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
——《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

2011-08-15 00:46黄金京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母题圣经

黄金京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 4180081)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
——《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

黄金京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 4180081)

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没有创作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对圣经的熟读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家。[1](P110)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为例,简要分析圣经的巨大魅力和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圣经; 哈姆雷特; 原型;

Abstract:Bibleis the most brillia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in the world,affecting generation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writers. Shakespeare did not create any literaryworks basedon the storyofBible,but according to hisworks,it's clear that he'sfar more familiar with Bible than other contemporary writers.Taking Shakespeare'sHamletas an example,in this paper I'd like to analyze theBible's great charm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Key words:Bible; Hamlet; prototype

一、引言

莎士比亚戏剧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完美精湛的,他汲取和借鉴了许多传统文学的精髓,其中就包括了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借鉴。

在弗莱的批评体系中,神话被当作原型看待。因为当中的很多象征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引用,便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把文学当作是神话象征的一种演变。在文学的描述层,原型是作为母题和符号的象征;在形式上,原型是作为意象的象征;在神话层,原型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将个别作品作为是整体文学体系中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基本因素。

在各式各样的神话中,弗莱特别倾心于宗教圣典。在各式的宗教圣典中,他又特别推崇基督教的圣经,他认为圣经是“特定的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是“类似启示录”式的圣典。引用布莱尔的话,“圣经是伟大的艺术代码”。[2](P7)在他看来,是否熟读圣经关系到你是否能够全面深刻地了解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作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在各个方面都受到圣经的影响。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为经典的悲剧,为世界人民所推崇,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莎士比亚巨作《哈姆雷特》为例,从意象、母题、人物类型、叙述等方面谈论莎士比亚戏剧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

二、《哈姆雷特》对圣经原型的借鉴

1.对圣经意象原型的借鉴

所谓意象,是“一种艺术形式单位,是带有以自然体为内容的一种象征。”[3](P471)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原型。在圣经中,有无数的具有原型性质的意象,比如羊,乐意,水,火,暴风雨等等,在此我们以蛇为例来看《哈姆雷特》对圣经意象原型的借鉴。

蛇作为圣经作品中典型的一种意象原型,多次出现。在《创世纪》中,蛇被作为是邪恶的象征。它引诱夏娃犯罪偷吃禁果,结果导致人类的堕落,被驱逐出伊甸园。因此,蛇的意象旨在表达欺骗和背叛。这个意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固定的意象模式。

蛇的原型在《哈姆雷特》剧中换以人的形象出现,但他具备蛇一样的邪恶性质:欺骗、背叛等。《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将那个欺骗世人,谋杀国王的克劳狄斯称作是“毒蛇”。哈姆雷特不仅将克劳狄斯比作“毒蛇”,而且将那个替克劳狄斯时时跟踪他,背叛他的朋友称作是“毒蛇”。

2.对圣经母题的借鉴

《哈姆雷特》中蕴涵着许多圣经母题。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母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种语辞单位。弗莱将文学作品中可以加以分离的最小单位叫做象征,而每个象征又包括两个方面。当它代表外部世界的事物时,往往称为符号。而“当它作为整个语辞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则为母题。”[3](P473)圣经中有无数个母题都被后世的文学所借鉴和反复引用,形成了原型。如杀兄和妒忌的母题在《哈姆雷特》剧中就得到明显的体现。

《创世纪》中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杀害,成为世间第一个杀害亲人的恶人,受到永世的诅咒。

《哈姆雷特》剧中两次引用了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第三幕第三场中,克劳狄斯在祈祷时说:“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诅咒,杀害兄弟的暴行……难道天上的所有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涤的像雪一样洁白吗……”[4](P84)它揭示了为争夺权利和骨肉相残的现实,鞭挞了克劳狄斯永远洗刷不尽的血腥罪行。

《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在墓地上同霍拉旭谈论掘墓人挖出的一块骷髅时说:“好像它是第一个杀人凶手该隐的颚骨似的。”[4](P122)通过对杀兄母题的借用,显现了人性的凶恶的,人间处处充满罪恶、血腥暴力、道德沦丧,人世间满是算计和陷害,即使是骨肉兄弟间,也是你争我夺互相陷害,灭绝人性。

3.对圣经人物原型的借鉴

圣经中许多的人物类型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人物原型。圣经中经典的“基督—替罪羊”原型在《哈姆雷特》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

“替罪羊”是弗雷泽通过研究世界各地“神王被杀”和“王子献祭”等神话提出的一个学术语。它的中心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和复活的原型。作为献祭仪式的产物,这一原型集中体现一个信念,只要把部落的腐败转嫁到一头神圣的动物或一个人身上,然后再把他杀死,这个部落就能得到赎罪,而这种赎罪是获得灵魂再生所必须的。[5](P388-404)作为游牧民族的希伯来民族,羊是他们主要饲养的动物。因此,在希伯来的献祭仪式中羊常作为替身出现。

在《创世纪》中,当亚伯拉罕准备把他的儿子作为燔祭奉献给上帝时只是想表达一种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还没有替罪的意思。在《利未记》中,亚伦献给上帝的公山羊才完全可以称为是替罪羊了。此后,圣经中就有许多以羊来代替世人所犯罪恶来祭献给上帝的情形。但当世人的罪不断加深时,已不是羊所能替代的了。于是,上帝便派出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人间,来承载人们世人所犯的罪恶并作为替身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终于形成了圣经中“基督—替罪羊”的原型。[6](P135-139)

哈姆雷特在剧中扮演的便是“基督—替罪羊”的角色。首次提出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具有献身英雄特点的是英国学者莫雷,他在1914年所作的《哈姆雷特与俄瑞斯特斯》的讲演中,用弗雷泽的研究成果分析作品,认为哈姆雷特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替罪羊的演变。在剧中,哈姆雷特作为王子,当整个皇室和民族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还有责任去清除威胁;他不但要替被谋杀的父亲报仇,而且为了解救自己的国家于灭顶之灾中,还得牺牲,把自己当作高贵的替罪羊奉献出去。

4.对圣经叙述原型的借鉴

从情节冲突的角度看圣经的叙述,成为后世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莱肯在弗莱原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圣经中的主要人物冲突和主要情节,圣经文学的情节与人物就是以恶与善的之间的尖锐冲突为中心展开的。圣经中的大量细节构成了这个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方面,“发生在上帝与撒旦之间,上帝与叛逆的人类之间,上帝的天使与堕落的天使间以及善人与恶人之间”,表现在故事背景方面,“发生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方面,则“发生在上帝的旨意和魔鬼的诱惑间。”亚当和夏娃的背叛是圣经中善与恶的第一次冲突,它形成了一种原型情节。“在某种意义上,圣经文学中的每一事件几乎都是这种善与恶的原型情节冲突的重演。”[7](P18)

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了圣经的这种从情节冲突入手来叙述的模式。如前所述,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情节冲突的主要线索,表现在人物方面,剧中莎士比亚把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换成了人之间的冲突,善人与恶人,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善良的哈姆雷特与弑君篡位的克劳狄斯间的冲突。哈姆雷特是善的典型代表,始终处于善与恶冲突的漩涡中,从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的真诚、慈爱和善良;克劳狄斯代表的却是恶的一方,从他身上体现了阴险、奸诈和自私自利。

在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圣经中出现的上帝的旨意和魔鬼的诱惑在《哈姆雷特》剧中通过对人物心灵抉择体现出来。剧中的人物通常都是善与恶的统一体,内心世界面临着善与恶的抉择与较量。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作为善与恶的不同代表都处于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中。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始终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正是因为内心世界的矛盾,一方面想为被谋害的父亲报仇,另一方面,内心又因为基督教观点视杀人有罪和有仇必报有罪,因此迟迟都不能动手,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克劳狄斯作为邪恶的代表,在杀兄之后也受到良心的谴责,也一度有过从善的想法,因此在恐惧中向上帝祈祷,呼唤天使“救救我”,然而最后还是没能抵制住魔鬼的诱惑,在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小结

圣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对西方的文学、文化,还是对人们生活的价值和观念都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成为文学艺术理想的模式。莎士比亚也不例外。正如伯格斯所说:“莎士比亚汲取了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8](P64)

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和母题如同基石一样支撑着莎士比亚戏剧的大厦。莎士比亚在借鉴圣经原型的同时,往往把它们置换成了与他同时代的生活和人物形象,在原型借鉴的基础上更赋予了作品以时代的气息,并发挥自己的灵感和创作天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赵澧.莎士比亚传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弗莱.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弗莱.批评的剖析[M].纽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7.

[4]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5]弗雷泽.《金枝》止[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6]梁工.莎士比亚与圣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勒兰德.莱肯.圣经与文学[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

[8]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Hamletand Biblical Prototype——The Reference of Biblical Prototype in H amlet in Artistic Form

HUANGJin-j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I10613

A

1671-9743(2011)03-0067-02

2010-12-27

黄金京(1983-),女,江西吉安人,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生,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母题圣经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