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蕴藉 悒郁不平——杜甫《秋兴八首》之三的语言特征

2011-02-19 17:04余东辉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刘向江楼匡衡

余东辉 郭 莉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诗歌语言的追求。《秋兴八首》其三写夔州朝景,抒发悒郁的心情。前四句咏景,含蓄蕴藉;后四句感怀,悒郁不平。具体体现在语言上则是,炼字极尽锤炼又能归于自然,用句层层折折又有不尽的意味,修辞似信笔拈来实显章法谨严。以下从炼字、用句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秋兴八首》其三的语言特征。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山郭”,夔府城内郭也。 “千家山郭”,居繁也。 “朝晖”,气爽也 。 “静”可为 “明净 ”——朝晖明净 ,可作 “安静 ”——千家山郭安静 ,亦可谓 “清冷 ”——夔府孤冷。这是字义“含混”带来的语义丰盈的效果。江楼,即临江之楼,夔州临江。翠微,青翠的山色。山气青缥色,取其烟青之气,故曰翠微。“坐”是人格化动词,暗牵出主语“我” (诗人)。“我”坐于江楼之上,江楼在翠微之间,纵观山色,尽收眼底。青山环抱,秋光静霁。“坐”字传达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受。

千家山郭静睡于朝晖之中,临江小楼倚坐翠微之间,诗句由远及近,由上至下,开合自如,首句入韵,何等有趣雅致!但“日日”二字看似闲笔,殆与江楼终始矣,叠词的重复之意使意义发生了逆转,厌倦之意立生。“日日坐 ”“静朝晖 ”,时空仿佛永恒而静止,人却垂垂老去,江楼、翠微不再可爱,山郭、朝晖亦触目恼人了。“日日”暗合首句,开启下句,定下诗歌的情感基调,含蓄蕴藉。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再宿,一宿曰宿,再宿曰信,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诗经》:“泛泛扬舟。”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梁张率《长相思》云:“望云去云远,望鸟飞飞灭。”飞飞:飞来飞去。渔人还一天天在江上飘荡,一宿再宿,似无归意;于秋社前应飞走的燕子尚飞于山郭,似忘去日,又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不日日坐江楼,哪得观“泛泛”“飞飞”?叠词“泛泛”“飞飞”已有使人心烦意乱之意,又有“还”“故”相对,情景依旧似无止境,无边的厌倦围袭着诗人。《杜臆》:舟泛燕飞,此人情物性之常,旅人视之,偏觉增愁,曰还、曰故,厌之也。诗人日日坐江楼看渔人泛泛,燕子飞飞,以所见况己之淹留,喻己之漂泊不定的生涯。嫌渔人,怪燕子,不过又陡增日复一日的无聊、漂泊、厌倦、羁栖之情。

此联句式对仗工整,兼有动态化的描写,渔人、燕子打破静谧皆以清秋而自适,读来似有一种轻飘之感。但因“还”与“故”的应用,时间被无限延长,轻灵的画面变得沉重凝滞,工整的句式亦显得呆板了。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坐江楼所见之景,景写得极为开阔自然,所用字词平易但涵蕴丰富,句式工整,于顿挫间转合,尤其是叠词的应用,强化了情感的表达,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抗疏:旧时臣子以书面形式向皇帝直言进谏。心事违:违背 (当初的)意愿。这两句开始用转笔抒写悒郁不平之气,其中包含两个典故:《汉书◦匡衡传》载,汉元帝初,匡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书◦刘向传》载,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五经秘书。天宝十载,杜甫在长安献“三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只是送隶有司,去做参军之类的小官,此传经不如刘向也 (功名薄);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险遭杀身之祸,此功名不如匡衡也 (心事违)。杜甫借用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两则故事,写出自己一生中两次重大遭遇,对自己全然不如匡衡、刘向,功名事业无成的遭际,流露出无限的悲慨。

匡衡抗疏,刘向传经,上四字一读,功名薄,心事违,属公自慨。这里句法奇异,旨意错综,含蕴无穷。根据史实及用典意向,本句意显然不是按字面顺序所指的匡衡功名薄,刘向心事违来理解。既属自况,就是省略了比较的主体“我”,因此可以理解为: (我)学习匡衡率直地向皇帝进谏,可是什么功名也没有得到; (我)想像刘向那样,但虽有治经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在看似朴实的叙事背后深寓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耿耿于怀。与匡衡、刘向比,自己亦有经天之志、纬地之才,只是时运不济,辗转漂泊,年老无成。在心酸的对比之外,竟还流露出一丝苦涩的反讽与自嘲,难道忧国忧民的热血衷肠是为了“千秋万岁”的功扬名立?

整首诗于此转入抒怀,此句内句意又突转,并综合运用对比、用典、反讽的修辞手法,在叙写他人的同时,融入了自己深广的人生体验,使悒郁不平之气显得含蓄蕴藉而又郁勃难抑。至此,诗歌前四句“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心绪有了着落点,眼前的秋景如此清丽、宁静,而诗人却烦扰不安。人生暮年,功业无成,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难以释怀?因此,这两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点,暗应上文并开启下文,使全诗的情感脉络以一贯之。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多不贱:大多做了高官。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五陵衣马,是讲贵公子也。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本句承上句作进一步的对比,拓展诗意。比不上匡衡、刘向,自叹自伤,是正比。此处与同学少年、五陵衣马比,自是难以企及,但语调流露不屑,是反比。瞧那些五陵子弟,一个个乘肥马、衣轻裘,似乎很了不起呢!这是用讽刺口吻说的。

年少时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字面上好像是在顺承上句的不如意,实则表明心志。一个“自”字,可以想见同学少年汲汲于功名,生活豪奢,洋洋自得的情态;也见出诗人志不在此。此二句“用反讽手法,言同学少年既非抗疏之匡衡,又非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他绝不相同,彼所谓富贵,自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寻味‘自’字,似有一任彼自轻肥之意。至其言外之意,则己身之不遇,同学少年之误国,与厚实禄故人之断绝种种感慨,尽在其中矣。”

《秋兴八首》其三从时间上紧承其二,从空间上下启其四,写眼前秋景,感人生际遇。字词的锤炼,句法的组织,修辞的选用,俱见语言之功力。窥一斑而知全豹,杜甫对诗歌语言的追求可谓“毫发无遗恨”。

杜甫曾经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 (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我们可从对《秋兴八首》其三的语言分析中看到,含蓄蕴藉、悒郁不平可以通过炼字、用句、修辞练达而传神地体现出来。其才气之大、笔力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真正莫能拟其所到。

参考资料:

1.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4.〔唐〕杜甫著 〔清 〕杨伦笺注《杜诗镜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林继中《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

6.陈美林、启华编析《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

7.刘新生、刘开扬《杜甫诗集》,巴蜀书社。

猜你喜欢
刘向江楼匡衡
阅江楼
江楼感旧
阅江楼
刘向《列女传》与女性题材琴曲之渊源与流变
猫头鹰搬家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叶公好龙
螺蛳壳里做道场——阅江楼风景区游客中心展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