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必赋话《登高》

2011-02-19 17:04余红敏湖北省枣阳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登高文人雅士丰富性

余红敏 (湖北省枣阳一中)

登高望远、远游览胜是古今人们共同的爱好,尤其是登高,因它是随时随地可以完成的活动,因此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首选。登上高坡,走上山冈,踏上绝顶,抑或站居高楼,纵目四望,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舒展自己的心胸,缓解自己的压力,都有一种神清气爽之感,真如范仲淹想象登临岳阳楼那种“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哉矣”的感受。但一般人的登高望远,只不过是娱悦身心、可人耳目,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眼界上的、身体上的满足,而那些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家国有切身感受的文人雅士,往往能够触景生情、悟理明道,并把自己感怀之情、所悟之理付诸笔端。因此,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就有了“登高必赋”的说法。

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际遇的各异,文人雅士们的登高感悟也各不相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一个思想家胸怀天下的博达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王维重阳之日登高,发出“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天边的白云、远去的黄河,悟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生活哲理;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时期,长期得不到重用,他登上幽州台写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有对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仰慕,又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愿望。古人这些登高而赋的诗文,意象比较简单,意境比较狭窄,思想比较单一,情感比较浅露。如果从内容的丰富性和感情的多样性方面看,它们都不及杜甫的《登高》一诗。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他对身世家国有很深的感受,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而他流落到夔门时写的《登高》一诗,可以说是其复杂内心感受和丰富情感表达的集中体现。他通过诗的形象,多方面多层次地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流离之苦、生活之悲。而众多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一个“悲”字上。

诗中所表达的悲情是多方面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这里有悲景:劲急的秋风,旷远的高天,凄婉的猿声,冷清的沙洲,盘旋的孤鸟,萧瑟的落叶,滚滚而去的长江等。这些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表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悲情,作者为什么把景色写得如此悲凉?后面的几句诗揭示了原因,层层推进揭示了作者深沉的悲情。“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出了自己的流离之悲。“万里”写出离家之遥远,“常”写自己流离时间之长久,颠沛流离成为他生活的常态。而在悲叹流离之苦的同时,又包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怀想。“百年多病独登台”既点了题,又写出了自己的身体之悲。“百年”写出病程之长,“多”显示多种疾病缠身,而“独”写出了自己孤独的处境,更进一步强化了身体多病之悲。“艰难苦恨繁霜鬓”写出了诗人的忧愁。而“艰难苦恨”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生活艰难困苦,也不仅仅是自己不遇的遗憾,使自己两鬓斑白的更是作者对时局的感伤,对与自己同样艰难困苦的广大人民的同情,以及希望过上安定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此时,作者内心之悲是忧国忧民之悲、家国之悲。“潦倒新停浊酒杯”写出了作者生活境况之悲。作者用近乎直白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穷困潦倒,即使“浊酒”,也因病而戒,想借酒浇愁也难以做到,从而写出了自己的悲愁难遣。全诗笼罩着悲情,这种悲情中又有复杂多样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感触。景物之悲,流离之悲,身体之悲,家国之悲,境况之悲,汇聚成浓厚的悲情。

这首登高诗有别于其他登高诗,除了内容的丰富性、情感的多样性外,还在于登高四望所及意象的繁复、意境的旷远、思想的崇高,这与作者长期秉持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息息相关。他的诗并不停留在对个人境遇的感伤上。那高远的天空、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正是作者胸怀天下、心忧黎庶的崇高思想境界的物质外化。因此,杜甫的《登高》在众多登高诗中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登高文人雅士丰富性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摆脱平淡
新闻采访语言信息丰富性缺失的表现分析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课堂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探析
溥仪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