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威廉·布莱克诗歌中文化适应性原则的研究

2009-12-02 10:20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翻译诗歌

李 锋

【摘要】本文以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翻译为例,探讨了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以及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文化适应性;文化意境

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威廉.布莱克诗歌翻译中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原则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由于汉英语言受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地域和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处理是比较复杂的。完美的诗歌翻译是巧妙地将完美的内容放到完美的形式中去,完美地再现原文诗作的美。然而许多优秀与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意味深长,多具言外之意。文学作品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其意义的多变性和未定性。

王佐良的译文是: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徐志摩的译文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宗白华的译文是:一沙一天国,一花一世界,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梁宗岱的译文是: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其中,梁宗岱的译文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版本。但就笔者读来,宗白华的译文最佳。究其原因,文化适应性原则运用得当,同时还含有某种东方色彩的味道。东方佛教禅语中也有类似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本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祖拈花微笑,悟者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从一粒沙里看世界,作为恒河沙数,我取其中一粒;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佛家常以微小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念,认为微小的颗粒里面存在有微妙广大的世界。而西方的《圣经》中传达的是,上帝是灵。人也是有灵魂的。因为在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将生气吹进人的身体,同时把自己的灵魂赐给了人,使人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存在。当上帝收回所赐的生命气息,人的身体就要归于尘土。宗白华在这几句诗歌的翻译中恰当地处理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既符合原诗的浪漫思想,又具有东方文化的韵味,很好的体现了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是译诗中的经典之作。文化观念的差异常常会给翻译设置重重障碍和困难。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要求最高。翻译求真而诗求美,译诗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之上求美,不仅求形美,还求音美,神美。所以,能否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是诗歌翻译好坏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原作者的宗教信仰、思维特点的理解与剖析是把握原诗文化意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对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得当与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译文在译者再创作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世界,但它仍然蕴含了原作者所属的文化世界,部分的反映了原作者所属世界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及思维特点。此外,它还具有自身丰富的历史世界,从译者对其艺术鉴赏与接受的角度来看,既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共同的欣赏趣味,也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接受差异。因此,不同的时代,文化的适应性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在布莱克生活的时代,西方社会的人们似乎力求企图摆脱物质欲望对人的精神压迫和诱惑,通过得到丰富的物质而从物质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自由。确切地说,诗人生活的时代应该面临着双重任务,其一:从宗教中得到自由,其二:从物质世界中得到自由。除此以外,诗人又给自己添加了一个崇高的任务,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正是因为如此,他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宗教世界里。诗人在内心世界早已远远地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注视着自己预言过的世界。说他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一点也不为过。

文化适应性原则除了要求译者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文化意境与内涵,还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以达到准确顺利传递信息的目的。因为读者往往会在译文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化知识、审美经验等把未定点和空白通过联想、想象具体化,这当中有可能会误解原作者的意图。但译者则不行。“他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他在翻译中的误读和曲解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被读者看做是作者的本意。那么,既然译者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它在翻译中就有一个否定自身,进入文本作者主体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译者的伟大之处在于甘愿把自己看做文本作者的传声筒,他既是认识主体,又要否定自己,尽量让作者借他的语言来说话。这就像演员一样,既要认识角色,又要成为角色。”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文化适应性原则运用的必要前提。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原诗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以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为例,人们更倾向于从艺术性角度或者创造性运用多种现代批评方法,深刻剖析其诗作的哲理内涵、非理性因素和神话体系的文化意蕴,以引导我们顾及诗人思想中的深层范畴,认识和接受其作品中那无处不在的“魔鬼的智慧”。他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又使他超越了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的极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多元性的内在追求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即虚构与事实的结合、文学拼贴画、互文性。他对多元性的执着追求使他的作品获得了超越其所处时代的价值。他对资本主义文明,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乃至文学等全方位开战, 对当时的现实社会提出极其尖锐深刻的批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揭露,对精神自由的呼吁,对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向往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挣扎与呐喊,更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先声。在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对其诗歌翻译过程中,这些特点和方面都是译者必须考虑的范畴。

二、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孕育和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从语言文化现实的角度来看,离开语言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其文化表现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翻译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和接受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的,很少会全盘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照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的创造必须以忠实于原著为主,尽量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发挥创造,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和风格。

【参考文献】

[1] 杜克夫,《威廉·布莱克诗歌的哲学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 王佳音,《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3] 杨恒达,2002,作为较为行为的翻译[A] 载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和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原先军,《威廉·布莱克的灵视世界》[J],《国外文学》,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锋(1975.6--),男,四川成都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翻译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一个诗人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