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安全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2012-08-15 00:52罗斯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货币政策政策

罗斯丹,梁 婧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Brunner和Meltzer提出的“货币存量增速理论”认为,一旦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不当而导致货币紧缩,即使在经济运行平稳时也会迫使商业银行为获得流动性而出售资产,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就可能造成银行大量倒闭,引发大面积金融危机。Krugman和Obstfeld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动摇了投资者信心,形成风险根源。我国学者于同申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一些东南亚国家无法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影响本国金融安全。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放开,国内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是未来中国开放经济环境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调控维护金融安全的内生性

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会造成宏观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出现总需求过剩或不足问题,这是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的。从效率原则和稳定观点看,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主动调节,以影响收入、投资和消费水平,进而影响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在实现充分均衡的基础上稳定运行。

随着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便成为了政府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金融运行状态构成了现代政府的政治约束条件之一。金融市场不均衡会造成效率损失,最后会减少政府的税收净收入。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政府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威胁政府的合法性。尽管政府仍然会利用金融来实现政府利益,但理性的政府力图将这些行为控制在金融安全的许可范围之内,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维护金融安全。首先,政府能够利用政权垄断和信息优势在多方博弈中谋得主导权,以有利于金融稳定的方式推行金融制度变迁。政府为增大或保持其净收益水平,会推行有利于提高金融绩效的金融制度创新,并努力在制度转换过程中保持金融市场均衡。例如,银行垄断价格损害金融交易双方(储蓄者和贷款者)的利益,但他们无法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制裁垄断机构,需要政府行为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当垄断机构威胁到政府的收益(如争夺金融控制权、影响金融稳定),或加大政府的施政成本时,政府便会推行反垄断的制度安排,甚至上升为法律制度。其次,政府创造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为了实现预期净收益的“有限理性”。由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均衡均是政府效用函数中的内生变量,所以在政府预期正确的情况下,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都会直接保障金融稳定。第三,金融安全是金融运行中一种相对于金融危机的特定状态,政府通过影响金融生存的外部环境间接作用于金融运行,也可以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由此形成政府对金融安全的间接和直接影响。制度基础、宏观经济状况是决定金融运行的重要变量,这些变量都受制于政府的行为。此时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

政府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主要包括:通过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为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提供良好运行环境;通过实施具体财政手段、货币手段、汇率政策等来对金融安全状况加以调节和保障;建立救助和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或外部力量的冲击。此外,金融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一系列完善的基础制度,如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和司法制度等,政府是这些制度的倡导者、建立者、维护者。

2 宏观调控政策对金融安全的传导

影响金融安全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共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一方面,通过制定实施经济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形势,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另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会对金融市场主体损益状况产生影响,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工具的使用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各种资产价格的被动,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2.1 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传导

有效的货币政策能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其作用机制在于可以灵活地调整金融资产的价格,克服“价格的粘滞性”效应,使金融市场在外部条件变化下能迅速地重获平衡。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和技术限制,政策可能出现失误,该失误无法消除现有制度的非均衡,或以错误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甚至产生新的制度不均衡或者抑制金融市场机制的均衡效应,造成金融资源误配,甚至为金融动荡留下诱因。

2.2 财政政策对金融安全的传导

财政政策会影响金融媒介体的盈利状况和调整信贷规模的积极性。例如,专门对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征税,将给中介活动增加负担,既削弱了银行的实力,也削弱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如此,财政赤字和财政债务的扩张也会威胁金融稳定。对财政赤字与货币危机的经典解释是克鲁格曼于1979年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他认为一国赤字过多会使货币当局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又会无限制地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耗殆尽,投资者在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后会使货币制度崩溃,引发货币危机。尽管从金融风险的原因来看,财政政策可能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影响。然而,一旦出现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国家财政本身就成为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如为银行体系注入资本,或者给存款人以补偿。

2.3 汇率政策对金融安全的传导

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金融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具体说来,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商品市场投资扩张或消费扩大时,会引起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从而增加进口,引起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资本项目顺差,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储备增加,掩盖了经常项目的逆差。一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外汇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资本会迅速流出,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引发资本外逃,银行体系会出现动荡;当一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引起利率下降,投资扩大,进而收入增加,利率降低导致资本外流,本币有贬值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运用外汇储备收购本币,货币供应量减少,扩张的货币政策则无效。如果当局必须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则只能选择使本币贬值。但由于“J曲线效应”,本币贬值只能在一定时间后才能使经常项目得以改善;而如果公众形成贬值预期,则加剧资本流出量,银行会出现国际流动性不足局面,引起存款挤兑、银行动荡。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安全。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引起本币升值,本币的升值会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使作为银行客户的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急剧下降,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当债务支付负担加重、资本流入减少时,会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本币迅速贬值,本币的贬值会恶化银行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使得银行和企业面临破产困境。可见,一国汇率政策无论是选择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当受到来自不同市场的冲击时,尽管影响机制不同,最终都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4 政策协调与金融安全

首先,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在矛盾,政策协调成为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管理决策者的倾向性,以及经济目标的总体最优根本无法实现,以至于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目标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施的结果就会恶化金融体系稳健经营的环境。其次,宏观调控代理机构间目标不一致的解决,有赖于政策协调机制的有效发挥。如果宏观调控的实施来自不同的代理机构,而各代理机构之间的首要目标之间存在不一致,而且并不了解自己控制的手段只是许多应该协调运用的手段之一,那么其结果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这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是产生金融体系性不稳健的因素。第三,在金融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流动完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之间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在开放资本帐户的条件下,许多国家发现要想避免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之间的冲突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3 中国维护金融安全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依旧,中国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出口下降,消费不足都造成实体经济下滑。面对危机造成国内实体经济的衰退,金融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实体经济的下滑开始威胁中国金融安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应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组合来拉动实体经济增长,同时应将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目标,防范金融体系的不安全。自遭受危机冲击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已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先是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次政策措施对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防止经济出现可能的滑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在危机得到缓和之后,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货币政策取向再次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既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又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平稳适度的货币环境。

面对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采取上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是明智的。我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经济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加快加深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速度和幅度。此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稳健的货币政策则从保持社会总量合理增长和改善优化信贷结构来实现流动性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同时,培育引导国内需求将经济维持在平稳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避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可见,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体现在以保证经济总量和优化经济结构来巩固金融安全的基础。

[1]Karl Brunner,Allan H.Meltzer.The uses ofmoney:moneyin the theoryofan exchange econom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1,61(5):784-805.

[2]Paul Krugman.Amodel of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311-325.

[3]于同申.美元化、货币区域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3):19-22.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货币政策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政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