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2011-08-15 00:46李富强杨高男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春秋繁露董仲舒天地

李富强, 杨高男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 418008)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李富强1, 杨高男2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 418008)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他在该书中基于我国传统儒家和合学说,提出了由“天人合一”、以和治国、以和养身等三大理论构成的和合思想新体系。虽然《春秋繁露》中有意志的“上天”概念是唯心主义的糟粕,但从整体看,董促舒的和合思想起到了传承中华和合文化的作用,使得和合思想历久弥新。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和合思想

Abstract: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scientist,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se ideas are reflected in his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raditional“peace and harmony”ideas in the book is also reflected as follows:First,nature and human's harmony; Second,and governing country by harmony;Third,health keeping by means of keeping harmony.These ideas inherited the Pre-Qin dynasty philosophers'thoughts,and also proposed innovation.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ideology about peace and harmo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classical thoughts of harmony.

Key words:Dong Zhongshu;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oughts of harmony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留给世人并且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学习董仲舒思想的一部典籍。《春秋繁露》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试图就其中的“和合”思想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一、董仲舒与《春秋繁露》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98年,卒于公元前106年,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汉初黄老盛行的年代,董仲舒是儒学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汉书》中这样记载:“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董仲舒治学刻苦勤奋,专心致志。《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他“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在公羊春秋研究领域,董仲舒可谓是一代大师,“读《春秋》,专精一思”;“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遂有“汉代孔子”之美誉,颇受世人尊重,“学士皆师尊之”。[1](P38)

董仲舒在历史上第一次华丽出场是在三答皇帝的策问中,他的三次对策主要涉及了天人之间的关系和王者的为政之道。汉武帝即位后,下诏各地举贤良以对策建言,以备咨询。《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于是他向汉武帝上书自己的对策,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天人三策”。在政治上,董仲舒几乎没有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这些并没有影响董仲舒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董仲舒致仕居家之间,他潜下心来立志于学术,尤其是擅长《春秋》之学,其思想随着《春秋繁露》得以流传后世,并且得到后人尊重和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它几乎涵盖了董仲舒关于天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国家社会的看法。

《春秋繁露》现存七十九篇,其内容一般被分为四部分:一是从《楚庄王第一》到《俞序第十七》,这部分主要论述的是董仲舒对春秋经义的引申和发挥;二是从《离合跟第十八》到《诸侯第三十七》,共二十篇,这部分主要阐述的是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常思想;三是从《五行对第三十八》至《五行五事第六十四》,这部分中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建构了其儒学哲学体系的核心;四是从《郊语第六十五》到《祭义第七十六》,是董仲舒关于尊天祭天行为、仪轨的一些描述。

综观《春秋繁露》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得知,这是董仲舒在以儒学为基础的原则下,以“公羊学”义理为取舍标准,汲取了阴阳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因素,结合自身生存的社会政治生活而创立的学说。

二、《春秋繁露》和合思想的来源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的精华,同时也被作为儒家思维行动的重要准则,而中华文化的本质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和文化。千百年来,和合文化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是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和,本义为和美,调和。《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这样的:“和,相也”,其意为和合,和之本义是调和事物。同时《说文解字》对“中”也作了解释,为:“中内也,正也。”在董仲舒以前的时代,中和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曾强调“和为贵”,他在赞扬郑子产的政治时也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也就是说,政治不能太宽,亦不能过猛,二者要互相柔和,不能相偏,所谓宽猛相济才能达到“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孟子认为人和是最为重要的准则,而且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天命观。现在,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该坚持和弘扬这样一种政治观。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直接指出了中和乃是社会万物的基础。不仅儒家强调和,而且道家思想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和观念。道家强调天人合一,立足于自然,以自然的真美来完善人性的真美,以寻求人类精神的自由发展。另外道家在政治上也强调:无为而治,以正治国,崇尚节俭。这样的思想对汉初的统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推动了汉初的和平发展。《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起以为和。”《墨子》中也指出:“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可见,先秦思想家已经达成了一个阴阳和合以生万物这样的一个共识。

传统中和思想在汉朝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董仲舒的中和理论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诸子的中和思想,而这也体现在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中。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虽然接受了儒家及其他各派思想的影响,但是在《春秋繁露》中,又有他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丰富了中和思想。

三、《春秋繁露》“和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综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和合”思想,大体了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天人感应,同时这也体现了他的宇宙观模式。其宇宙观模式的主要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他的学说体系中,上天是有意志的,并且上天和人一样是具有情感的。他指出:“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上。其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2](P141)董仲舒认为,天文学上的春分、秋分为和,冬至夏至为中。董仲舒指出:“天者,百神之君也。”[3](P125)意思就是说上天掌管了一切,世间万物都是由天而生的。并且认为,天和人在本质上是为一体的。即所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P101)天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并且认为人就是上天按照自我而化生的。董仲舒说:“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地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5](P108)在这里董仲舒认为天与人身的结构是相像的,以人的组织结构与天的构造相对应。

董仲舒在阐述了他的天人相类的思想后,提出了其中和思想。他指出:“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4](P141)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中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另外,他说:“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4](P142)

第二,和以治国。刘邦得天下以后,面对国家的初建,在总结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上,采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遍取黄老之术,养民生息。汉武帝时代,由于天下大势的改变,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以和治国的理念。

董仲舒以天地之气、阴阳五行来解释天地万物之化生,其目的在于应对当时的政治,这也是其作此书的一个出发点。正如书中所说“世治之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6](P151)这才是其追求的彼岸。

在董仲舒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就应当是一个天、地、君及臣民上下关系和洽的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圣明的君王则应该效法天地阴阳之和谐精神来治理国家。

董仲舒反复强调,如果君王行仁政德治,那么,现实的表现就会是四时有序而又风调雨顺,董仲舒指出: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五地三王之治天下,……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7](P22)

这无疑也表达了董仲舒对君王的要求,以及对治世的向往。董仲舒认为当时的政治存在着许多弊病。他指出当前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之“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书·食货志上》)另外董仲舒指出:“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8](P62)一个国家,任何时候,贫富差距过大必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而社会动荡亦会随之而来。为了实现以中和理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调均贫富的对策。他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之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8](P62)董仲舒认为统治者应该采取措施使富人能够合理的表现自己的贵气,贫者能够不为生计担忧,安心养生,贫富调均才能达到上下相安的治世。

在具体的施行方法上,董仲舒建议“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8](P62)意思是要求君子做官以后就不要再耕田,田猎就不再去打渔,吃东西不追求华丽珍贵,大夫不随意杀羊坐在羊皮上,士不能随意杀犬而随意坐在犬皮上。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其实是在要求人们做事应该做到一个中字,只有这样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不去妄杀动物,滥吃珍贵的食物,整个社会才能达到一个和的状态,而此才能使得社会安定。另外董仲舒指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遵守一定的制度,合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一定的规则下满足自己的欲求。他认为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不能否认的是,董仲舒的这种思想带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封建社会是有等级差别的,但是差别急剧的扩大也会导致统治的不稳定。所以,在肯定阶级差别的同时,提出调均贫富,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董仲舒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难能可贵。

第三,和以养生。《春秋繁露》不仅提出了治国以和,而且主张在养生方面也要做到“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美始于上。”前者说过董仲舒书视春分秋分为中,视冬至夏至为和。与其相对应的节气是人应该根据天气来调理自己的饮食、养生。董仲舒认为:“鹤之所以长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在;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2](P143)照董仲舒看来,万物要长寿,必须使气顺畅,流动不断,不可停滞。天人同类,天与头相对,地与足相应,道者引气于足,才不致使气郁滞,从而不偏离于中和,以达到养生长寿的作用。同时董仲舒说:“公孙之养气曰:‘里藏泰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寒,寒胜则气热,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牝,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2](P142)董仲舒认为,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和气,不可过怒,过喜,二者都会使气偏离常态,喜怒应该适中,这种观点无疑也是符合现代人的养生标准。注重养气,才是养生的基础,所谓“凡养生者,莫精于气。”[2](P144)

董仲舒强调,精神乃是一个人的活力表现,富有精神是一个人的健康表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了精神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则神忧,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2](P143)气是由精神形成,而神则是由意念产生的,如果意念受到劳伤,则精神就会错乱,从而也就影响到了气的多少。由此推出,气少的人是不可长寿的。这里董仲舒认为人的思想活动会通过精神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董仲舒则主张:“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2](P143)人们应该清心寡欲,减少做坏事的念头,以此得以使自己的心境平息,减少杂念,精神也就可以得到安静。而精积于身,才可使气充足而且顺畅,这样才能长寿。

另外,董仲舒还对男女房事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男女关系就像阴阳关系,要做到养生,应该“使男子不坚牝不家室”。[2](P141)男女应该在发育完全之后才能考虑到结婚的问题。这里董仲舒认为:“天气先盛牡而后施精,故其精固,地气先盛牝而后化,故其化良。”[2](P141)同样他认为人也应该遵循天道而行,这样才有助于健康长寿。

男女的房事方面,也应该“循天之道以养其身……男女之法,法阴与阳,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壹俱盛,终岁而乃再合,天地久节,以此为常,是故先法之内矣,养身以全,使男子不坚牡,不家室,阴不极盛,不相接,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此天地之道也。”[2](P141)人应该与天地之阴阳相结合,利用天地的精气来养自身的精气。

四、结语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和合文化的探求对于今人仍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董仲舒作为我国史上一代大儒,其和合思想明显受到先秦诸子和合思想的影响。《春秋繁露》立足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学说,同时又超越其原有思想。在书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和治国、以和养身等和合思想新体系。这些思想同时继承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并且又提出了创新。这些思想对于和合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得和合思想历久弥新,并且时至今日,还能表现出隽永的魅力。

[1]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循天之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3]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郊义[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4]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阴阳义[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5]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人副天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6]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天地阴阳[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7]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王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8]董仲舒著.周琼编.春秋繁露·度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The Thought of H armony in the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LI Fu-qiang1, Y ANG Gao-nan2
(1.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2.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B23415

A

1671-9743(2011)03-0028-03

2011-03-01

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和平思想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D001。

李富强(1987-),男,河南安阳人,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从事和平文化方面的研究。

杨高男(1964-),男,湖南沅陵人,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教授,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从事和平文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春秋繁露董仲舒天地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论《春秋繁露》中的“利”观念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A Magic Train Trip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A Talking Pug
试探《春秋繁露》的郊祀论
牟宗三论德治及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