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2011-02-21 14:04李小锋
重庆医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雷米苏醒丙泊酚

李小锋,王 霞

(四川省德阳市眼科医院麻醉科 618000)

眼科手术一般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为此类手术的小儿实施全身麻醉时要求麻醉期无呛咳,无躁动,苏醒迅速且完全[1]。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都具有起效快、可控性好、苏醒迅速等优点,两者复合进行静脉麻醉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3]。本研究旨在为小儿眼科手术实施静脉麻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中男33例,女27例,ASAⅠ级,年龄2~10岁;白内障23例,青光眼5例,倒睫10例,眼外伤13例,斜视9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 =30)。所有患儿术前检查无心、肺功能异常,无呼吸系统感染,肝、肾功能正常。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东莨菪碱0.15~0.3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BP、SpO2、呼吸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频率(RR)、ECG,面罩吸氧。麻醉诱导:观察组缓慢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化 0.05mg/kg、丙泊酚

2.5mg/kg、芬太尼4μ g/kg、维库溴胺0.1mg/kg;对照组则依次静脉注射马来酸咪达唑化0.05mg/kg、丙泊酚2.5mg/kg、维库溴胺0.1mg/kg、雷米芬太尼1μ g/kg,达到插管条件后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潮气量10mL/kg,根据PETCO2调节呼吸频率。麻醉诱导给药后两组都持续静脉泵入雷米芬太尼0.25μ g·kg-1·min-1、丙泊酚7mg·kg-1·h-1进行维持麻醉。根据麻醉深浅适当调整输注速率,术中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以减轻术后咽喉部水肿,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丙泊酚,术毕时停止输注雷米芬太尼。待患儿完全清醒后拔管。

1.3 监测 连续监测并记录患儿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的SBP、DBP、HR变化,记录麻醉后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对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观察并记录麻醉苏醒后有无躁动以及术后24h呕吐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BP、HR的变化±s)

表1 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BP、HR的变化±s)

△:P<0.05,△△:P<0.01,与T1;*: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项目 组别 T1 T2 T3 T4 T5 T6SBP(mm Hg) 观察组 114.5±11.2 98.5±15.2△* 110.5±16.1 93.2±15.3△△ 92.2±12.2△△ 115.5±15.2*对照组 114.3±10.5 86.3±13.5△△ 108.2±18.5 90.3±18.2△△ 91.3±13.5△△ 123.6±12.5△DBP(mm Hg) 观察组 65.1±10.8 56.2±10.6△* 62.3±19.6 53.5±16.2△△ 52.5±12.6△△ 62.1±12.6*对照组 64.6±11.1 47.5±10.8△△ 59.1±16.8 52.6±18.1△△ 51.4±16.3△△ 69.3±11.6△HR(次/分) 观察组 113.0±20.0 99.0±10.0△* 110.0±22.0 93.0±15.0△△ 83.0±15.0△△ 110.0±12.0*对照组 115.0±22.0 89.0±13.0△△ 105.0±25.0 92.0±16.0△△ 86.0±16.0△△ 124.0±15.0△

表2 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术后躁动及呕吐情况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与 T1相比,两组患儿在 T2时SBP、DB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减慢更为明显(P<0.01);在T3时两组患儿SBP、DBP回升,HR增快,与T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及T5时SBP、DB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1);T6时SBP、DBP升高,HR增快,与T1相比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T2和T6时SBP、DBP、HR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数值更接近T1时的水平,见表1。

2.3 麻醉苏醒及术后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苏醒期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对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雷米芬太尼是一种强效、超短效的新型阿片μ受体激动药,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停药后时-量半衰期仅为3~5min,可控性强,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4]。丙泊酚是一种速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也具有可控性较强的特点,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复合应用时两者可发挥协同作用[5],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通过调节其输注剂量随时调控麻醉深度,而且不影响术后苏醒[6],两者从而构成一组比较理想的静脉复合麻醉药,有报道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尤其是在诱导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拔管时血压又升高、心率增快[7];此外,雷米芬太尼代谢快的优点在麻醉后也正好暴露出它的缺点,术后早期疼痛突出。疼痛是导致患儿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8-9],需要早期实施镇痛治疗。

眼科手术一般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疼痛持续时间不长,临床上常不实施术后镇痛。但是由于小儿对疼痛很敏感,常因疼痛不适而表现出哭闹和躁动,不利于眼科手术后的恢复,对此不容忽视。本研究在临床对比中发现,观察组采用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诱导后以及拔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比对照组小,术后躁动发生率也明显减少,估计与观察组使用芬太尼后术毕仍然残留有少量芬太尼并发挥一定的止痛作用有关,此作用与冉菊红等[10]采用雷米芬太尼麻醉后在手术结束前使用小剂量芬太尼的作用相同。从麻醉苏醒情况来看,两组患儿麻醉后苏醒及拔管时间并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观察组在诱导时用的芬太尼经过代谢后在术毕残留的部分对麻醉苏醒没有影响,苏醒仍然迅速,与王先锋和姜峰报道[11]有差异,可能是因为他们术中维持麻醉时使用了芬太尼所致。对此作者认为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维持下实施小儿眼科手术,麻醉诱导组合药中使用芬太尼比采用雷米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更满意,这样可以较好地弥补麻醉全过程使用雷米芬太尼后所体现出的不足,并使患儿在麻醉诱导和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较小,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减少,苏醒同样迅速,完全能满足眼科手术的麻醉要求。所以,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特别适合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需术后镇痛的小儿眼科手术。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7.

[2]黄月球,马家俊.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338.

[3]夏祖伟,朱长江,曾令全,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6): 683.

[4]耿志宇,许幸.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4):203.

[5]Milne SE,Kenny CN,Schraag S.Propofol sparing effect of remifentanil using closed-loop anaesthesia[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3,90(5):623.

[6]李洪,吴悦维,黄河,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幼儿癫痫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17):1923.

[7]张建敏,王芳,辛忠,等.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 123.

[8]魏灵欣,邓晓阳,刘建华,等.小儿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和氧化亚氮复合麻醉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2):111.

[9]唐文,徐颖,苏仕瑜.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的对比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6): 524.

[10]冉菊红,马民玉,李丽伟,等.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7):507.

[11]王先锋,姜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腺样体肥大切除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0,14(3)334.

猜你喜欢
雷米苏醒丙泊酚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植物人也能苏醒
复制爱因斯坦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鼾症手术中的应用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