬗变
    李楚洋关键词:逸品;中国书画;美学;嬗变一、“逸”的源头—人之逸关于逸的来源, 已有不少学者对此做过探讨。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说:“‘逸,本来是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先秦时就有‘逸民。《论语》记载孔子时常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等,就是当时的‘逸民。他们要从‘浊世中超脱出来。”[1]徐复观先生认为“逸”字的原有意义是指人的品格,他引用了《论语·微子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

    书画世界 2021年10期2021-11-18

  • 峰回路转的燕窝索赔官司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逸品燕食品商行(以下简称“逸品燕商行”)是一家经营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零售企业,该商行有山燕窝供应。2018年3月20日,逸品燕商行迎来一名“特殊的消费者”于某。说于某是特殊的消费者,因为于某此行购物带着打假的目的。为固定证据,于某购物前,还特意邀请溧阳市公证处的公证员见证整个购物过程。商行营业员虽然预感来者不善,但送上门的生意总要做的。在公证员的见证下,于某在逸品燕商行购买单价为90元每克的山燕窝311克,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货款人民币280

    民主与法制 2021年26期2021-09-28

  • 逸品的图式转换
    ,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至徽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为次。这是一段被多次引用的老话,是邓椿《画继》中对逸品发展的述评。我们先把神品与逸品关系理清,笔者在“从自然到逸,从逸到‘自然”一文中有相关论述,现转录如下:魏晋至唐末的600余年,是人物画在中国画中占主体地位的时代。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使形似成为不可跨越的审美高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6期2021-07-25

  • 从“逸韵”到“逸格”*
    “四人”被列为“逸品”。由此来看,他应当是在艺术批评中提出“逸品”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吾作《诗品》,犹希闻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难也。及其作《画评》,而登逸品数者四人。13[唐]李嗣真,《书后品》,[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卷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100页。但是,现存李嗣真的《续画品录》却只分“上上”“上中”“上下”……“下下”等九品。对于《续画品录》,近人余绍宋、于安澜均认为它是一部托名的伪书。14《画品丛书》,第55—56页。不过,要是

    新美术 2021年2期2021-04-17

  • 从“神妙能逸”到“逸神妙能” ——论宋初“逸”品地位变化之缘由
    ”品之流变,并从逸品提出的哲学背景、宋代社会风貌和写意山水画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了…“逸”品为何置于首位的问题,以分析出绘画品评标准的变迁和发展。二、“逸”品之流变逸品,曾经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逸”,最早在《说文解字》中释“逸”字为:“ 失 也。从 辵、兔。兔謾訑善逃也”。具有逃跑、躲避之意,逸的逃离,逃跑之意,也被文人引申为隐逸,更多是逃离现实,入世不得而借以隐居之心。先秦时期,孔子最早就提出了逸民的观念,《论语·微子》篇有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2021-04-08

  • 逸品:一个绘画审美转向的标志性范畴
    300350)逸品作为绘画的一种风格受到当代画坛的重视,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并非顺利,而是充满着曲折的历程。所幸之事,在绘画发展中没有将逸品排除在绘画品评之外,而是将它与神、妙、能并列,成为绘画品评的4个重要审美准则之一。能够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一直在支持逸品风格的绘画发展。从逸品的出现到逸品被最终定为绘画的品评审美准则,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绘画审美发展的变革,画史上有学者把逸品定为最高的审美准则,说明中国绘画审美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逸品在画品中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20

  • 峰回路转的燕窝索赔官司
    证购物溧阳市溧城逸品燕食品商行(以下簡称“逸品燕商行”)是一家经营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的零售的企业,该商行有山燕窝供应。2018年3月20日,逸品燕商行迎来一名特殊的消费者于某。之所以说于某是名特殊的消费者,是因为于某此行购物是带着打假的目的。为固定证据,于某购物前还特意邀请溧阳市公证处的公证员见证其整个购物进程。商行营业员虽然预感来者不善,但送上门的生意总要做的。在公证员的见证下,于某在逸品燕商行购买单价为每克90元的山燕窝311克,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货款

    检察风云 2020年18期2020-11-06

  •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
    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最高的美学地位。关键词:逸格;逸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孙位黄休复,宋画史家、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人。久住成都,和当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以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结为好友。藏书颇富,并喜道家学与炼丹制药之术,居处自号茅亭。善画人物,鬻丹养亲,行高于世。著有《茅亭客话》十卷及《益州名画录》。《益州名画录》,一作《成都名画录》,三卷。其友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依据此序及内容看,大

    锦绣·上旬刊 2020年5期2020-10-12

  • “道法自然”
    ”“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关键词:道法自然;南宋时期;成竹在胸;逸品南宋是一个文化理学时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人们在绘画上追求质朴无华,熟悉所表现的物象,并用恰当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提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作画时要“成竹在胸”,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画家在动笔之前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胸中必须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2020-07-18

  • 书画“逸品”的格调内涵和审美取向
    书画品评体系中“逸品”理论内涵的建构过程便是很好的例证,它从品评的角度反映了书画艺术的审美取向,体现着书画主体对审美格调的认知和践行历程。注释:〔1〕转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年版,第84 页。〔2〕同上,第86 页。〔3〕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69 页。〔4〕〔唐〕李嗣真著《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6 页。〔5〕同上,第133—134 页。〔6〕〔7

    中国书画 2020年11期2020-03-14

  • 逸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辨析
    文人画传统中,“逸品”一直享有极其崇高的审美地位。从美学视角来看,“逸品”艺术是我国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永恒的审美意象—率性而不失法度、朴素而不乏韵味、洗练而不乏绚烂、唯美而不失德性的中国传统艺术范式。这种美一直引领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向;也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一、“逸品”之“逸”的审美内涵“逸”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发展史上有其非常独特之处。其本意是逃避、散开;作为形容词—开始是一个贬义词,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07

  •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
    西安中国画院“逸品”论始于唐代,在中国写意画的品评标准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貌,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最主要的区别。本文意在梳理“逸品”论的发展脉络以及“逸品”与文人画的关系。一、“逸品”论的渊源唐代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载“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逸品”最早用于品评棋艺,指造诣非凡、高超的棋艺。中国画的品评之风,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画品》(又名《古画品录》

    艺术家 2019年6期2019-12-16

  • 看 影
    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品是忠实描摹,几近于真实,越往后,越是接近于心影。逸品,则是物与神合,神游天外,非虚非实了。人中逸品,我以为嵇康、太白可以当得起,东坡称得上神品。逸品孤寂,做神品就极好了。神品是可以当范本供人临摹的,是有物有影,是有实有虚,是桥的半圆,加上影的半圆,再加上云天和湖水。既有行走的物用,又有闲雅的品味,这样的桥才会有人修缮,才不会倒塌。只能欣赏的桥,一般保存不了多久。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有物没有影,那太可怕了。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跌落,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9期2019-12-13

  • 《南田画跋》中“逸”的浅析
    跋》;逸;逸格;逸品一、《南田画跋》的简析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字寿平,号南田,与清初“四王”、吴历并称为“清初六大家”。《南田画跋》以题诗清丽流畅、诗词超逸脱俗,被誉为“毗邻六逸之冠”,也是研究“清初六大家”绘画技巧、绘画风格,以及清初文人画审美情趣的重要文献资料。二、“逸品”的由来中国画论中,最早出现“逸”字的是谢赫的《画品》中,“画有逸方,巧变锋出”。唐代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首次提出“神,妙,能,逸”四个画品。宋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对“神,妙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2019-11-16

  • 看影
    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品是忠实描摹,几近于真实,越往后,越是接近于心影。逸品,则是物与神合,神游天外,非虚非实了。人中逸品,我以为嵇康、太白可以当得起,东坡称得上神品。逸品孤寂,做神品就极好了。神品是可以当范本供人临摹的,是有物有影,是有实有虚,是桥的半圆,加上影的半圆,再加上云天和湖水。既有行走的物用,又有闲雅的品味,这样的桥才会有人修缮,才不会倒塌。只能欣赏的桥,一般保存不了多久。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有物没有影,那太可怕了。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跌落,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10期2019-10-23

  • 从“四贤”谈李嗣真《书后品》中的“逸品”观
    上,首次提出了“逸品”,并将其放入上品之上。李嗣真对于“逸品”的讨论,整体是基于在“四贤”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四贤”之论,在李嗣真之前,便有多书论家对其进行了高下对评判,李嗣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的书论观,将其置入“逸品”中进行更崭新的定义。关键词 四贤;李嗣真《书后品》逸品一、李嗣真“逸品”观的建构自庾肩吾《书品》开始便有了分品式论书的方式,到了李嗣真的《书后品》在九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逸品”。李嗣真将李斯、张芝、钟繇、王羲

    科海故事博览·上旬刊 2019年5期2019-10-21

  •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逸”的演变
    键词:审美范畴;逸品;文人画“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的且蕴含深厚的审美范畴,“逸”是古代美学范畴整体结构中基本属于道家美学思想体系、以破例脱俗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支系统,其形式、类型和含义均极丰富多样和深厚,在不同发展时期各有不同的时代与个性内容和特征。本文主要从美学领域来阐述“逸”在古代的产生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演变历程,并探讨其在历史上的美学价值。一、魏晋时期——“逸”的萌芽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混乱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分裂争斗不停,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2019-10-12

  • 宋代文人画品评标准研究
    任玉婵摘要:“逸品”作为品评标准的出现发展和确立,给文人画明确了审美内涵,因文人画的题材居多,形式多样,品评标准尤为重要,本文将侧重于从品评标准试析宋代文人画的审美内涵及精神性。关键词:逸品;文人画;审美内涵;精神性一、宋代文人学士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宋代以前和宋代之后的绘画技法及其美学思想都经历着绘画的新旧交替,相互交融,绘画大家也是层出不穷,画派与画派之间的斗争也极其频繁,文人画在宋代是一个新生画派,他们的美学实践和艺术理论改变了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2019-10-09

  • 神、妙、能、逸:四品论画——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析(下)
    序是非常明显的。逸品虽列其后,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品级在神、妙、能三品之下,反之,因其不守常法而颇显特殊。逸品的问题有点儿复杂,故于此单列下篇以述之。一《说文解字》里对“逸”的解释是:“亡逸者,本义也。引申为逸遊、为暇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477 页)“逸”在《辞源》中列出的义项有“逃亡”“奔”“释放”“安闲”“隐退”“放纵”“散失”“超绝”等。对于“逸品”的解释则是“指超众脱俗的技艺或艺术品”(《辞源》下册,商务印书馆20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2019-09-27

  • 中国早期画品中的“神品”与“逸品
    品中“神品”与“逸品”的审美内涵及两者的对比关系,并简要论述这两种品第在后世的发展与影响。关键词:绘画品评;神品;逸品;画之本法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提到:“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品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他沿用了张怀瓘的分品,而又在其外另加一“逸品”。在逸品三人后又有总结曰:“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故书之。”据此,可以说“逸品”不拘于“常法”,又“非画之本法”,是相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2019-09-23

  •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两人都各自提出“逸品”,但是产生的影响却不同,张彦远的论述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黄休复的理论却逐步成为中国文人画审美标杆。关键词:品第;时代意识;逸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58-01一、品第的形成自魏晋南北朝之后,绘画不再是政治的附属品,而转为对美的追求,是以欣赏美为目的,绘画所表现的内容由原来的为祭祀或者墓葬服务转为对生活中美的因素的关照。由此,理论方面也相应产生。如顾恺之画人物所讲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2019-08-12

  • 从“逸笔草草”到“逸品” ——倪瓒美学思想浅析
    在唐代,而宋朝“逸品”在画史的地位最终确立。倪瓒生活的元代,恰是“逸品”地位被确立后不断发展,被世人特别是士人所推崇的时代。而“逸”字也频繁出现在倪瓒的文字表述中:“……仰睇南山,遥望飞云……纸恶笔凡,固欲骋其逸思,大乏骐骥康庄也……”9“……结庐荆溪故里,颇得野逸之趣,因作画以赠,并咏诗于上……”10“笔锋虽小劣,景物亦清新。萧瑟风(枫)林晚,江湖有逸名。”11“本朝画山水林石,高尚书之气韵闲远,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新。”1

    国画家 2019年1期2019-01-09

  • 陈钧德作品赏析之《梦境》
    感、可卧游,可谓逸品。陈钧德于《梦境》中将油画的笔触塑造性能和与色彩的结合效果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又与中国书画传统的笔力融会贯通。《梦境》实为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和拔高,称得上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梦境》遵循中华传统美学审美需求,是中国油画的一次突破,它所融合的书画美学富有开创性,将中国油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陈钧德很好地传承了海派衣钵,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技法,创造了中国油画的新形象。《梦境》有一股中国传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6期2018-09-12

  • 徐复观“逸品论”之我见
    中阐述了他关于“逸品”的研究。整体来说徐复观对逸品的把握精炼到位,成为美术史上关于逸品理论的重要研究之一。但他在谈及一些美术史问题时的某些观点仍有待讨论。徐复观对于“逸品”的研究开始于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黄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对于何为真正的逸品,徐复观引用了董其昌《画旨》:“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按:当做“逸”)也。’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2018-09-05

  • 道家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风格
    美学;书法风格;逸品道家是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派别。道家思想在魏晋之时托身玄学而华丽转身,发展为新道家,是百家中唯一可以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哲学体系,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思想力量之一。道家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广泛的。“道家美学”,指的是从《老子》《庄子》激发出来的观物、感物的独特方式和表达策略。代表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惟恍惟惚”“

    书画世界 2018年7期2018-05-14

  • 金心明,孜孜求索文人画“逸品
    评四大家的作品为逸品,居文人画“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最高境。无论是从艺术圈对金心明的评价,还是在对金心明的采访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对创作文人画“逸品”孜孜不倦的追求。秉父愿,总角踏上丹青路金心明出生于浙江义乌。这个城市现在因为小商品贸易而国际闻名,商业盛名之下很容易让人忽略它厚重的人文底蕴。这里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故乡,也是“金华学派”的核心传播区。金心明的父亲是油漆匠,会塑佛像,更好画画,年轻的时候还考过美院。所以在金心明稍稍长大一点之后,他

    中华儿女 2018年4期2018-04-09

  • 画分五品 人呢?
    品:能品、神品、逸品。其实,画有五品,还包括下品、妙品。五品的顺序,通常依次是下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下品不说了,不入流。能品:形象生动,形象把握准确。妙品:笔墨精妙,技法娴熟,乃得心应手的有法之法。神品: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至高境界。逸品: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已臻“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逸品大抵无法复制。我对画画没有一点儿感觉,孩子小时,我抽冷子给她画个猫,孩子撇撇嘴说,这狗画的真难看。毫无疑

    当代工人 2018年21期2018-03-06

  • “逸”在画论中的含义演变:对“法”的背离与回归
    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失于自然而后神也。”此诚笃论,恐护短者窜入其中,士大夫当穷工极研,师友造化,能为摩诘,而后为王洽之泼墨;能为营丘,而后为二米之云山,乃足关画师之口,而供赏音之耳目。[7]这话说得很清楚:“逸”品固然高妙,但因为不重格法,容易鱼目混珠,让护短者窜入其中,因此文人画家们应该“穷工极研”,磨炼画技,先学好王维、李成的法度,再去追求“逸品”的高度。清人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里也说道:逸品画从能、妙、神三品脱屣而出,故意简神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年3期2018-01-25

  • 景外之境、韵外之致
    “逸”的提出及“逸品”标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很多审美范畴在最初不是专门为绘画审美而提出的,“逸品”即是如此。“逸”出现在绘画品评中是从魏晋开始,缘于绘画品藻之风盛起,这一时期的品评风气虽说是基本限于人物绘画,但将“逸”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审美品评标准来进行运用时,也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如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评论袁蒨、姚昙度、毛惠远、张则四人的绘画时即用“逸”来形容:“袁蒨比方陆氏,最为高逸”①“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魅魅鬼神,皆为绝妙”②“毛惠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4期2017-06-09

  • 逸品”如何实现 ——恽寿平“逸品”论研究
    当时和后世被视为逸品。恽寿平的《南田画跋》与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画语录》并称清初三大画论著作,论思想之精湛、语言之诗情画意清代无出其右。恽寿平是典范的逸民,在他的艺术观念中,“逸品”处于中心地位。“逸品”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品评范畴,出现于唐初的画论。李嗣真《画评》将“逸品”定为画家的最高品级,四人入围“逸品”。《画评》已轶,四者为何人,创作风貌为何,不得而知。画论中对“逸品”的最早明确规定是中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唐朝名画录》在神、妙、能三品外另

    华中学术 2017年3期2017-05-09

  • 恽南田“逸品”说的实践性与融贯性考察
    想的核心概念,“逸品”这一范畴在《南田画跋》中反复申论,内涵至为丰富。拙文《“没踪迹处,潜身于此”——恽南田“逸品观”解说》(载于《中国书画》2016年第7期),即集中在“逸品”观念内涵的讨论,亦即“何为逸品”的问题视域。本文则尝试讨论恽氏学说中“如何达到逸品”这一问题视域。而这一颇具“实践性”向度的视角,实际上是恽氏逸品说在绘画美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恽氏逸品说并非向壁虚造、欺人惑世的空疏言论甚至文字游戏,大体有两个原因。其一,恽氏反复申论“

    大观(书画家) 2017年6期2017-04-10

  • 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画论中的解析
    0)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画论中的解析黄梦洁 (福州画院 350000)对朱景玄“格外逸品”的概述往往是将它作为“四品”评判标准之一进行比较分析,或者是探讨“逸品”概念的发展变化,“格外逸品”真正所含括的对艺术品的定位上,还是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溯源,我们知道朱景玄所提到的“逸品”是在“格外”,意味着“逸品”是与“常法”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并且“不拘常法”,又说明两者在技法上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苏轼提出的“墨戏说”是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画论中延伸的发展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2017-04-08

  • “没踪迹处,潜身于此”—恽寿平“逸品观”解说
    于此”—恽寿平“逸品观”解说◇刘子琪作为反映南田绘画美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南田画跋》一书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和义理上的复杂性。其中不仅包含恽南田对画法技巧的说明,以及对前代大家的评陟,更揭示其独立高标的审美境界。正如前辈学者所揭示,南田之最高艺术理想,集中于对“逸”这一风格的把握〔1〕,其逸品观则实为解开南田画学内涵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恽氏“逸品观”的考察为中心,讨论《南田画跋》这一著作在中国画论美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逸品”说作为其画学思想的核心概

    中国书画 2016年7期2016-09-12

  • 唐、宋时期画论品评中“自然”和“逸”的关系
    唐朝名画录》之“逸品”;其次分析宋代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的逸品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交叉对比分析这三部画论中“自然”和“逸”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自然”和“逸”的关系并非对等,张彦远的所谓“自然”,并不是张怀瓘、朱景玄和黄休复所谓的“逸”。关键词:画论;自然;逸品“自然”和“逸”的关系,我在阅读《中国艺术精神》的时候,发现徐复观先生认为两者的关系式为对等,他是这么理解的:张彦远的所谓“自然”,就是张怀瓘、朱景玄和黄休复所谓的“逸”。这个论断只要用黄休复对

    大观 2016年4期2016-05-16

  • 倪云林在董其昌南北宗理论中的特殊意义
    美范畴史层面上“逸品”和“淡”日渐成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极境,作为“逸品”的代表与“淡”的典范,倪云林在董其昌理论建构中极具意义。最后将审美范畴的变迁归结为士人趣味这一角度从而揭橥倪云林之于董其昌理论之价值所在。[ 关键词 ]董其昌;南北宗;倪云林;逸品;淡;士人身份;士人趣味一、元四大家的流变晚近以来的中国艺术史惯以倪云林、黄公望、吴镇和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但当我们回溯明清以降的相关文献,就可以发现,所谓的“元四大家”直至晚明董其昌才形成定论,在这之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年1期2016-04-08

  • 古法之内,本法之外:《唐朝名画录》中“逸品”绘画的本体内涵
    唐朝名画录》中“逸品”绘画的本体内涵唐波(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四川成都611745)《唐朝名画录》是现存画史中明确记载“逸品之画”的著作。该书将“本法”之画与“逸品”之画对举而论,这就意味着对“本法”之画内涵的研究是理解“逸品”绘画的关键所在。夏朝直至唐朝“本法”之画的基本内涵,可以具体落实为儒家教化的思想观念,敬事的行为态度,圣贤烈士、忠诚孝子的题材内容,以及写实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因此,“逸品”之画的基本内涵则表现为:道与禅的精神境界、放纵与

    艺术探索 2016年2期2016-04-04

  • 被历史遗漏的邓椿的“逸品”画学思想
    史遗漏的邓椿的“逸品”画学思想唐 波邓椿在《画继》中主要表达了他对朱景玄将“逸品(格)”放在三品之末的不满;对黄休复首推“逸格”之举表示赞赏;对徽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为次,又保持了中立;似乎并没有提出新的见解。事实上,邓椿在《画继》中完成了将朱景玄、黄休复“逸品(格)”绘画主体身份的“逸士”、“处士”一类人格向“文士”身份的伟大转变,并得出了划时代的著名的“画者,文之极”画学结论,从而推动了绘画中“文人的主体身份——不求形似的本体追求——逸品的品鉴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4-04

  • 唐宋书画典籍中“逸品”的品鉴位置归宿考辨
    唐宋书画典籍中“逸品”的品鉴位置归宿考辨唐 波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逸品”一词独立用来作为文艺的分品出现于初唐,随后它与书画品鉴中的“九品”及“三品”的分品体系都曾组合使用过,并围绕着这两大主干分品体系上下波动,内外摆动。李嗣真作为弱冠明经的通儒之仕,他认为凡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书后品》中用“逸品”来品鉴书法史中开宗立派之人,将“逸品”位列“九品”之上。朱景玄视自己为绘画正史的作者,在《唐朝名画录》中,他秉持“不见者不录,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3期2016-03-09

  •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
    明确解释,唯对“逸品”解释颇详,他言“逸品”,“格外有不拘常法”,一是,逸品画的作者均为“性多疏野”,“落托不拘检”,即有独立人格的高人逸士;二是,逸品画的创作不拘常法,即不受既成法则的约束。可见,朱景玄所谓的逸品是指超越既定的画法和程式,“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率性而为。神 妙 能 逸 画品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是以张怀瓘的《画断》为依据以“神”、“妙”、“能”三品品评画家,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此外还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而不分等次。《唐代名画录》共评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5期2016-03-03

  • 虚静与旷放
    [关键词]琴况 逸品 传统绘画一百川异源归于海。一个民族的艺术,凝结为民族文化根本的“精神”。在中国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尽管在“器”的层面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和演绎方式,但在“道”的层面上却有着相同的内在品格。现代美学在艺术的最高层面上以“境界”来界定“精神”,而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绘画,其终极境界上所具备的意趣和格调的妙合,则体现出了中国艺术高度的一致性。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徐上瀛《溪山琴况》摆脱了自先秦以来“声音之道,与政通”的社会功利和道德伦理,更多地

    中国美术 2015年2期2015-08-26

  • 书画审美的“逸品”内涵
    241000)“逸品”是中国画美学范畴中文人画之传统评判标准的最高层次界定。中国古代评画的标准历久弥新,每个时代略有不同,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四品”概念,分别提出:“神、妙、能、逸”这四个品级。但到宋人画家黄休复时却将绘画评定的标准变为了“逸、神、妙、能”,把逸品提升到了首位。宋人的这种评判标准被当时画坛和后代画者所接受,成为了中国绘画评定标准的长远模式。一、“逸品”的渊源《论语·微子》有这样一段描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7

  • 文人画的“逸品”意识——中国古代画的庄禅意蕴
    逐渐形成了一种“逸品”意识,与此前的“写形”传统一并发展,经宋至元,经过米芾、倪瓒等人的实践,黄休复、邓椿等人的理论总结,“逸品”终成一独特意识,与“写形”传统双峰并置。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论者谈论的多是逸品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对逸品意识的探讨并不多。本文从“逸”的内涵入手,着重探讨逸品意识形成、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以考察古代绘画史是如何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逸品意识。一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逸品只存在于文人画中,在画工画中是无所谓逸品的。逸品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画

    学术界 2015年4期2015-02-25

  • 不要随便说“逸”
    品的四个等级,称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者称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逸品最高,依次下推。逸最难,要求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要求逃避物欲,追求精神;要求远离尘世,上达天意。前人能进入逸品者可谓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如孙位、倪云林、方从义、徐渭、八大山人、渐江等,是其佼佼者。天机迥高,思与神合谓之神品。我手头有一套台湾《故宫书画图录》,共27册,收录从北京故宫带去的绘画作品近万件,我大略统计了一下,经皇家钦定或史有定评的神品不满百件。其中赵孟頫四件,仇英五件,宋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10期2014-10-28

  • 唐代诗画论中“逸”的内涵考察
    论中,朱景玄则把逸品补充在神、妙、能三品之后,使逸品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第。如《唐朝名画录》序云:“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1]可知,“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是在唐代被提出并引起重视的。那么,“逸”范畴在唐代诗画论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加以梳理的。下文试述之。一、不见拘束,以激情驱动创作在唐代诗人中,其诗歌能称得上“逸”的首推李白。如杜甫如是赞美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7

  • 古代画论中的“自然”之格 ——小议“自然”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多重表现
    列为“神品”或“逸品”。1而“平淡天真”则是在“禅宗”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心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淡”。而这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奇迹般地达成了同一种默契。因为,所谓“逸格”,正是要求画家必须达到“超逸”的状态,达到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正是这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却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平淡天真”的意境。而“平淡天真”就是要达到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这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天真,却正是出于性情的“自然”。因此,不论是“逸格”,还是“平淡天真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2011-08-15

  • 文人画推崇逸品探因*
    03)文人画推崇逸品探因*陈健毛(景德镇陶瓷学院社科系,江西景德镇333403)文人画之所以崇尚笔简形具的逸品,是因为文人画家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物象,而是为了在绘画中寄寓、消解心中由怀才不遇所激发出的郁勃不平之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文人画家这一寄兴寓意的创作心理机制赋予了文人画逸品的审美品格。文人画;神品;寄兴寓意;逸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品评以神品为高。而到了唐宋时期,绘画品评中却出现了逸品,并且逸品逐渐列为神品之上。逸品最初出现在中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