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1-08-15 00:46熊金星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人文精神人文

熊金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 425000)

论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熊金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 425000)

人文精神应该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逐渐被边缘化,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刻不容缓,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高职语文; 教育; 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Abstract:Humanism is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vocational colleges.At present,because of their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humanism cultivation has been ignored and thus Chinese language has been marginalized and is not essential in the curriculum.The author holds that it is all the more urgent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humanism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Chinese; education; humanism; teaching methods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关切和对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又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人文精神的总结、挖掘和传承。两千年前,中国的传统教育就非常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规定了“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系相同;“射御”合起来就是学体育搞劳动,“书”是传统的各种文化知识;“数”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在孔子的“六艺”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把培养“明人伦”的君子作为学校的任务,强调“仁、义、礼、智”四德教育。但是,近年来我们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却忽略了甚至放弃了人文精神教育,舍本逐末,曲解了高职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新世纪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包括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对工作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具有合作意识、责任感和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1]尤其需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所以,高职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应该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古希腊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也抛弃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所倡导和鼓吹的“巨人”的理想,同时也抛弃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人文精神和人文内容,而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社会即时的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这样的定位——为职业作准备固然符合高职院校的性质,但是如果单纯地追求这样的职业目的,那就等于抛弃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的完善,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难以承受挫折和磨难,因此,在现代高职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需要

语文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工具课,同时也是一门传授和培养人文精神的课程。语文教育的本身就是在传播文化,在传播中创新,为着创新更好地传播。“语文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即人文精神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人文精神的构建。”[2]语文课本身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1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最具基础性、综合性,是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基础教育语文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就明确了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其人文性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情感和价值观的取向,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将人文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必须要增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不能再像某些人对语文教育理解的那样,认为语文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仅仅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大家一致的认识,但语文就不仅仅交际工具了,它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经验、崇高的精神、丰富的内涵、伟大的思想的载体,概言之,它是民族人文精神的载体。讲语文课,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那还是语文课吗?因此,本人认为,在语文课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语文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2.语文课程的目的决定了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人”。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必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必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圣等价值得确认。”[3]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从属于整个教育的大的目标的。教育部关于语文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4]这种表述很清楚地强调和突出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并要求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只有人文教育加强了,人文素质提高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才能在各种困难和灾难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顽强奋战,自强不息。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应当把人文性放在首位,重点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并有背道而驰的趋势。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学的突飞猛进中,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中风靡一时。导致整个语文教育陷入功利、工具和实用主义樊篱,那种为急功近利所需要的语言应用知识和操作技巧越发为师生们所重视,而语言本身之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文化底蕴却由于其无助于直接换取市场优势而受到忽视。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便误入了“漠视人、压抑人、甚至异化人的歧途”[5],从而导致了整体高职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在其最终目标实现上的偏颇。因此,本人认为,为了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也为了实现我们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把人文教育放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位置。

3.语文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高职语文课的内容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性质的核心。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除了具有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特别强调人文性的内容。现在高职语文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无论哪一类教材、讲稿、教案,人文性的内容都是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和相当重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教材编辑人员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高职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感人故事。这里有“朝闻道,夕可死矣”的儒家圣贤,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英杰,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时济民的仁人,有精忠报国,至死而念念不忘“九州同”的爱国志士,有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世奇才,有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中师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脊柱……这些众多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和著述,在不同的层面承载了人类社会文明积淀的精华和精髓,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千古不灭永放光辉的伟大人文精神。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带领学生感知这些伟大人物的心灵,必须要引导学生自身与之进行时空对话,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这才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真正内容和灵魂。

(二)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民族素质的需要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大致就是“君子,有学问的人;不器,不要作器皿”。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不要一成不变。这就表明,君子不能是也不应该是被动承受,墨守成规,依样画瓢的人,而应该是灵活机动,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承受各种困难艰险,完成任务的民族精英。君子怎样才能“不器”呢?首先就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和广博人文知识,要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强精神。发挥人文性可以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实际上就没有了民族;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成了‘种族’,种族是由‘基原’、‘血统’决定的。”(杨叔子语)[6]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叶朗在《人文学科大有作为》中指出“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当然我也并不排除,而且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语文课这一平台来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文教育。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探索

高职语文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和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索,以求寻找一个较好的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教育意识

为人师表必先自有,有高度的人文意识,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具有人文教育意识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途径,创造方法,努力工作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了,因此,教师首先要增强人文意识,研究人文教育方法,具体来讲,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点:

1.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这既是每一个公民的政治品质也是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胡锦涛同志说得好“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这一高度概括和精辟的论述。首先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化自己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精神。方法论也就是认识论,认识正确了,才能积极负责地探求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完成语文教学的真正任务。

2.要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教师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要有诚实、善良、博爱的心,要有同情弱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德,只有“身正为范”,才能持德育人,人格感染人、影响人,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无言教育。伟大的人格能够折服学生,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学生信服老师,老师的教育才能被接受、被尊重,教育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

3.要有丰富的情感

情感从社会角度考察,主要是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要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患难与共,情投意合。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有两句话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最强音,那就是“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才是真情大爱,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具有这样丰富的情感。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有着对外界事物的敏感之心,要饱含感情对待这个世界,要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教师应有对美的执着追求、深厚的艺术修养、积极的创造意识和明确的审美能力。尤其从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情感,而且还能为学生带来审美愉悦。最终要使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法应该改进

这里的语文教学法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法,而且还包含了课外语文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学自有得,方广智明。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育的一半。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宏观方面来讲,要引导广泛阅读

语文课本中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体现了高尚的理想品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了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但是,只是阅读这些篇章还远远不够,对于高职学生来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是最容易产生心里共鸣的年龄阶段。由于课本中所选的文章篇幅有限,篇数不多,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可谓沧海一粟,所以,应该让学生放宽视野,放眼古今中外,多读些文、史、哲和诗、词、赋以及大家名著、野史佚文,但是要做到多而不滥,广而有边,这就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要指导学生阅读那些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品,阅读那些广智益心、除弊创新、能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能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作品。

2.从微观方面来讲,要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失偏颇,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也终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1)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时刻把主动权留给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知其文,又懂其意,做到触类旁通,自有见地。而现在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以自己为主体,一上讲台就从上课讲到下课,老师的确很辛苦,而学生呢?却根本不关心老师在做些什么!我们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不会的或者不太清楚的地方摆出来,然后就在学生之间解决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最后老师所要做的,也只是总结和情感的熏陶,当然,重点还是在于人文方面。比如优秀人物的塑造、“江山如此多娇”的描写、气势雄浑的爱国诗篇等等,这些内容,还是先放权到学生那里,让他们自己感悟,而后再加以引导,点化。

(2)加强“说”的训练

这里的“说”不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的“说”,是指饱含感情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发动学生,才能达到人文性的目标。而带有感情的说,就是这样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带着感情,学生无论在复述课文,还是在朗诵,甚至于在普通的背诵中,都不再是那种心不在焉的应付态度了。因为学生如果不用心去品味的话,感情将不能正确表达出来。只有加强带有感情的“说”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味“人”的价值。

(3)加强“写”的训练

这里所谓的“写”,当然是广义的“写”了。高职语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用文的写作,应该看到,应用文的写作是出于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出于使用“工具”的需要,因此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学生的“写”却不能仅宥于写应用文,还应当指导学生写那些自己最喜欢的文学样式,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样写就怎么样写,但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写的东西要有价值,要让自己的东西具有启发性,要震撼人的心灵。

这一种“写”,实际上是在“诱使”学生深入对人生的认识,是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如果说“读”是“外化”,那么“写”就是“内化”了。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利用正确的方法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进步。

[1]王敏,于雷,刘风满.关键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及其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1999,(4).

[2]陈志平.高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构建[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黄翠华,蔡燕飞.人文与理性的和谐——高职语文教学新理念之归宿[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4]郑西银.中学语文要培养学生五种意识[J].教育艺术,2002, (4).

On Promoting Humanism by Mea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eni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XIONGJin-xing
(Yo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Hunan 425000)

G711

A

1671-9743(2011)03-0098-03

2011-03-01

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 JG B2009012。

熊金星,女,湖南双牌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高职教育改革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课人文精神人文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