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与对策

2011-08-15 00:53丰燕飞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山农户发展

丰燕飞

(文山市林业站,云南文山663000)

浅谈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与对策

丰燕飞

(文山市林业站,云南文山663000)

通过对文山市基本情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以及农户后续生计调查情况的深入调查,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文山市后续产业存在资金投入困难、后续产业发展不完善、林产品加工基础薄弱、林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对广大退耕农民的有效服务、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结合其自然条件和退耕还林的特点,提出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确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优先地位和突出位置,标志着西部林业开发将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文山市 (原文山县,下同)地处山区,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多年来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毁林现象十分严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决一时的温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项目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惠农工程的实施,对文山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2009年为止,农民得到粮食、种苗、现金补助达10038.5万元,有近30万人得到实惠。然而,退耕还林补贴期满后,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将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这就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

退耕还林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关键工程,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文山市林业正面临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大部分退耕地区经济落后以及林间管理跟不上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退耕还林成果能否长期巩固,关键是要提高退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再走毁林开荒的老路。文山市的相关工作已有成果,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并稳步推进,对文山市生态建设能否突破“相持阶段”,实现“治理大于破坏”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基本概况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一)基本概况

1.自然情况

文山市位于滇东南部,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3°06'~23°44',东经103°43'~104°27'之间,东与西畴县相邻,南与马关县交界,西与红河州的蒙自市、屏边县接壤,北与砚山县相连。市境南北长64公里,东西宽58公里,总面积2972.13平方公里。文山属岩溶山原区,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属云岭南延的六韶山系,最高海拔 (薄竹山)2991.2米,最低海拔 (那么果河与法果河交汇处)618米,大部分地区海拔1400~2000米,其地貌特征为山地多,平地少,坡地多,坝区少。河流水系均属红河流域,主要河流(一级支流)盘龙河全长279公里,主要支流 (二级支流)有5条,即德厚河、舍舍河、马过河、顺甸河、布都河。气候特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属低纬高原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干湿季节明显,春温高于秋温,雨量集中,既时有洪涝发生,又常会持续干旱。年平均气温17.9℃,极端低温-9℃,极端高温35.3℃。境内气候随地形变化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东南部河谷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暖热,属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海拔1000~1700米,气候温暖,为中亚热带气候类型;西南部为中山区,海拔1700米以上,气候温凉,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土壤主要有: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其中赤红壤分布于海拔1280米以下,其有机质含量较低,宜发展亚热带作物;红壤是文山市的主要土类,分布于海拔1300~1700米;黄棕壤分布于海拔1700~2400米;棕壤分布于海拔2400~2600米;暗棕壤分布于海拔2600~2991米。非地带性土类主要有紫色土和石灰土等。

2.社会经济

文山市辖15个乡 (镇),16个社区,121个村民委员会,有壮族、苗族、汉族等11个民族。据009年年末统计资料显示:全市总人口45.49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4.2亿元,财政总收入9.33亿元,人均GDP为18523元,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4015元,农民年均纯收入2945元。

3.生物资源

文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全市具有多样性气候,因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不乏珍异品种。市境内植被种类丰富、层次分明,可分为南、中、北三大亚热带自然林带。在组成森林乔木的57科153个树种中,有部分珍稀濒危树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有21种,省级保护的有16种。野生可食果菜种类繁多,现已查明的可食菌类、可食野菜共60余种。绿色食品的开发前景可观。文山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商品猪、商品禽产量日渐增大,养殖品种不断丰富,在发展养殖和深加工方面都具有广阔前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物种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性是文山市的一大优势。文山市内植被有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丛等,境内的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更是物种多样,有天然林174.375万亩。文山市主要生物资源有烤烟、玉米、水稻、杂豆等经济作物,八角、草果、薄荷、杜仲、喜树、重楼、木姜子、何首乌、黄草等中草药材,有樱桃、油桃、石榴、板栗、李子、桃子、核桃、甜柿等水果,有杉木、旱冬瓜、云南松、竹子、桉树等林业资源,有鸡菘、木耳、牛肝菌、香菌、奶浆菌、松茸等食用菌,有兰花、茶花、木兰、杜鹃等名贵花卉[1]。

(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文山市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5万亩,其中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人工造林4.0万亩,2003年完成4.0万亩,2004年完成3.5万亩,2005年完成2.0万亩。项目共涉及16个乡 (镇),64个村民委员会,791个小班,涉及4969户。退耕地还林地按设计林种分生态林44839.2亩,占规划面积33.2%,经济林10160.8亩,占规划面积的7.5%;荒山荒地造林按设计林种分生态林69895.5亩,占规划面积的51.8%,经济林104.5亩,占总规划面积的0.08%。造林树种主要有圆柏、八角、桉树、杉木、车桑子、甜龙竹、板栗、金竹、梨、李、柿、茶叶、花椒、石榴、樱桃、油桃、枇杷、拟单性木兰等16个树种。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近年文山市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揭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已从2002年退耕还林之初的39.11%上升为2009年的42.1%,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二、退耕后农户生产生活情况

(一)退耕后农户生产生活情况

文山市退耕还林所涉及的农户,在退耕还林前经济来源单一,都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打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绝小部分,退耕还林后,大部分劳动力都闲置下来,外出务工的农民开始增多,打工收入相应增加,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相应减少,有的地区打工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0%左右。

退耕还林工程大部分安排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镇,这一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土壤沙化,虽然人均占有耕地多,但由于粮食单产低,退耕还林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户生活贫困,靠吃国家返销粮、救济粮解决温饱。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后,大部分坡耕地都退耕还林,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占农户收入的50%以上,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相应增加,使这一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现虽然还有一部分缺粮户,但可以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买粮,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由于退耕还林补助收入占退耕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大,农民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程度高,而且文山市实施退耕还林选择的树种是以生态林为主,在短期内无任何经济效益,国家停止补助后退耕农户的收入将大幅度减少,生活困难又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退耕还林涉及农户4969户,其中巩固成果不存在问题的有673户,占总户数的15%,这部分农户基本口粮田有保障,退耕还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少,经济收入来源有保障,停止补助后不会出现复耕现象;巩固成果存在一定问题的有2371户,占总户数的48%,这部分农户基本口粮田有保障,但由于大多种植生态林,短期内无收益,收入来源不稳定,停止补助后可能会出现毁林开荒的现象;巩固成果存在严重问题的有1925户,占总户数的37%,这部分农户耕地大部分已退耕,基本口粮田无保障,又大多种植生态林,短期内无任何收益,收入来源不稳定,停止补助后容易出现复耕现象。

(二)农户后续生计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以上情况,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存在一定问题和存在严重问题的农户占退耕总户数的85%,虽然市委、市政府已采取大搞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但由于文山市属国家级贫困地区,没有更多的财力作保障,所以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就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的路子,这样才能实现“退得下、稳得往、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状况

(一)现状

文山市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强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始终坚持把退耕还林和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致力解决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发展畜草产业、特色农业等后续产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文山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城乡经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

1.产生的生态效益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到2009年文山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13.5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退耕还林不但增加了地区植被,而且使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森林所具有的调节气温、增加降雨、降低噪音、吸尘制氧、涵养水源等作用也更加明显。

2.增加了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

实行退耕还林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主要是: 1)增加了直接收入。为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进行,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条例》,由于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及种苗造林费补助,基本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退耕农户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增收。(2)获得间接收益。实行退耕后,农民减少了对土地的物资和劳动力投入,相应地,国家对退耕农户实行政策补助和税费减免,退耕农户因获得较多的间接收益而相对增加了经济收入。(3)获得后续收益。随着林木的生长,推动了竹产业、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4)增加了劳务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农民外出务工时间增多,打工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0%左右。

3.后续产业初具规模化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文山市坚持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主要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生态经济价值高的兼用树种,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退耕还林工程已发展了花椒、樱桃、石榴、甜柿、八角等示范基地,部分退耕户还结合本地区的环境条件搞林下种植 (如新街乡的草果),为大部分群众补助期满后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

4.退耕还林配套措施逐步完善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乡镇,加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确保了耕地减少后粮食产量不减。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能源建设,到2009年为止为退耕农户新建沼气池9000余口,节柴改灶1000余户。

5.适地适树优化造林技术模式

从制定规划作业设计开始,充分广泛地征求农民意愿,合理选择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主要为花椒、樱桃、八角、柿子、桉树、竹子等树种。这不仅增强了退耕农户的造林积极性和责任心,确保了造林质量和成效,而且为退耕农户今后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在以生物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中,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造林模式,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原则。一是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多年补植补造均不见成效的地区,采用车桑子+圆柏等造林模式造林,逐步解决了该地区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生态环境得以好转;二是在高海拔地区,土层相对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新街乡、小街乡等乡镇采用八角、旱冬瓜造林,封林后在林下种植草果的造林模式,增加林农收入;三是在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发展梨、桃、柿、李等经济林果混交造林模式,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优势,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退耕农户今后增收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建立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坚持“个体承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运作机制。实行大户承包,承包经营者与退耕户签定协议,实行承包者负责,规模经营。国家补助的钱粮全部兑现给退耕户,利益分配由承包者与农户双方协商。农户通过国家补助和获取务工报酬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文山市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资金投入

文山市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收入少,在资金投入上有很大困难,农业投入不足,农田基本建设资金不足,难以形成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支持。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相当一部分为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所需投入相当大,完成产业开发前期工作后,中后期建设管理资金缺乏,影响产业生产增值。

2.后续产业发展不完善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具体规划设计都缺乏市场的引导。指导思想上机械地执行政策,只着眼于工程任务的完成,片面追求工程的生态效益,看不到市场的存在,经济效益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规划方面,退耕面积零星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找不准市场,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只考虑节省工程成本,一味地栽种生态树种,而较少考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未突出特色优势,缺乏规模经营,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3.林产品加工基础薄弱

林产品加工企业太少,现有的林产品加工又仅限于粗加工,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尚未形成,原料加工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不稳,加上市场流通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制约,波动较大,没有名牌产品和特别优势的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行情波动,农民收入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生产极积性,阻碍了产业的规模发展。

4.林业科技含量低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有些地方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没有因地制宜,找不到市场;有些地方虽选准了产业模式,但没有科学分析市场需求,不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手段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错过最佳营销时机。不少地方的生产、管理、经营仅靠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缓慢,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再者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加之农民长期从事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其生产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制约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5.缺乏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有效服务和指导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虽然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但是退耕农户对林木经营管理技术一知半解,缺乏市场信息,各地对退耕农户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普遍滞后,严重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6.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退耕还林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优化配置地区主导产业和一般专门化产业。政府和农户都很清楚退耕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但是,怎么调,往哪儿调,调什么等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虽然有些地区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但由于历史沉淀和现实原因,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自给自足、粗放经营普遍存在,缺乏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一般专门化产业,而且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和产品精深加工,区域产业结构同化严重,规模不大等经济现象普遍存在。退耕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和后劲不足,成为制约退耕成果和实现退耕目标的“瓶颈”。

四、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促进林农间作模式

文山市从自身实际出发,退耕还林普遍采取了林农、林草间作模式,即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均比较明显的树种,带间套种豆类、荞、花生、辣椒等农作物。林草结合,以草养畜,牲畜粪便施用到林地中去,促进林草生长的立体经营模式,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免耕技术林下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产出,增加经济收入。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2年以来,文山市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市政府提出结合退耕还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的绝大部分地区贫困落后,农户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态,坡耕地是他们的基本口粮田和经济收入的来源。退耕后由于耕地的减少,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一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将原来自然条件不理想、粮食产量低的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农业内部实现了结构调整;二是家庭养殖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退耕地还林后部分劳力闲下来,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养殖,增加家庭收入;三是剩余劳动力的重新分配,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实际是一项综合的农村发展工程,文山市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选择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把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相结合,推广了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药材等各类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既节约了农村能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促进生态旅游模式

现在城里人已经厌倦了都市嘈杂、喧嚣,纷纷走向大自然。据专家证明,构成木质的香气主要成分是菘萜、柠檬这类天然物质,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在森林中散步时,血压和抑郁荷尔蒙的含量都会降低,并且倾听林中的鸟鸣声,触摸树皮的感觉也会让人心旷神怡。文山市拥有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奇、险、秀、幽于一体。其中薄竹镇的薄竹山,地势陡峭,垂直高差达2997.2米,有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苔鲜林到高山矮曲林和薄竹林的垂直森林景观以及多种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另外小街乡的菖蒲塘温泉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利用退耕还林契机,突出绿色通道、绿化断层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开发老君山原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生态农业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构建生态旅游产业。

五、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认清思路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既要着眼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过程,更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联合一、二、三产业,走一体化经营之路。既要考虑“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又要解决如何把资源优势以高附加值的形式转化为市场优势。文山市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思路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开发潜力的优势产业,按照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思路和方式,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服务,依靠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走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发展道路。

(二)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向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做好宣传,积极鼓励公司、企业、集体、个体大户等社会各方参与生态建设。将中央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方针、政策及市政府发展后续产业的方案、步骤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入耳入脑,深入民心,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退耕还林、栽树种草是为了他们自身利益服务,很好地落实“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以种植粮食作物的劳动付出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经营。

(三)建立多元化资金

由于林业生产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生产,仅靠文山市微薄的林业经费来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间题,因此建立多元化资金才是长久之计。(1)努力争取林业项目贷款和其它有偿资金来发展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利用项目资金,首先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搞短、平、快项目,资金壮大后,再发展周期长的林业生产,使林业生产和林业资金进行良性循环。(2)为了解决林业生产资金不足,还应采取吸收行业内外资金,联合造林的办法,即找相关的行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办绿色银行投资存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内部集资、募股造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山出山,将投入的资金、劳力、山地使用权作为股份,以此来发展林业生产。(3)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四)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林业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后续产业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与示范,组织农户参加各种科普培训班,使其掌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如林木速生丰产技术,果树嫁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天然食品采集加工技术等,每个产业项目至少培养一个科技示范典型,组织农户进行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将产业项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各自以技术、资金、土地等资产入股,明确各方责、权、利,使科研成果在后续产业建设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五)加大对退耕农民的有效服务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低质低效耕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学到科技知识,接受先进理念和新思想,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术,带动和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因此,政府应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退耕户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开辟新的致富渠道。同时,按市场需求,培训农村经济实用型人才,解决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使外出务工人员都有一技之长,增加自我就业能力。

(六)培植龙头企业,创立知名品牌

大力扶持骨干龙头企业,积极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联合与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土地利用、市场准入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不同所有制的投资主体来文山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沽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路子,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一体化的联合经营体,带动群众造林种草种药,依靠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走上致富之路。

[1]文山市人民政府.生物资源[EB/OL].http://www.37.gov.cn/E_ReadNews.asp?NewsID=8346.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successive industry development's current situation after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 in depth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Wenshan City's overall situation,reforestation situation and farmers’succesive living condition.The result shows some problems,such as lack of investment capital,unbalanced successive industry,poor forestry process capacity and technology,lack of effective service to farmers for their retired farmland and whose successive industry develops slowly and puts forward the success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trategies o consolidate the reforestation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nature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Key words:Wenshan city;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successive industry

(责任编辑 杨爱民)

On Successive Development after Converting Crop land to Forestland in Wenshan and Counterstrategies

FENG Yan-fei
(Wenshan Forestry Station,Wenshan 663000,China)

F326.27

A

1674-9200(2011)01-0115-06

2010-10-25

丰燕飞(1977-),女,彝族,云南文山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工作。

猜你喜欢
文山农户发展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文山肉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