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几点感受

2011-06-11 00:50汪江渔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杜绝网络新闻新闻网

□ 汪江渔

(衢州日报社,浙江 衢州324002)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网络媒体本身的传播规律,使其在信息渠道上相对来说更为多元、繁杂,信息发布上也更为便捷、快速,传播效果上也更具有扩散、放大的特征,这也就使得网络新闻更容易造假,造假产生的危害性更大,在杜绝虚假新闻方面更具有挑战性,也更为迫切和重要。

在这方面,即便是国家级的权威媒体也有沉痛教训。2010年12月6日晚上8点,新浪微博上有人传播了一条“金庸去世”的消息,中新社属下的《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邓丽虹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便在家登录“中国新闻周刊”的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并以周刊“即时新闻”的名义发了类似内容的微博,在短短数分钟内就被转发近千条。事后证实,这是一条未经过核实的假新闻,因为这样一条短短60个字的虚假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两次道歉,编辑刘丽虹、副总编辑刘新宇离职。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的新闻发布较传统媒体更为简单,它的采、编、审过程更为简约,而且无需经过传统媒体的印刷、投递等流程就可以完成,另外一方面,其传播的危害也更大,《中国新闻周刊》新浪微博的粉丝有30多万人,其在人人网主页上的好友也有15万人,经过粉丝的关注、转发,整个传播呈现倍数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广、更快,危害也更深、更大。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网络媒体总结、借鉴的案例。新闻网站在中国的发展不过是10多年时间,经过无数同业者共同的努力,我们在网络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如果我们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原则不敬畏,对“还原事实真相”这个使命不加以恪守,对“记者要到现场”这条底限不进行坚守,不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虚假新闻的破坏性,不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那么,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这些公信力,也将付之东流。

网络媒体出现虚假新闻的主要因素

在这个方面,衢州新闻网也有过沉痛的教训。经过认真分析梳理,笔者认为,当前网络媒体之所以虚假新闻泛滥,主要是因为存在这样五个“脱节”。

1.网络媒体发展速度与从业人员素质脱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的需求和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相脱节。就拿衢州新闻网来说,采编人员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有从业经验的采编人员大多是从传统媒体转入,虽然经验相对丰富,但对网络媒体的认识和掌控还处在摸索当中。而许多新进入到网络新闻采编岗位的从业人员,知识素养和采编经验相对缺乏,不同程度存在采访不深入、不细致等现象,没有具备在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分辨出是非、真假、虚实的辨析力和判断力,这使虚假新闻有了可乘之机。

2.一味追求第一时间与求证事实真相脱节。

网络新闻往往追求第一时间,时效性被放在第一位,尤其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不能抢到第一时间发布被看作是衡量网络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因为求快,往往将核实真相的环节和时间尽量缩减甚至忽略。竞争的压力迫使各大网站进行盲目的“二次发布”,一味的追求点击率和速度,而不注重对网络新闻事实的求证,这样,在编辑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失真失实的情况。

2011年 1月 15日,网友“96310”在衢州新闻网三衢论坛上发帖《网见为实:天寒地冻的日子记者同志坐在空调房里造假造得很辛苦!》,反映衢州新闻网记者采制的春运视频稿件内容造假,这位网友还将视频截图上传到论坛上,指出春运告示牌上的日期存在疑点,记者并未到现场采制视频。帖子出来后,网站迅速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经了解,这条视频稿件并非当事记者在现场拍摄,而是使用2010年春运期间的视频资料剪辑而成。记者的解释是为了赶时间,因为要做新闻视频播报节目,重新到现场拍摄已经来不及,就用了2010年的资料。此事对网站公信力造成了很大损害,网站先后召开四次会议自查自纠,对当事记者给予留用察看3个月的处罚,相关责任人也被扣罚工资。

3.大批量发稿与新闻把关脱节。

信息多是网络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衢州新闻网每天转载发稿量达到300条以上,过多的数量使一些转载稿件无法做到仔细辨别真伪。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没有一系列规范的审签、刊发流程,它的成稿发布流程非常简单,编辑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即可生成推送。核实、校对和审签这样的把关过程往往会因为人力、时间、精力成本的限制而流于形式,这就给虚假新闻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4.网络新闻选题与社会价值判断脱节。

与传统媒体相比,受众对于网络新闻更多地追求新、奇、异,猎奇和窥私的阅读心理在网络上通常会得到放大。为了迎合受众的这种心理,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往往在选题上偏好于危言耸听或离奇八卦的低俗、猎奇内容,甚至为了所谓的猛料,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炮制出一些非常离谱的假新闻。著名学者陈力丹就曾经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5.网络新闻短、平、快特质导致的表象与内质脱节。

网络新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采编人员日常处理的稿件多为现象或某一具体事件,其透过表象看内质的观察力、判断力、洞察力相对匮乏,对事件或现象无法由表及里,真正揭示现象的内核和事件的本质,报道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等问题。

从“五个加强”来杜绝网络虚假新闻

针对以上五个脱节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五个方面来加强、防范虚假新闻的出现,通过“五个加强”构筑起一道维护新闻真实的“安全墙”。

1.加强从业人员学习培训。

作为地方新闻门户,衢州新闻网具有“官网”的特殊身份,从业人员一般不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等炮制虚假新闻,更多的还是因为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无心之过”。针对网站新闻采编人员年龄偏小、工龄偏短等情况,我们实行老记者对新记者一对一帮带,对采、写、编给予全程指导,认真核实每个存疑细节,有效避免新闻失实情况的发生。同时,网站从学习培训、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提高从业人员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网站从今年3月开始实施业务培训,每两周举行一次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课,内容以此次专项教育活动推荐的书目为主,结合网络新闻相关的业务知识进行。目前培训计划已经全部制定完成。

2.加强采编制度建设,防范虚假报道。

杜绝虚假新闻需要有制度约束,通过各种完善的制度防范虚假报道。自今年1月15日春运视频事件发生后,网站吸取教训,先后完善了《关于视频稿件审稿发稿程序的规定》、《采编奖惩规定》、《关于网站采编值班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稿件发布流程、采编岗位职责等。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加大对虚假报道惩治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通讯员稿件搭车署名特别规定》、《采编差错扣罚细则》、《虚假报道惩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杜绝虚假报道发生。

3.加强网络新闻把关,明确终审发稿责任。

网络新闻的把关不严是其产生虚假报道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今年2月份开始,网站建立终审发稿人制度,网站所有稿件经过编辑处理后,全部集中至终审发稿人处实行最后把关,终审发稿人负责把好稿件的政治关、事实关、技术关等,对于稿件中出现的疑问进行核实处理。而对一些报道重大题材,反映敏感问题的稿件,报送主编把关,规范采编审核等环节。

4.加强网站社会监督,实行有奖举报。

除了自律,在杜绝虚假新闻,增强记者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网站也积极发动网民力量,对新闻报道加强他律。网站从今年3月开始开通虚假新闻举报投诉通道,有关单位和网民群众发现网站发布虚假报道的,可拨打举报电话和发帖投诉,一经核实确为虚假报道的,将对举报人发放1000元的奖励,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

5.加强互动区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产生。

网络虚假新闻的出现通常发端于论坛、微博等互动区域,这些未经证实、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往往混淆视听,成为虚假新闻的源头。衢州新闻网在论坛等互动区域管理上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省委宣传部网宣处要求进行管理引导,论坛从早上8点30至晚上11点开放,期间由专人负责管理,在未开放期间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明确论坛、博客、微博等互动区域内容不得作为新闻转载,确有新闻性的内容必须由网站记者进行采访核实后才能改制。

总之,在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今天,地方新闻网站在杜绝虚假报道,承担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方面更应该有所担当,我们有必要对虚假新闻的产生路径以及防微杜渐进行摸索和总结,使真实、客观的声音成为纷繁复杂网络世界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杜绝网络新闻新闻网
杜绝身份歧视 请善待农民工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珍惜粮食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新闻编辑能力提升途径的思考
图表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研究——评《网络新闻传播学》
杜绝初春老化肌
省级“两会”结束 新一届领导班子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