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刘禹锡《陋室铭》之思想境界

2011-02-19 17:04凌汉雄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初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旷达

凌汉雄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初中)

《陋室铭》堪称“铭”中美文,虽时隔近 1200年,犹似千古绝唱,飘越大唐的旷野峡谷,凌空而至,苍凉铿锵之音恍然启悟着人生真谛。

然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关于《陋室铭》的赏析称:“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陋室铭》表现的是刘禹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的绝不是消极遁世之心态,相反,这是刘禹锡向当时乱世抗争的宣言,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反映了刘禹锡桀骜不驯、达观进取、不甘沉沦的高尚品格。

一、“蜗居”怒写《陋室铭》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永贞革新,因而得罪一些高官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知府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遭贬失势,故意多方刁难这位文人。先是降低居住标准,在城南门安排三间小屋,让他面江而居。刘禹锡并没有因住进对着江河的房子有所不高兴,反而得意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府知道后心有不悦,便将他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面积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府恼羞成怒,又把他的住所调到城中,只给一间刚刚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愤然提笔一气呵成《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陋室铭》也是发愤之所为,短短八十一字,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高贵气质。让势利小人在超世出尘的雅士面前自惭形秽。这是桀骜不驯、以修身之德坚守高雅节操的刘禹锡面对炎凉世态挥洒的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啊!

二、词语用典显志趣

《陋室铭》开篇即以“仙”“龙”入笔,实则把自己比作卧龙、谪仙,虽然身居陋室,照样可以德馨四野,显“名”显“灵”,流露出作者要有所作为的志趣。

结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则是一个蕴涵深远的引用。《论语◦子罕》有载:“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所居,何陋之有 ?’”意指只要我是个君子,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内心都是充实坦然的。刘禹锡在坎坷的人生中,始终保持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以这样的本色性情来面对“陋室”所象征的困窘人生,他自然不会为之沮丧。所以,在铭文最后,作者坦荡荡地宣称:“何陋之有?”从文题的《陋室铭》到结尾的 “何陋之有”均表明:儒家精神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已渗入刘禹锡的骨髓,成为他思想境界的一部分,其精神深层充盈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文中用到两个典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自己的陋室,而诸葛亮、扬雄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屡建奇功,一个在文学上造诣颇深。显然,刘禹锡坚信自己这条卧龙、这个谪仙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德行建一番功业。试问:具有这样精神境界的人,何消极情绪之有?

邹斌先生在《〈陋室铭〉主题析疑》中说:“刘禹锡永贞革新之后的贬官是众所皆知的。在这期间,刘禹锡的抱负尚未被磨灭,其间他多次请求召回朝廷,为国家效力,可惜未能实现。公元 824年被调任和州刺史,此时刘禹锡已有 52岁的高龄了,然而对国家的未来仍非常关心,他在和州期间所写《金陵五题》及《历阳书事七十四韵》,便是借前代王朝兴亡为由,希望皇上振作,并传达他愿为朝廷效力、渴望改革社会的抱负。而此时,一心想为国效命却力不从心的刘禹锡,只好藉由修身齐家等自身修习的方式,期待有一天能再为朝廷效力,所以他愿意向诸葛亮、扬雄、孔子学习。所以,作者写此文用以自勉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见,《陋室铭》不是一个失意文人的逍遥吟唱,而是一篇散发着白鹤之灵的九霄豪歌,是刘禹锡对官场险恶、人情冷暖做出的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三、多舛人生不沉沦

刘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人生多舛,但他不甘沉沦:任和州刺史时,正遇大旱。他在《历阳书事七十韵》中说:“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又有《和州谢上表》:“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伏乞圣慈,俯赐昭鉴。”由此看来,刘禹锡在和州任上积极执政为民,热心为民办实事,并无所谓的“消极情绪”。

四、作品思想见秉性

刘禹锡被贬后,所谓“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可见此时受尽了打击迫害,政治上无比失意,胸中充满抑郁不平之气。“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净狂沙始到金。”他没有气馁、没有屈服,没有退缩。写于这段时间的《砥石赋》也表明了其心志:“雾尽披天,苹开见水。拭寒焰以破眦,击清音而振耳。故态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他把自己遭贬的不幸视为宝刀蒙垢、不足为耻,表现出自信、旷达、傲骨铮铮的大丈夫之风。这种遇事不屈服的顽强个性,在他创作玄都观赏桃花诗中同样可见一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更为可贵的是,他因《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刘禹锡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这是他逆境不衰的极好写照:“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正寄托了他的政治热情,尽管失败后政治环境险恶,但他仍能“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自己曾说:“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他的一生洋溢着旷达乐观的胸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般豪气冲天、豁达乐观的刘禹锡,怎么会躲到一隅陋室自我沉醉、隐居避世呢?

刘禹锡有着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魄,一生坎坷却痴心不改。他正气凛然、乐观旷达、意气豪迈、秉性刚强,不管身处何境,都保持着达观进取的本色。一则《陋室铭》,可以读出一个桀骜不驯、达观进取、不甘沉沦、尽情挥洒“诗豪”之风的刘禹锡,绝没有所谓的“消极”和“独善其身”。

参考资料: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邹斌《〈陋室铭〉主题析疑》,《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 4期。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旷达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旷达者
旷达者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