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0-08-15 00:44王元臣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德性君子儒家

王元臣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王元臣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与西方知识观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儒家基于这种知识观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习观,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明显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价值倾向。儒家的这种学习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知性太过、德性不足的偏失以及理性谮妄下人的道德沉沦救赎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重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儒家;知识观;学习观;德性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特别是儒家更是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自先秦开启而延续至明清的这种学习传统,体现了儒家在知识与德性、求知与做人关系上“道德至上”的价值诉求。如果说古代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形塑作用,那么中国古代以“尊德性”、“明德”为精神特色的儒家思想则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新起了根本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所谓生生不息,弦歌不缀,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就是得益于这种“先立乎其大者”的道德至上的儒家学习观。

一、儒家学习观的基础——儒家知识观

在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大相径庭。西方哲人曾经把知识作为德性来追求,如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认为“德性”的根据或本质就在于“知识”,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他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我们看到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城邦的“哲学王”既是知识之“王”,又是德性之“王”。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对以后西方哲学思想以及西方整个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儒家在德性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始终态度鲜明地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向外探求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彰显自身内在的道德资源,是“道德至上”主义的坚定实践者。

中国儒家最早明确地把知识分为“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并进行阐述的是北宋张载,张载认为,“德性之知”源于人的“天地之性”,“见闻之知”源于人的“气质之性”;只有前者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价值,而后者则为外物所累,止于闻见之狭,不足以合天心以尽性。这样一来,张载实际上就明确地将“见闻之知”(即经验性的科学知识)放在了知识的次要位置,而将“德性之知”神圣化为一种本质直观,提升到了本源性知识的位置。明代王阳明对知识与德性又进行了充分的阐发。王阳明构建起了以心与理合一为基础,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把道德与知识重新统一起来,指出知识是道德的表现,道德是知识的主宰,个体在不受外在知识的干扰下,能够成就其德性,达到圣人之境,知识的获得与增进必须在道德的统领和主宰下进行,为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知识,更应该注重儒家精神中的“为己”二字,在实践中,知识是个体扩充德性的基础,反过来,德性的扩充又提升了知识的意义。

其实这种把德性放在首位,强调“尊德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道问学”,这是儒家对于德性和知识关系的一致态度。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在教书授徒时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学习的重要条件乃是德,一个人欲学知识,首先要有德性,德性是学知识的必备要素,无德性之人学知识是没有资格和意义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这是孟子天赋道德观念在认识论上的必然结论,一切不必依赖于客观存在,而只要主观上做到“诚”,那么万事万物就都具备于我心中,也就是具备了一切做人的知识和才能了。韩愈在《师说》中,甚至将仅仅传授知识的人排除在教师的队伍之外,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总之,儒家哲学认识论的特点是认识论与本体论交织在一起,在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始终认为德性为上,德性是知识的主体,这种知识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人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因此,在中国哲学中,道德哲学尤其发达,而知识哲学则得不到充分发展。前者诚为我国哲学之优势,而后者则无疑是需要加以改进的。但基于对当代的道德沉沦的救赎和教育迷失的纠偏,重提儒家的这种知识观、学习观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是一种德性生活: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

建基于德性作为知识主体和根基的知识观之上的儒家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意味着过一种德性生活,即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一种不断迈向道德自我完善,迈向圣贤之域的过程。

1.儒家的学习目标:学以成人、学以至圣

儒家始终强调学习与做人不分。从儒家的角度看,孔子和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学以成人,学做君子,培养君子人格,作为学习的目标。通过学习来修身,修身是一辈子做不完的功课。孔子认为,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以德行之学为重,一个不追求物质享受,而追求精神完满和人格完美,能勤敏谨慎,向圣贤学习,这就是好学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这里把能行孝悌忠信“谓之学”,这个“学”就不是学文的学,而是道德和人格的自我教育,所以,要做把品格操守看得最重要的人,追求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这样的人——君子形象,是儒家学习的首要目标。“学至圣人”,这是儒家学习的最高理想,即荀子所说的学习“终乎圣人”。成为圣贤,达至圣贤之域,这是儒家传统学习观中一种迈向自我完善的强烈欲望。圣人是“可以学至”的,这在宋代的周敦颐的《通书》中被明确表达出来:“圣可学乎?曰:可。”[3]程颐也认为圣人“可学而至”。孔子自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孔子一生学习,没有别的目的,就在于自身人生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理想的完善。一个在德性上迈向最高实现和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学至圣人的过程。但儒家的教育者并没有告诉为什么要学习成为君子,成为圣贤,更不会去证明成为这样的人有何实际的好处。儒家的师道只是力图告诉学习者什么是君子,圣人有何境界,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对高尚人格的景仰,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模仿,去学习,去修养,以获得这些德性或发挥这些德性。

2.学习策略:一种修炼的德性体验

君子可做,圣可学至,显然不是对于教育者而言,而是对学习者而言,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基于尊德性的学习,儒家传统有一套类似修炼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功夫——内省、慎独、事上磨练。

内省。对于如何学习,如何学以致知,如何学以至圣,儒家主要不是靠知性推求的方式来达成的,不走经验认知的路子,而是走“逆觉体证”的道路,向内观照,这种方法和理路叫做内省,亦称“自省”或“自反”。最早提出内省的是孔子。他在《论语·颜渊》中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和荀子也主张内省,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主张“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孔孟的“内省”的修养方法,程伊川说:“君子之学,将以反躬而已矣。”[4]

王守仁的“致良知”也是这一方法的体现。儒家视自我为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力量,其所强调的“学者为己”,其实是指自我修养,就是通过人性化的学习过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自立、自主的真我。因此,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强调内在动机,一个人要经常地反复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遵循了道德的原则,这是一种道德修养上的严以律己的思想,这就需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地以“智的直觉”当下即是地把握到自我的内在道德性,在一种“存在照明”的状态下,即成为自己本身,使万物均回到自己本体自身的状态,把握天理良知,觉悟到自我作为一个道德存在的真实性。这种“逆觉体证”可以避免“格物穷理”、“格物致知”的缺失,更契合儒家的根本意旨。

慎独。孔子强调:“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君子之学即是学道。《中庸》中提出要想笃信好学,必须有“慎独”的功夫。“慎独”作为保持自我独特道德本性和道德良知的修身工夫,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儒家认为修身虽有种种功夫,但慎独尤为重要。明末思想家刘宗周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慎独外别无功夫,“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儒家那里,慎独“虽然是个人的但却不是主观主义的,其所以如此,乃是由于当一个人察知到他内在感情的微妙征兆时,他同时也就对外在世界特别敏感。……这种敏感性、明察和警觉的能力使他能迅速把握到在通常环境下所不睹与不闻的事物”[5]。

事上磨练。王阳明发现,知行合一渐渐陷于知行关系的理论探讨,静坐修养又使一些人流入空虚,为防止门人徒事静坐而不用克己工夫,他开出了“在事上磨炼”这个药方。其实这也是儒家学习和修养的一个传统。让人在事上成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炼工夫,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要在日用人伦间、茶余饭后处,或困苦磨难中,无时无刻地不离其道,践履良知,体认仁的品质,把道德实践终生不渝地进行下去。对于“事上磨练”王阳明有个譬喻非常精当,“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他认为要成为儒家的大丈夫或圣贤,君子,就好比冶金一般,需要炽火烈焰,加之不断锤打,身上的渣滓才会被烈焰熔化,才会被钳锤敲掉,剩下纯而又纯的君子品质,剩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昭明灵觉。[6]王守仁自己后来又确实有着一番事业上磨练的经历,“致良知”的思想所以提出并趋于成熟,正是由于他有着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磨练”历程。作为入德之方,“事上磨练”弥补了内省、慎独、静坐修养等易流入空虚之不足,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学习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意义,光是吸收知识、资讯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修正行为,也就是修行、修炼,只有身体力行,只有心灵、行为的修炼,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圣吉这种学习观与儒家的事上磨炼的学习观确有相似之处。

3.儒家终身学习的理念:好学作为一种德性

儒家的学习观中有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儒家传统认为,一个人孜孜不倦,勤勉学习,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儒家虽然没有把它和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德性并称,但“好学”作为一种德性在儒家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是最值得称许和鼓励的。孔子平生言行谦虚谨慎,对自己评价向来很低调,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十分自信,并引以自豪。孔门贤人七十,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惟独赞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孔子确实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且难得的品质德性。[7]既然“好学”是一种可贵的品性,那么终身学习自然是儒家学习观的题中之义。其次,就儒家“学以做人”、“学做君子”、“学以至圣”的目标而言,学习乃终生践行不辍的事情,是学习者自主的、终生的实践的活动。《中庸》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达明德、至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穷其一生的修养和学习,日新月异地完善自我,如汤之《盘铭》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荀子《劝学》所言“学,不可以已。”德性之知,它决不像一种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课堂里学会,而是在做人的事上磨炼过程中,在不断忖思和内省中获得它、体现它。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把学习视为贯彻整个人生的生命升华过程,吸引和激励历代知识分子把治学做人看作一生中至高无上的事业。

三、儒家尊德性学习观的当代价值

1.儒家学习观与当代道德救赎

当前精神危机的核心是道德危机,而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理性的狂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割裂的,对立的,人的物化过程不可避免使得幸福越来越遥远。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性的每一次高扬在西方都是靠重新接触和探讨古代才发生的,凡是把它遗忘的地方就会出现野蛮。[8]因此要解决道德的危机,要将现代人从沦落中救赎出来,需要进行基于传统儒学的深刻思考,需要借助儒家尊德性学习的传统和德性修炼的传统来平抑知性的谮妄,以此彰显人的道德,恢复人的丰富性以及完整性。修炼的学习意味着承认人是不完美的,要通过学习,通过内省、慎独、事上磨炼等,在内外修炼中形成道德自我,全面提升心身性命的修养境界,使自己成为和谐完整的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使人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人与社群(所谓人伦有序等)达成和谐。儒家学习观认为,只有通过尊德性的学习,解决了人的生存价值,培育起人的道德人格,以良知作主宰,超越本能欲望,内圣外王,以道德自我,崇高地生活。

2.儒家学习观与当代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突出的问题是知性教育太过,德性教育不足;科技教育偏胜,人文教育不及;学习只讲求实用,忽略了价值和意义。“专业知识是分散的,是严格地局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的,所以这种技能并不能昭示他的本身的存在,本质的人格,并且与因受教化而形成的观念意识之整体也不相关联,而这种观念意识之整体是一个人人格的主宰力量。”[8]教育远离了它的本初意义,这是“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知识观和学习观造成的。实际上,学习并非仅仅通过授受、理解、记忆等手段获取外在知识,而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德性成长的过程,学习必须要将疑难问题与做人处事、人生意义等问题结合起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学习观。21世纪的学习观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报告所提出的几种能力和素质,归结为一点,只不过是一种学习“做人”的德性而已。儒家学习观早就认识到学习就是一个做人、做事,德性成长的过程,见闻之知有其局限性,所以才把德性置于知识的主体地位。

儒家的尊德性的知识观、学习观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检视当下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当代的学习观应该由见闻之知的追求转向德性之知的追求,课程的设置应由“基于教的”课程向“基于学的”课程转变,让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寻找道德体验的过程、反修自己并与他人进行对话的过程、自我生命体现的过程。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副主席张华教授在他的《走向儒学课程观》里提出了把课程理解为“儒学文本”的主张,他认为,德性是世界的超验及终极根基,拥有道德创造性的理想人格应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把课程理解为儒学文本意味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是体验形上学。该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可概括如下:首先,课程研究即是在课程领域中进行道德体验的过程。借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在课程领域致良知的过程”[9]。儒家尊德性的学习理念为解决当代素质教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需要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更新,正确理解儒家学习观,借鉴儒家合理的学习思想,反思现代以来“工具理性”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纠正目前教育之偏失,对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3.儒家学习观与当代学风建设

传统儒家社会有一套具有启示教化意义的道德文化理念,它切合民众道德精神生活,对传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道德文化理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学术和人文资源的积累以及建基于儒家学习实践观之上德性人格的不断陶养而形成的。儒家把学习视为贯彻整个人生的德性生命的升华过程,把“志学”、“做人”看作至高无上的事业。“人的道德生活何以必须”、“道德实践何以可能”,儒家学习观中就蕴涵着对于这些问题的十分智慧的回答。儒家将学习与体验道德形上学相联系,证明了德性学习的绝对性与永恒性,为德性学习和道德实践提供了根本依据和根本激励。作为儒教,传统中国虽没有一批能够“以身体道”的专职神职人员,但却有一个作为道德文化理念“以身体道”的儒化的士大夫阶层。历史上,他们基于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无论内在的格、致、诚、正,还是外在的修、齐、治、平,其学习与实践,都以指向自身德性完善为旨归。儒家的学习精神和学习风气对民众道德精神生活的自觉、提升和超越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谓“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吹草偃”。儒家学风影响和淳化了民德民风,其历史作用确乎不容忽视。

中国当代道德重建千头万绪,任务繁难,其中尤应注重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良好的学风带动政风和民风的好转。儒家学习观契合我们的民族心性,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给我们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建设一些有益的启发。当前首要任务,应以真切的历史意识,在价值的体认、契合和阐释之基础上开显传统儒家学习观中道德精神的当代意义,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借鉴儒家尊德性的学习理念,改造我们的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强化德性意识的过程,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养成优良道德品质的过程。“学以立志”、“学以养德”,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和品行修养,慎独、内省,讲操守,重品行,在“事上磨练”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只有让学习渗透一种道德精神,型塑一种尊德性的学习观,树立起良好学风,不断陶养和积淀,才能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切合和引领民众道德精神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从而解决道德建设的根本问题,推动整个民德民风的好转。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杜维明.中庸洞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8]卡尔·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9]张华:走向儒学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 2004,(10).

(责任编辑 梅焕钧)

On the V iew sof Con fucian Learn ing and it’s Va lue to the Con tem porary

WANG Yuan-che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Taishan University,Shandong,tai’an 271000)

D ifferen t from the view sofwestern know ledg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believe that mo ral is them ain foundation of know ledge,Confucian V iew of Learning emphasizes thatmo ral is sup rem acy in learn ing ob jectives,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m etho rds.The trad 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view poin t of Learning isof great help to the currentmo r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fo r all-around developm ent,especially,itgives valuab le isp iration to contemporarymo ral reconstruction.

Confucian;V iew sof know ledge;V iew sof learning;M oral

G641

A

1672-2590(2010)04-0131-05

2010-03-15

王元臣(1969-),男,山东莱芜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德性君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君子无所争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有君子之道四焉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