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

2009-05-04 04:48丁绪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

【摘 要】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练就“马步功”,沉浸在鲜活的生活中,浸泡在学生的作文中,从命题到评改都要担负起教师的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做点踏踏实实的工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师 命题与评改

重功利轻实干的社会评价对眼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语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多少教师能写出满分作文?学生作文水平多大程度上是教师教出来的?那些用一生时间一篇一篇、一句一句批改学生作文的教师,社会给予了什么样的评价?多少人珍视教师需要寂寞前行的职业特点?

我欢迎课程改革,但我也尊重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新课程的“论据”。但很多人只看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却看不到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忘记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忘记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需的劳动过程,忘记了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只打分不评价、只略批不评讲,甚至只写不批改等现象,不能说与这种思想误区没有关系。

教学是该追求效率,但该付出的艰辛劳动一点也不能少。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提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负起自己的责任,练好自身扎扎实实的“马步功”。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主要体现在命题功、评改功这两个层次中。

一、命题功——马步扎在生活的土地上

有的老师说,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备课,这话用在作文教学中很有道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的诗句揭示了写作的真理,也揭示了教师作文命题的真理。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命题上,其中蕴涵着教师的创造,而创造源于生活。题目只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熟悉、热爱的生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语文老师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动和珍惜,课堂就了无生气了。作文命题的马步要扎在生活的土地上,马步扎得稳,脚底要生根,命出来的题目才能像冲出去的拳,虎虎生威。

作文命题马步还要扎在深厚的写作理论和崭新的课程理论里。顾振彪先生在分析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文教材指出:“每一个单元都分作‘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大块。‘话题探讨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法借鉴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作练习则提供一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让学生试试看,自行经历写作的全过程。”新课程对教师命题的功夫要求更高了,学生特有的校园生活乃至乡土生活才是话题设计的依据;而日常作文教学的命题又不同于考试命题,教学命题与写法指导、专项能力训练要能结合起来。所以,漫天飞舞的作文话题并不能替代教师自己的命题,写作之前随手拈来一个题目给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自作文命题开始,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学会辩证分析”的作文命题中,课本给了“说平凡”、“说教育”等话题,我从学生真实而具体的生活背景出发重新命题:两天的运动会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可班级大败而归。有的人说,失败就是失败,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要么偷偷地哭泣,要么为胜利者鼓掌,竞争讲的是实力,胜者才是真的英雄;有的人说,重在参与,享受过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可以消灭不可以打败的“老人”才是真的英雄。请学生以“以成败论英雄可取还是不可取”为话题作文。杭州“西点”学校、淮安行走学校的体罚式教育受到了一些家长的欢迎,我以教育该不该体罚?”命题,这些题目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在争论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评改功——马步扎在学生的作文里

张中行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提出:“总的精神是,多动笔与少动笔之间,或说精批细改与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批改之间,我是舍前者而取后者。”当前作文教学教法改革关于批改的详略、批改的形式有很多讨论,但总体上是认同张中行先生的观点的。但过犹不及,如果因此忽视了教师批改作文的艰辛劳动,那就是对张先生文章的误读。

“张咏,作过高官,刚正傲慢,……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诗稿放在案上,萧楚才看见,把‘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发现有人改他的诗,大怒,把萧楚才叫来责问,萧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咏恍然大悟。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够这样,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学生却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这是张中行先生为说明“批改的针对性”举的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师批改功是对教师写作功的要求,是对教师修改文章功力的要求。写作与修改的功夫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要求教师在批改的实践中慢慢积累逐渐成长为“一字师”。

而“有重点的批改”更是表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爱,更表明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蕴藏着宝藏。所批所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学生能够领会、能够吸收的。批改是给学生作文指路、治病,治病也罢,指路也罢,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的写作路子,有他自己的病症。缺少对学生习作认真的阅读、批改,怎么发现他特有的路子、固有的毛病?这也暗合了作文评价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教师作文批改的功夫是在大量批改的实践中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就会的。很多青年教师的作文批语略倒是略,对学生却没有什么帮助。实际上,正是在认真投入的批改中才能慢慢摸索出有效乃至高效的批改方法,练就一针见血的批改功。

★作者简介:丁绪华,安徽省巢湖市六中教师。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