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09-01-07 03:06吴淑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能力教育教师

吴淑琴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学生虽然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充分认识学生”这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在今天,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学生教育主动性的意识也被唤起。以往那种偏重智育、偏重应考学科、偏重分数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正有所改变。在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大背景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受到了扼杀,独立自主的人格受到了钳制,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学习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早晨,学生在父母的叮咛声中起床,带着几份朦胧,走进学校,班主任或英语教师早已等在教室门口,每周的四个早自修,不用自己动脑老师早已安排妥当。一天课程,早已安排,什么课拿什么书,不用你“勤奋”用脑。该听讲就听讲,该做作业就做作业,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倘有自己思想,拿错了书本,走错了课堂,这可闯了大祸,非要老师一番“帮助”不可。劳累一天,待到夕阳在山,父母早已准备了一番丰盛的作业晚餐。学生在此种学习环境中成长,学习的主动性被钳制。学习的兴趣被淹埋,学习上自我支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促进无从谈起,有的只是被动接受,倘若有一节课无教师,学生将觉得无所适从。倘若有一晚教师或父母没有按常理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将会茫然不知所从,这样的学习谈何主动,也更无从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进步了。曾经有这样一位家长,孩子从上小学起,每晚做作业,她都陪在身边,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她就一直这么陪读下去,孩子的课本,作业她都认真地学习过,在儿子考上大学时,她自豪地说,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我读了两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钦佩,但这位家长的人生乐趣在哪里,而她的孩子,始终生活在她的目光注视之中,在她的万般叮咛之下。她的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却缺少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自主。缺乏自主精神,独立意识,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能力,孩子的人生之路将会是坎坷的,这也是每个父母不愿看到的。

二、生活上缺乏自我支配能力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发展,早期更多是自然属性的约束,进入学校以后,社会性的因素对个体发展制约逐步加大。推动个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推动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需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个体与环境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家庭劳动,生活自理等,这些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是积极的,那么它将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在无论在学校与家庭,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较为缺乏,结果导致是学校里学生连起码的值日生工作都马马虎虎,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我管理水平低下令人痛心。

如今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如今的学生智商真的十分低下,以至不能胜任诸如扫地叠被子,系鞋带这些“高难度”动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学忽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现今,以班级为单位,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安排,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思想品德、体育等学科的课程设置,每一章节多少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每节课的练习题目等,教学大纲作了安排;学期授课内容,学科教师作了安排,在这层层周密安排之下,作为学生无需动脑,只需按要求一步步地去做,学生若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如果数学是强项,语文是薄弱学科,课堂时间学生想自己安排,数学课偷偷拿出了语文书,在现如今的课堂氛围中的结果只能有几个:一则没收书本;二则批评教育,三则报告父母。教师会称其为“不务正业”,屡教不改者,任课教师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反馈给德育管理处,待到最后,肯定是处分难逃了。上课尚且如此,更别说因为自己基础好,作业不做,考试不考了,那将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总之,课堂学习你是无需自我了。许多班主任抽屉里琳琅满目的“战利品”就是见证。

(二)学校教育缺乏自我管理氛围

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根据一定的具体场景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此时,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然而现在,教师为了简化教学程序,减少教学管理难度,在活动过程中,往往教师或班主任是领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接受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关系。由于缺少学生自我设置、自我组织、自我监督等程序,往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使有部分学生站在队伍前与教室前进行组织管理,那也是狐借虎威,而非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现。更有个别教师偷偷地观察学生,使师生管理活脱脱是猫抓耗子的样子。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而现今教师过分地滥用学生依赖性与向师性,总是不敢放手学生自我管理,从而挫败了学生自主性发展。

作为一名学生,其受教育主要在学校,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受教育比重中已有很大的比例,但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回到家庭之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让学生的成长出现了盲区,尤其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方面更是空白,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三)“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给予了极高的期待:智力超群,成绩傲人,结果骄人,或上清华或上北大,至少也要考上一类重点,父辈的厚重期待将贯穿在孩提至成人的教育过程中。至于家务活,那都是大人干的。只要分数高,全都皆可抛。成堆的作业,成摞的书本,成了孩子的全部。孩子不用烧饭,刷锅,不用生活自理,不用自我约束,不用自我管理。只要成绩好,德育都可抛,而现今,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竞争的加大,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有愈演愈烈之势。

(四)“众星捧月”的家庭结构,磨蚀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土壤

现代家庭,尤其是城镇,均是6+1的构成形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再加上一个孩子),6+1的模式,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关注的目光之中,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6人的惊恐,换来的是一人的至高无上。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因为不用做,不用自我管理,久而久之惰性回到了身边,不良习气聚集在他周围,甚至等到犯了错误,也不用自我反省,因为早有长辈庇护了。不知幸福还是悲哀,这种结构家庭,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现如今初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在普通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显缺乏,学校管理力不从心,家庭教育有苦难言,学生本人也万分迷茫。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策略一,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知识的学习。

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四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促进个人成长。因此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十分必要。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听老师话,积极要求进步,举止文明,注重节俭,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八荣八耻”。遵守《交通法》,《安全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乐意帮助他人,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知错能改,能随时发现自己不足,对自己言行进行调整,通过学习,获取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一旦学生明确了社会言行的标准,认识到了自己言行的偏差,掌握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法,学生内部需要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大加强。

策略二,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法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将“教学做合一”作为他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德育过程,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行为训练,而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主体实践活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知识的传授、行为训练及其他措施才能奏效。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突出的几方面基本要求:

第一,要给学生主体地位:人是主客体的统一,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师生都是客体,也都是主体。但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上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自觉性与能动性,当学生具有自我管理需要时,才是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表现得最强的时候。例如,在校园生活中,学生自己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书法家选拔赛等活动,特受学生欢迎,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构想,自己组织,出现问题大家协商解决,或咨问教师,或上网查询,或集体讨论。反之,如果是教师为主导,学生的状态是疲软至极,无兴趣可言,当然,自我管理能力也无从谈起。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适时引导。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本身的智力和技能差异。在完成同一任务时,所表现出的感受大不一样,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较强的学生在完成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反之,那些技能与心智较弱的学生在完成自我实践任务时,则表现较为迟钝,动作协调能力差,甚至动作操作正确与否,也不能准确判断。适时的教育与指导,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稳定学生情绪,使其胜利地完成任务。

策略三,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为的自觉性。

德育在形式上有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在实质上的约束却来自于个人的主体。自我管理行为的形成,不能仅靠说教、灌输,而是在实践中经过主体道德选择,自主构建形成的。这就需要主体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形成主动自觉精神,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努力的习惯。教室里有垃圾要主动打扫,地上有废纸要主动捡起,这两点开始学生很难做到,总是要在教师提醒下才被动去做,讲洁净环境重要性,带领学生打扫校园的卫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组织义务劳动。不知不觉中,学生意识到了良好环境靠大家,只有每个人积极参与才能创造美好环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教班级,在其长年在外仍能考出好成绩,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由此可见,自主、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的培养是何等重要。

策略四:增进沟通,构建自主教育网络。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于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有利环境,那么学生自我管理将会更快地形成。多设置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多开展社团活动,学生会值周活动,团委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创造条件;多进行教师与班主任的家访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了解在家表现;家校联系本、给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家长信箱、校长信箱无一不是家校桥梁。通过以上方式和举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格就会形成,也就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大家同心合力,一个个“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一定会出现。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