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融于生活

2009-05-11 08:52张文奇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思考

张文奇

【摘要】教育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必须回归于现实生活。《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使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课生活化。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活化 历史与社会 实践 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把现有的典型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由于不懂得“生活”的

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不了教育的预期目标,也达不到教书育人之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教学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层次上的课堂革命。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该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使书本上的理念在学生生活中真正得到体现。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要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并发挥其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使其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

一、《历史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生活化。

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了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熟悉的历史与社会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七年级(上)《我的家在哪里》时,笔者出示了学校所在街道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学校所在的位置,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社区知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还告诉他们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看图时一定要记住这三个要素。并且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这样,他们就会发言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落实了这个知识要点。接着,笔者又拿出我校的平面图,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食堂、宿舍、实验室、图书室各在哪里。然后,再比较这两幅图幅的大小,以引出比例尺大小的知识点,并介绍应如何选择地图。班级里的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笔者就拿出了一张中国交通地图,让他们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走怎样的路线才能快速到家。将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化以后,学生学得有兴趣,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后,笔者布置学生画自己家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并抽取几张离校较近的草图,分小组按图找到该生的家。这就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画图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识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2.挖掘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材的可操作性增强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也更加紧密,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交汇点,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1)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教材中处处充满了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教材涵盖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不同生活领域的内容,教材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如第八单元从怎样花钱(消费),怎样挣钱(投资)到怎样管钱(理财),处处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加以适当运用。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知识,如法律、经济等,教师更要充分挖掘教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九年级《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教学案例。以外来民工子女小红一家的经历为主题,用一个个场景把教学内容串起来。又如,九年级《“看不见的手”》的教学,笔者以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把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进行扩展,从他俩男耕女织的生活到购买织布机大批量织布,再到因乡亲们都参与到这个行业中,使得布滞销。董永又开始染七彩布,开创新市场,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问题,从而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配置等知识都蕴含在其中。

以上两堂课把难懂的法律、经济知识巧妙地融于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情景中,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真实而深刻的。

(2)要善于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生活处处是课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身边有著名的红十三军纪念馆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做年糕、晒霉干菜等地方特色的生活。另外,城市乡村的历史变迁、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所在学校的发展变化等,都是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结合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进行讲授。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可结合“鞋业博览会”;学习“遵循规则,寻求双赢”时,可结合本地鞋业怎样才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跳好“国际舞”。让学生走向最熟悉的生活氛围,他们就会顿生爱家乡的豪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

(3)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我们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他们未来的生活。因此,课堂要强调对“生活的回归”,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九年级《应对资源危机》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了解了中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及产生的原因后,笔者及时引导他们思考: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浪费资源的行为?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学生平时应该怎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呢?

3.搭建平台,活动方式生活化。

(1)社会调查。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更多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心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体验社会责任,让学生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社会调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例如,本校所在的社区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在学习了九年级《环境亮起“黄牌” 》后,笔者就组织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分别就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关于学校前面河道水污染的小实验。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学生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2)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引导他们 “进入”情景,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并真切地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以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家住平原——用机器种庄稼》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组记者(自然环境组记者、农业生产组记者、社会生活组记者)到美国中部平原采风,采访乔治一家及其工人。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学生们在课外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并精心设计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一问一答,一来一往,气氛活跃。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远比教师纯粹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另外,模拟听证会、小组合作学习等也都是很好的教学活动形式。

二、《历史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

1.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一种生动活泼、乐于尝试的境界中,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较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生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他们生活的世界,培养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生活化”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牵着走”,“不能跟着跑”,教师必须把握好度,把驰骋乱跑的学生思维不动声色地拉回来。教师由“传授者、授业者、解惑者”变成了课堂上的“节目主持人”,这就促使教师更加认真地备课、充电,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学必须联系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教学。我们的教学决不是现实生活的克隆或翻版,其间还需要辨别与选择、矫正与改造、提炼与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学会机智。这样的课堂才有学生发挥的余地,他们才会兴趣盎然,实现情感互动,教学效果才会显著。为此,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关系,既要避免牵强附会,又要防止流于形式,使教学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符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罗明.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思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