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芝田村清真寺考略

2010-08-15 00:44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阿訇碑记大殿

金 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泰安芝田村清真寺考略

金 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泰安市省庄镇芝田村清真寺创建于明成化之后,嘉靖以前,而后不断增修;该寺历史上采取以寺养寺的经营方式,拥有大量学田;同时采用阿訇聘任、教务群议等管理制度;对伊斯兰教在当地的传播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寺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现存30余册古代手抄《古兰经》、4块清代碑刻。该寺的存在对于教化人心、稳固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寺的沿革及发展见证了伊斯兰教、回族在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伊斯兰教在儒释道文化发达的泰山脚下传播的一个缩影。

泰安;芝田村;清真寺;古碑刻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M asjid(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唐宋时期称为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兴建清真寺被视作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有清真寺”①。

泰安回族穆斯林由来已久,“泰安的回族先民自元朝迁居境内”[1](P79),“元代蒙古探马赤军驻境内前营、后营、大圈等村的回回军士于1273-1278年(至元十至十八年)编入当地‘社’(元制50户以上村庄称社)定居,伊斯兰教随之传入”[2](P603-604)。便是泰安回族之始,然而省庄镇芝田村的回族穆斯林并非如此。芝田村位于泰山脚下省庄镇的东部,历史悠久,文化昌明。该村西距岱庙十几里,东部数百米即为柳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面不远是汉明堂所在地。该地区伊斯兰教信仰发达,在不到两平方公里以内以该寺为首就有5个明清古清真寺。芝田村建村较早,据村头石碑所记相传为隋唐时建村。同时该村是一个民族村,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为回族群众,而杨姓又占据回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据正在修芝田村杨姓族谱的杨新鹏、杨新林二先生讲,“芝田村先有王家(汉族),后有杨家,杨氏先人是元末明初从聊城莘县大张鲁村迁来的,至今已到第二十五代人”②。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每到一处定居总要修建清真寺,以解决精神生活的需要”[1](P79)。泰安境内的清真寺主要为明代所建,“明代,大都和山西洪洞等地大批回族迁入境内,开始大规模修建清真寺”[2](P603-604)。杨氏穆斯林来到芝田村后便开始修建清真寺,起初规模可能较小。

一、创建年代考

关于芝田村清真寺的创建年代,当时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据《泰安市志》载:“明代……大批回族迁入境内……先后建成下旺清真寺,泰城清真西寺,芝田清真寺。”[2](P603-604)据该村现存乾隆五十六年《重修清真寺新筑月台碑记》所载:“吾村之有兹寺已数十年已”,同时该村现存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创修后窑殿碑记》所载:“郡治东,芝田庄清真寺,不知创自何时”?另据该村乡老杨新鹏所讲该寺原有明嘉靖年间维修时的碑刻(文革时被毁,现仅存碑座),当时碑刻上也是说“不知创自何时”。由此可见该清真寺应创建于明朝嘉靖以前。今天该村村民对于该寺的具体创建年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寺是元末明初回族名将胡大海路经此地留下钱粮物资创建的”①。由于资料欠缺,情况真伪,无法考证。

另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该清真寺与济宁顺河东大寺是同一伙工匠建造的,当初修建济宁东大寺以后剩下的原材料修的芝田村清真寺,因此芝田村清真寺与济宁东大寺风格相同而只是大小有别”②。济宁顺河东大寺的创建年代亦有以下几种说法:洪武年间说,“东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朱元璋为奖掖有战功的回族将领而修建的礼拜寺”[3]。宣德年间说,据中国回族网站所载,“寺院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4]。成化年间说,“东大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5](P58)。据此可知该清真寺至少创建于明朝中期,成化(1465—1487年)之后,嘉靖(1522—1566年)以前。

二、维修情况考

芝田村清真寺以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为主,保持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特色。现为多重殿式,主体布局采用沿一条中轴线自东向西有次序排列,中间为礼拜大殿,大殿座西面东(礼拜时朝向麦加方向),为大木起脊式,前有凉亭后有窑殿,南北两侧为讲堂,“北设北讲堂,是教长(阿訇)料理教务之处,南设南讲堂,是阿訇教学之所,供海里凡(学生)学习”[1](P79)。另外还建有耳房、影壁、月台、水房(供穆斯林群众礼拜前沐浴)、架子屋等附属设施。

“清真寺多数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经多次修缮增建而逐步扩大。”[6](P431)芝田村清真寺起初规模也不大,据该寺现存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泰郡城东芝田庄建有清真寺一座,向来殿卑室陋,尚不容众”。后辈穆斯林多次重修、增建而有今天的局面。据该寺杨新德阿訇讲,修缮时间以礼拜殿为最早,月台、凉亭、卷棚、窑殿等修缮较晚。乾隆五十六年《重修清真寺新筑月台碑记》记载:“吾村之有兹寺……后殿前楹,屡加修补。”该村现存清光绪二十三《创修后窑殿碑记》所载:“讲堂前盈大殿,屡加修葺。”据此而知该村清真寺曾多次修缮,具体修缮次数已不可考。同时如大殿前凉亭等建筑创自何时,亦不可考。据现存碑刻可知大规模的修缮主要有3次。

清乾隆五十六年,该村清真寺新筑月台“于殿前起台,石皆三面,花栏一周,登堂四顾,别具风规,加以前厦大门,拆修丹□”。这次修建了清真寺附属设施月台,主要是为了穆斯林群众进入大殿礼拜,同时重修了清真寺大门。

清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的一股进入泰安,该寺大殿被捻军烧毁,因此当地乡老遂于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据该寺现存《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所载:“泰郡城东,芝田庄旧有清真寺一座,向来殿卑室陋,尚不容众”,“咸丰十一年,二月间,南匪北窜,寺中大殿被火焚之,幸有本庄乡老,福刚杨公……遂重修大殿棬棚,南讲堂以及架子屋,水房仓屋,均此修葺,焕然一新。”据蒋铁生老师《泰山<三重碑>考释》中考证:“咸丰十一年二月到泰安的南匪应为捻军。”[7](P63)

这一次大规模修缮因战火而焚的大殿棬棚等,工程量较大,据该碑刻所知此事系该村乡老杨福刚、杨福泰等不畏艰险,力促而成。这次维修竣工时芝田村附近回族村庄即各坊清真寺阿訇均来祝贺,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

第3次大型修缮该寺是在光绪二十三年,距上次大修近10年而已,据该寺现存光绪二十三年《创修后窑殿碑记》所载,该村乡老杨福刚力排众议,不畏艰险,坚持修该寺后窑殿,“建后窑殿高三层,历三月而功告成”。后窑殿的创建使该寺建筑设施完备,由于创建工艺较为复杂,因此成为当地惟一。该建筑至今犹存,历一百余年而面貌基本未损,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芝田村清真寺自创建以来不断吸引穆斯林群众到此居住,今天该村回族八大姓,左、金、于、米、赵等都是迁居至此。由于该寺不断扩修,该寺教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该寺告穆(即邻近没有建立清真寺不能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的回族穆斯林,属于这个清真寺教务管理范围)不断增多。据杨阿訇讲,直到20世纪80年代邻庄指挥庄村未建寺以前全村回族群众都是芝田村清真寺吿穆。芝田村的教门在当地独树一帜,非常发达,该村的乡老们也非常负责任,经过不断的努力,到光绪二十三年达到了:“不惟一庄观瞻,而使寺中礼拜者,皆耸然起敬”(芝田清真寺碑刻)的局面!

三、经营方式考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众从事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公益事业的活动中心。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①清真寺为礼拜而设,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必须守五时之拜,都在清真寺进行。”“除进行宗教活动以外,历史上清真寺也是回族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心。”[6](P436)每个清真寺都是当地穆斯林群众的精神家园,芝田村清真寺也不例外,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居于几千穆斯林群众之间,作为当地回族群众宗教活动中心的芝田村清真寺采用合理的理财制度和管理制度,使教门不断发展。

(一)理财制度

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刘洪军阿訇编著的《伊斯兰百问》中讲到:清真寺的经济主要以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历史上清真寺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寺产收入。二是捐助,包括穆斯林自愿乜帖(捐赠),部分开斋捐以及外出募捐。”[6](P435)“穆斯林要完成‘五功’之一的‘课’即天课的收缴主要在清真寺内进行。”[8](P63)回族通过交纳天课洁净自己的资产。

据芝田村清真寺杨新德阿訇讲,该寺历史上的经营维持主要靠“学田”和募捐。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也记载:计开地亩,在前古老地共大地十一亩七分。杨阿訇说:“至到1957年该村清真寺仍有18亩大地作为该寺经济来源。遇到修缮寺院、搞宗教活动需要群众奉献‘乜帖’(天课,为穆斯林的义务)。必要时‘传钱粮’即向附近回族村落进行募捐。”③

通过寺产、学田、募捐基本解决清真寺的日常用度,阿訇们的“束修”(工资)也是靠学田来解决。另外阿訇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该村穆斯林群众集体奉献的“阿訇地”来维持。至于“海里凡”的生活则采用全体穆民集体供养也就是“派饭”的形式,即海里凡每天到一户回族家庭,随锅吃饭。

据该村清真寺乾隆五十六年《重修清真寺新筑月台碑记》记载:“二十年前普等,各量家资,顾蠲钱文、典地积粮,以为兹寺之费,历十数年来,重修后殿……丧葬布幔,修筑增添皆由此出也。……今日之工土木之资、灰石之费、工匠之值并一切日用饮食之需亦莫不由此出也,当有余蓄……以为异日记。”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维修清真寺以及清真寺日常开支主要是回族各家量家资以捐款,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进行修缮活动。估计当时该寺并没有大规模的地产(学田)。

另据该村清真寺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量入为出,不数年,积蓄学田数十亩,每岁所获粮粒若干。”同时据该村光绪二十三年《创修后窑殿碑记》所载:“杨公福刚者,邀集众乡老,愿建立后窑殿,众曰工费浩大,难从落成。杨公曰,余等理寺中学田地有年矣,所储粮粒若干,出其所蓄,料无不足。”由此两碑刻可知,晚清时该清真寺大规模修缮主要靠清真寺所拥有的学田的收入及粮食的丰余而不像乾隆年间那样主要靠穆斯林群众各家量力捐款,积少成多。

清真寺学田主要是靠教民自发捐献,该村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该村杨刘氏向寺里捐地,杨马氏施送槐树。清光绪十七年《施地碑记》所载:“本庄有善女杨刘氏同子凤泰,愿将东南坡大地一亩二分八厘正,俱有四至,情愿送于清真寺名下,一半为业,一半上主麻林。”同时该碑还记载当时该庄乡老杨福刚积累资产以为寺用。另外,学田也有一部分是以清真寺的名义买入的,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买杨占魁大地二亩,二分,四厘。”经过当地穆斯林群众不断地施舍和该寺不断买地,到1957年该村清真寺名下已经积累到18亩大地,既能完全解决举行宗教活动所需之资,又能满足修补清真寺的费用还能解决阿訇和海里凡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够救济该寺周围的贫寒之人。

从芝田村清真寺现存碑刻中可看出,回族群众能自觉遵守天课的义务,同时该村清真寺乡老自古以来便善于养寺,精打细算,这样既能维修好清真寺,又相应减轻了当地穆斯林群众的困难,正是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才能维持该寺五百余年而不堕。

(二)管理制度

清真寺的管理也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教坊内的组织形式最早是‘三道掌教制’(谢赫、噶锥、蕃长);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名称和内容亦有所改变”[9](P417)。历史上,山东回族伊斯兰教内曾盛行“掌教制”,“明清时期有三掌教世袭制,三掌教是指清真寺三种宗教职称,伊玛目(大掌教),海推布(二掌教),穆艾津(三掌教),协助开学阿訇办理教务,职位稳定,一般由当地望族大姓世袭”[6](P434)。据芝田村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杨新鹏乡老讲芝田村清真寺却并非如此,“该寺阿訇实行‘下书’(签合约,即聘任制);教务管理实行群议制”②。该寺自创建初期即行阿訇聘任制,聘请阿訇主持该寺教务,教授海里凡,聘期年限视情况而定,可连聘连任,亦可因故辞聘。据该寺现存碑刻所载,聘任的阿訇较著名的有法致亮、法再祥、左廷林等。受聘阿訇多为外地人,由该寺提供住宿及束修(工资),阿訇有归自己耕种的由该村教民集体奉献的阿訇地。同时他们为教民服务可得“海叠”(经礼),也可接受回族群众的乜帖。

与阿訇聘任制同时存在的就是该寺教务的群议制。该制度基本程序是:针对教民反映的建议和意见,以及一般寺中大事,由阿訇找本寺首事乡老先议,首事乡老觉得此事必须扩大一下议事范围,则找诸位乡老进行群议。参加议事的人,一般都是对教门虔诚,德高望重,有协调办事能力的人。这些乡老均由该村回族群众选举产生,但他们是义务为群众和教门服务的,没有待遇。人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都在10名以上。乾隆五十六年碑刻记载首善乡老有杨天禄等13人;光绪十四年碑刻记载有杨福刚等10人;光绪十七年碑记载首事乡老有杨福刚等11人;光绪二十三年碑刻记载有杨福泰等12人。

该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碑载:“有杨公福刚者,邀集众乡老愿建立后窑殿……众皆欣然曰:美哉,此善事也。”同时,光绪十四年碑载:“幸有本庄乡老福刚杨公等,竭力诚意,不畏冰霜。”由两碑可以看出当时杨福刚即为教务群议的召集人,同时他还必须遵守乡老群议所制定的原则。教务群议制数百年来均被奉行。1958年秋天以来,随着“左”的思潮对伊斯兰教的影响,许多宗教生活方面的事业均被搁置,1964年该清真寺被迫关闭。该村村民始终坚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直到1980年初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该寺重新开放后该村群众响应1982年8月召开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四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成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该组织由主任、副主任、会记、委员等组成,人数不等,没有待遇,由穆斯林群众选举产生,从此该寺发展迈入新的时期。

四、社会作用考

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起到了强化穆斯林宗教信仰和教育穆斯林自觉履行宗教义务,宗教功课等作用。同时“是展现穆斯林团结和尊严的地方”[10](P55),“是穆斯林群众从事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公益事业的活动中心”①。另外也带有慈善机构的性质:各地回族“走米的”(乞讨者)以清真寺为家,清真寺必给予救济,不仅如此,芝田村清真寺还开展经学教育,兼办学堂,教育穆斯林子弟。

经堂教育分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级学制。“大学是专门培养新的阿訇的学校,学称为’海里凡’,亦称‘满拉’”[11](P152)。杨阿訇讲当时在该清真寺里主要讲授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语法、文法、教法、教义、《古兰经》经注、圣训等科目。该寺现存的30余册古代手抄《古兰经》就是当时的教材。芝田村清真寺光绪十四年碑刻记载当时清真寺法致亮阿衡教授马银德、王继平等等八大“明堂”(门徒),即当地人所说得八大海里凡,他们挂帐(即穿衣挂帐,指经生毕业)以后在当地颇有名气,对于教化人心,传播教门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今泰安乃至山东80岁以上阿訇很多都是在该寺挂帐的,该寺现掌教杨国庆的父亲杨新恩阿訇在建国前曾培养出多位阿訇,原泰安市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弭光训阿訇就是在芝田村清真寺挂帐的。”③除了培养新阿訇、进行宗教活动以外,该村清真寺主要就是教化人心,教导人们积德行善。“清真寺往往建于最热闹,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它体现的是伊斯兰教的入世精神以及伊斯兰教义中对社会活动积极参加的态度”[12](P61)。它不同于佛教、道教的庙宇和道观。与佛道二家寺庙相比,清真寺是最贴近群众的,其教化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掌管着穆斯林的精神家园”[11](P103)。

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其寺之设,无非劝善改过,使人向道回心,去邪归正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该寺既为传播教门更为匡扶人心,使人向善改过。不单如此,该寺还对行善之人进行表彰。如光绪二十三年碑,记载乡老杨福刚虔诚教门,筹集财物,首倡“建起了后窑殿”,因年老体弱,过度操劳,以致“捐馆长逝”使人“皆耸然起敬”,该碑刻同时发出号召“后人之管理是寺者,如公之志,岂不懿舆”。光绪十七年碑记载施地善士杨刘氏、杨福刚之义举。通过宣扬模范人物,起到教化和激励后进的作用。

另外,“教徒中苦有争议之事,是非难辨,往往双方自愿到清真寺向真主起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理屈者往往心亏,不敢赴誓,是非则易见”[6](P80),据杨阿訇讲建国前当地群众很多纠纷都是在该寺由阿訇调解的。由此而知,该清真寺也发挥过仲裁的作用。平时当地穆斯林过节庆聚礼,进行宗教生活均在该寺,当地回族群众食用的鸡鸭禽畜,都是到该寺中由伊玛目(掌教)宰杀。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全部都离不开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是广大穆斯林向真主奉献衷心的圣堂和精神依托之所。”[13](P1)历史上该村清真寺在当地既是人们灵魂升华的场所,又兼具有学校、仲裁、公益慈善等机构的性质。自该寺创建以后,随着回族人口的涌入,附近形成5个回族村子,同时也出现了5个清真寺。以该寺为首在“不到2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古代宗教建筑群——5座明清时期的古清真寺”[14]。进入新时代后,该寺政治、经济作用逐渐消失。今天该寺除了宗教作用以外,那就是它的文物价值了。该寺北讲堂现存《古兰经》经卷30余册,据杨阿訇所讲相传为明代手抄经册。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价值,成为该寺的镇寺之宝。据该村乡老讲该寺原有10余块明清古碑刻,大部分毁于破四旧时,现仅存4块,最早为乾隆五十六年立,最晚是光绪二十三年立。这些碑刻包含较多历史信息,“是研究清时山东回族清真寺长于管理注重建设情况的参考资料”[15](P121)。其中光绪十四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载:“咸丰拾一年,二月间,南匪北窜,寺中大殿被火焚之。”这是捻军进攻泰安的有力证据!该寺的历史基本代表了当地伊斯兰教、回族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伊斯兰教在儒释道三教发达的泰山脚下传播的一个缩影。

五、结语

芝田村清真寺创自明朝中期,而后规模不断扩大。该寺采用的一系列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是该寺能维持五百年而不倒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该寺采用的阿訇聘任、教务群议、勤俭办教等原则对今天伊斯兰教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该寺所具有的教化、仲裁、慈善作用以及其特有文物历史价值对于今天创建和谐社会、“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宗教信仰自由,建设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8(P64),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 释]

①参阅李全福、刘洪军《伊斯兰百问》。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内部印刷。

②金坡2009年3月在芝田村与杨新鹏乡老的访谈。

③金坡2009年4月在芝田村与杨新德阿訇、杨国庆掌教的访谈。

[参考文献]

[1]柳方梧.泰安回民习俗略考[A].山东近现代回族[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泰安市泰山区、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泰安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3]顺河清真东大寺[N].济宁日报,2008-07-31.

[4]寺的身影[Z].中国回族网h ttp://www.huizu. gov.cn/1/2008-1-28/30000@344.h tm.

[5]文刀.静静运河,悠悠古寺——记山东济宁顺河东大寺[J].中国穆斯林,2006,(3).

[6]仁穆.漫话山东清真寺[A].山东近现代回族[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7]蒋铁生.泰山《三重碑》考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4).

[8]谭全万.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J].中国宗教, 2007,(9).

[9]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马丽蓉.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功能影响研究[J].回族研究,2009,(2).

[11]米寿江,尤佳.中国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2]李小卫.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6).

[13]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综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14]绿丁.我校泰山区文物普查取得显著成效[N].泰山学院报,2008,(22).

[15]山东省回族古籍辑录委员会.山东省回族古籍辑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闵军)

On theM osque of Zh iTian

Jin Po
(Co llege of Comm unicationsand Hum anities,ShanghaiNo rm 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ZhiTianMosque is located in ZhiTian village,Shengzhuang town,Taian City.Itwasbuiltafter Chenghua year and befo re Jiajing year ofM ing dynasty.From then on it has been con tinually upgraded.In history,ZhiTianmosque hasadop ted a specialmode of operationwhich can be called"temp le raises temp le". Itowned a large num berof schoo l farm s,adop ted a system of adm inistration,such asappoin ted Im am s to adm in ister andm ade decision concerned w ith Religious business th rough group d iscussion,w hich p layed an impo rtan t ro le in p rom o ting Islam ism d issem ination and developm en t in localp lace.Them ain build ing ofM osque isW ell-p reserved.TheMosque p reservedmo re than 30 vo lum es hand-w ritten cop iesof The Ko ran dated back to ancient tim es,and four stone inscrip tionsofQ ing Dynasty.TheMosque is vital to en lighten peop le’s m ind and sus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The evo lution and developm entof theMosquew itnessed the developm ento f Islam and the Hui in Shandong p rovince aswellas in North China.M eanwhile,it isam icrocosm that revealed how Islam p ropagated at floe footofmountain tai,an areawhere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high ly developed.

ZhiTian village;Mosque;Ancien t tab let

K878.6

A

1672-2590(2010)04-0022-06

2010-03-20

金 坡(1985-),男,山东泰安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阿訇碑记大殿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武当山·紫霄大殿
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