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

2010-08-15 00:44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山东省人口人力资源

田 静

(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泰安 271021)

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

田 静

(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泰安 271021)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在资源分布、资源结构、整体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人力资源现状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存在着反差与冲突。这不仅制约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人力资源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山东省人力资源只有在解决反差和冲突中完善各项机制和机构建设,最终实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目标。

人力资源现状;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

一、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口数量大,地区差异明显,导致山东省现有人力资源规模大,但是整体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使得山东省人力资源供给总量也随之持续扩大。据统计,在1990-2005年间全省年均增长人口达50.3万人。人口普查显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2000年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鲁西南密度较大,枣庄市密度最大777.2人/平方公里,在人口密度大于6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中东部地区有3个,包括:济南、青岛、淄博;西部地区有5个,除了枣庄外,还有聊城、泰安、济宁、菏泽4地市。东部地区的东营市人口密度最小226人/平方公里,东部地区的临沂、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人口密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上西部人口占比重较大,而东部人口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相对密集,其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也就密集。从人口分布上明显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规模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是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人力资源规模正在增大,山东省未来人力资源供给量将继续增加。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高端化、专业化、技术化,从这一方面看,优质人才比例还没有达到目前经济水平要求的标准。

(二)人力资源产业构成趋向合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合理化的进程较慢,明显滞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会不断地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在人力资源吸收和利用上应该占有绝对的比重。目前,山东省农村人口比例还很大,所以山东省人力资源大体上看仍是传统的“一二三”结构,虽然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之中,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数量正逐年增加,但根本上还没有占据优势,人力资源优化的速度过慢,这和本省的产业构成格局调整速度是很不相称的,存在滞后性。山东省是传统的农业省,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都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工业化水平虽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主要的人力资源还集中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中。在山东产业改革调整中,这一部分人力资源虽然逐步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但是由于基数较大,导致其转变的速度没有办法适应产业调整的速度,体现出明显的滞后。

(三)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这为人力资源的优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省内受教育水平不均衡问题也很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山东省2000年大学(大专及以上)、高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学历人口分别为300万人、995万人、3297万人。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975人上升到33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7140人上升到1103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25182人上升到36634人;只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36260人下降到32736人。其中大学程度人口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2.4倍。[1]由此可见山东省的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水平正逐年提高。

虽然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山东省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据统计,2000-2005年东西部地区差值有所减小,但递减速度缓慢,5年只缩减了0. 13个百分点。所以不难看出,东西部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基本没有改变,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水平存在不均衡。

(四)人口流动加速,但是人口流动的趋势比较集中。人口的集中流动推动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也趋于集中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为止,山东省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占了总迁移的97.5%,省区际间的迁移流动人口有21. 83万人,占了总迁移流动人口的2.5%。说明迁移流动人口以区内为主。省内迁移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城市:临沂98.10万人、潍坊85.48万人、青岛73.85万人、济宁76.16万人、烟台65.89万人、济南57.76万人、泰安52.60万人,这7个地区一共发生迁移的人数为509.84万人,占了本县、市区迁移人数的63.4%。可见山东省人口流动主要以省内流动为主,省内流动主要以流向沿海和发达城市为主。

二、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

首先,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1.在山东省内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因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山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应该起到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2.在山东省内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经济屏障,建立统一市场。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当代市场经济趋向完善的前提,消除区域间的经济壁垒,能够发挥各自区域内的经济优势,提高山东省整体的规模效益,增强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其次,山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要利用各区域不同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取长补短。政府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各级政府作为地区经济的管理者及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就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具体应做到:1.作为省级政府,在制定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并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政策倾斜;通过制定法规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跨地区发展,打破地方垄断。2.作为地方政府,制定本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保持与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协调配合;着力出台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再者,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山东产业结构和协调地区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更好地推动发展。1.充分利用农业基础好、农业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高产、低耗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2.加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要提高产业技术构成,带动结构优化升级。3.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加快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地域分工,由于各地域经济要素存在的差异,致使不同地域在发展不同产业或生产不同产品方面具有不同优势,只有各地域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才能使省内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趋向最大化。同时,地域分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它会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随着供给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各地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分工形式由产业间分工逐渐向产业内分工转化,最终实现全省经济一体化。

综合以上对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区域间形成相互补充、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经济统一体。

三、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本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

反差一,人力资源数量分布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增长反差

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的快慢。

根据统计,山东省2000年人均GDP在2 000美元到5 000美元范围内的有济南、淄博、青岛、烟台和莱芜。1 000美元到2 000美元的地市最多,有日照、临沂、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潍坊。这些地区与青岛、济南、淄博相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17个地市中人均GDP水平最低的仍然是菏泽地区,仅为500多美元,而且与其它各地市的差距仍然很大。总体来看,在2000美元以上的有东部地区的7个地市,除莱芜市外,西部地区的地市都在2000美元以下。

根据经济发展的统计,结合前面提到山东省的人力资源总体呈上升不平衡,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因其本身的经济优势和教育优势,使得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都集中在这些区域中,这些区域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较高,他们所带来的是这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这种增长只是省内人力资源指标的增长,很显然是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一体化目标。

反差二,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合理化的速度较慢,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反差

人力资源结构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其中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个产业中的比例是人力资源分布对人力资源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山东省的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2005年全省一、二、三产业中就业的人力资源的比重,分别为62.8%、19.2%和18.0%,较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990年改革初期的近三倍。虽然人力资源的产业性调整正在有所上升,但是不难看出一、二、三产业的劳动资源比例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目前我省产业结构的顺序为二、三、一,可见这种反差是明显的。

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产业调整中最终达到第三产业主导化、中心化,过多的人力资源正在为第一、二产业服务,这显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反差三,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

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高学历人群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实践中很容易通过再次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培养出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复杂的经济形势,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需求。

从受教育年限上的不平衡,可以看出山东省人力资源质量在整体上还很不均衡,受教育程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早在2000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为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等9个城市,均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其中济南最高,为8. 58年。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都是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就人口文化素质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所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远远大于较为落后的地区,例如济南、青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分别是滨州的5.6和4.66倍。[2]

这种受教育的年限上的差距可以看出,整个山东省接收系统化、正规化教育的人口分布还存在不均衡。这样就导致了人力资源基本素质的差异,而山东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是高素质人才的均衡分布,这样才能在和谐发展上做文章。现阶段的高学历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显然与需求相冲突。

反差四,人力资源流向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

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建立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山东省的人力资源状况,除了本身具有的地域性差异外,还具有流动集中性的特征。省内很多发达地区,以自身具备的各项优秀条件正吸引着大量的省内优秀人才涌入该区域,这就造成了该区域内的人力资源过量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弊端:

1.外来人力资源的涌入,该地区就业压力增大,使得有限的就业机会很快饱和,直接造成该区域内的假性失业率增高。沿海城市、省会级城市,这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山东省比较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山东,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带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主体就是社会人,提高生活质量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基于这种原因,很多的优秀人才涌入这些发达地区,这提高了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3]虽然是这样,可是这种人才的流动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就是人力资源过剩。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容量是有限的,经济的发展很难跟上人才涌入的速度,就业压力急剧增加。所以很多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都处在暂时失业的状态中,这就使该地区出现了假性失业率增高的现象。

2.人力资源很难人尽其才,造成了对优秀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人才的大量涌入,发达地区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过剩人才,许多企业和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高要求,降低待遇。这样许多人才在工作中大材小用,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帮助。

3.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不平衡,很多教育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受这种功利性流动的影响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得某些地区本来就不充足的人力资源产生再次流失。这样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就造成了无人可用的局面。

从这几点弊端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的盲目集中地流动造成了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差距,这种流动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显然是相冲突的。

四、解决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的几个突破口

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最终使省内所有区域的经济达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区域内的经济水平,民生水平,达到基本统一;在资源、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达到经济建设的统一。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正在某方面阻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速度,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从根本出发解决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冲突。

分析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人力资源现状之所以与经济和谐发展相冲突,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不均衡。要解决这种不均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建立广泛的基础教育体系,尤其保证省内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该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进一步降低文盲的比率。可以考虑在一定区域内整合教育硬件设施,通过合校达到教育设施的充分利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福利,严格绩效考核,优化教师资源;将教育投入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形成良好的教育经费拨付机制;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打造强有力的基层教育体系。

另外,在此基础上,在发达地区应建立制度鼓励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科技和农业技术人员,从基层提高该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该地区发展,为人力资源回流提供动力和方便条件。

第二,促进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力资源向第三产业流动。人力资源产业结构比重以第三产业为主,是人力资源结构变动的最终目标。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为依托的。山东省的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要加速农业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鼓励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建设,方便农民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在城市地区,要根据产业传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建立产业群。[4]只有将产业做大,才能吸引人力资源,特别是吸引人才资源。

第三,鼓励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加快产业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力资源的交流和回归。首先,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扩展经营思路,把资金投放到不发达地区,创建新的产业园区,利用该区域的优势丰富经营项目。这样既能发展企业,又能拉动经济,还能使人力资源通过新的产业项目自主流向不发达地区。其次,从政策上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从生活水平上提高该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吸引发达地域过剩的人力资源回流,使之投入到家乡建设中。从而均衡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平衡人力资源水平。

综合地看,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发展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二者存在着反差和冲突,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反差和冲突,把反差和冲突看成是促进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完善山东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促进山东省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

[1]刘尚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8,(16).

[2]葛培波,刘军,李国锋.山东省人力资源供求非均衡与促进就业途径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8,(6).

[3]林成策.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特点及开发对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杜恒波,杨家珍.山东省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西北人口,2005,(2).

(责任编辑 闵 军)

The presen t Situation of Hum an ResourcesDevelopm en t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the Con flicts Appear ing in Econom ic Harm eon iousDevelopen t in th is Reg ion

TIAN Jing
(Schoo lof econom icm anagem en t,Taishan U niversity,Taian,271021,China)

The Shandong Province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 ent in aspects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resources structure,who le education levelexistsnotbalanced,this kind of im balanced hum an resourcesp 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handong Province region econom ic harmony developm enthas the contrast and the conflict. Noton ly thishas restricted the Shandong Province region econom y harmonious developm ent,sim u ltaneously is also restricting hum an resources’ow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 lopm ent.The Shandong Province hum an resourceson ly then consumm ate eachm echanism and the o 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so lution contrast and the conflict,finally achieves the hum an resou rces construc tion goalw hich serves fo r the econom ical developm ent.

Hum an resources p resent situation;Region econom ic harmony developm ent;Hum an resources and region econom y

F240

A

1672-2590(2010)04-0093-05

2010-04-06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7DJG210)

田 静(1974-),女,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山东省人口人力资源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山东省即墨市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