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1997-02-05 01:14杜向民李云鹤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环境

杜向民 李云鹤

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研究和认识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社会文化包容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决定校园文化的性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文化的性质,是由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表现出来的。主流文化或主文化是在错综复杂、色彩缤纷的文化现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决定整个社会文化走向或方向的文化流,它是既定的社会形态中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继承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文化的性质必然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性质。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校园文化虽然包容于社会总文化之中,但它毕竟是“校园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同其它亚文化形态一样,虽然包容于社会总文化,但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一方面受社会总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

1.先导作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但是它的创造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地汲取和创造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以及生活方式,因而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来说,具有一种超前的态势,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和导向功能。

2.选择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院”式办学的樊篱,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和扩散到学校中来。教育是通过传播先进文化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但这种传播是以选择和创造为前提的。选择则意味着过滤和取舍,而传播则是一种弘扬。因此,学校教育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弃舍社会文化中的腐败因子,使优秀的文化因素得以发扬,以使社会文化之树常青。

3.辐射作用。高等学校是通过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输送科技、文化成果为社会服务的。高等学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模塑出来的,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因子的载体,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也把校园文化传播向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源于社会,高于社会,但又服务于社会。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小气候”拗不过“大环境”的消极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二、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或利用文化的影响来达到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过程是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因而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我国,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教育,必须体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必须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前文已经论及,校园文化是由社会主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因此符合时代需要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时代主题鲜明化、价值取向科学化。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培育“四有”新人。价值观念系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或凝结,它与我们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校园文化是各种德育内容和途径的整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规定,每一项内容都侧重于不同的教育方面。这些内容或途径必须整体配套、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果,而这些内容的整合形式则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德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弥散于学校的环境、传统、人际关系乃至学校的一草一木之间,具有渗透性、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教化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而它是德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所营造的一种氛围和环境,其外显形态(显形文化)是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内隐形态(隐形文化)是以教风、学风和校风,学校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系统,对人的行为和情操起着规范和陶冶作用。人们对这种观念系统的认同和内化过程,则是对人的陶冶和塑造过程。

2.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决定个体对事物的认同和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土壤。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导向下,能够使大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正确选择社会信息,接受先进的思想,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3.激励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校园人置身于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之中,从而获得各种精神需要和满足,使其思想和情操得以升华。特别是在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会形成一种鞭策力量,鼓舞和推动人们不断进取,积极向上。

4.凝聚功能。强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真正来源。由校园文化结晶出来的校园精神,能够唤起人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当人们置身于具有着优良传统和良好校风,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学校时,总会感到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蕴藏着一种富有震撼力的东西,催人向上,令人激动不已。

三、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而言的,它的基本涵义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强调人的智能的开发,强调个体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因而它也是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体现学生个体个性的素质可以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和身心

素质。从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来看,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活动(显课程),而且更要注重课外的教育活动(潜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要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前面已经论及,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的不同特点在于它是在学校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这种教育环境决定了校园文化作用的指向性。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是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所凝结的文化观念在大学生身上将起到强烈的人格教化作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拉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在其熏陶下得到提高。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德育首要地位的大学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从专业素质方面来说,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则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经常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的智能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消除心理紧张,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文化的学习和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流接触而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得社会知识、正确认识社会和获得社会生活能力的过程。人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真正的社会成员。实现这一任务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校园文化中已融进了许多其它文化形态的因子,如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等,因而已成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化的土壤。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可以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作者系长春地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长春130061)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德育环境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