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2013-01-30 03:26陆士桢蔡鲁南徐选国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共青团青少年

陆士桢 蔡鲁南 徐选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社会转型下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形态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了机遇与发展,但也必然出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作为人类文化呈递中介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挑战。一方面,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强国富民的重任,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如何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面社会资源,引导青少年有效抵制不良社会影响,既是对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也是能否造就一代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青年与社会特别是与社会变迁具有非同一般的紧密关系。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新的事物最敏感,也最易接受;另一方面,他们的分辨力、判断力相对较弱,很难分清哪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腐朽的、需要抵制的。加上青年文化与生俱来的叛逆性,他们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往往反感、抗拒,这就使得社会影响对于他们的作用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教育,特别是社会转型下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要领域。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也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从组织的属性来说,共青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社会性、群众性组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一方面共青团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社会性组织,本身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阵地,通过组织的形式、组织的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跟党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富有整合统筹社会力量、综合协调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转型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途径,特别是研究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对于发挥青年组织的社会作用,有效整合社会正面资源,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我们所说的社会教育一般是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的。与一般社会教育不同,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指青少年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单位)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是社会提供给青少年的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本文中所指的社会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除家庭教育和学校(单位)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提供给青少年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灌输与提升青少年心智活动等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

从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教育具有不同于学校(单位)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具有复杂性。社会教育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比学校(单位)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元素:一方面,社会存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多元的社会影响,正面的社会教育与负面的社会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第二,社会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社会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学校主要传授知识、家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相比,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在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政治知识,特别是社会知识、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超过学校(单位)和家庭。

第三,社会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对个体实施影响和教育,途径远远超过学校(单位)和家庭。这些途径包括:(1)传媒。传媒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事务传播、判断、评价来传递不同的社会价值以及是非曲直的标准,它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影响非常大。传媒通过对事件、人物的各种描述,把很多价值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2)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包括青少年组成的同伴群体,也包括政治性组织,这是社会教育、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通过组织的宗旨、组织文化、组织的内在规则,去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上更广泛的载体。包括所有社会事物、社会上各类人群及每个个体的行为,以及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对青少年发生潜移默化的,但强烈的影响。

第四,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中,人人既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任何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而个体也无时无刻地受着他人的影响。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自身是主体,具有能动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事务和社会实践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他们的参与状况、参与内容等,都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社会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统领性。社会教育是复杂多变的,需要统领,而社会教育的统领性是通过国家来实现的,政府及其相关的机关单位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门,在教育的方向、内容、原则等方面负有制定政策、监管评估等重要职责。共青团作为兼有行政职能的青少年社会团体,在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极其重要。

社会教育的强烈社会性特征使其与社会变迁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教育的新课题层出不穷,如何应对就成了社会组织和团体以及青少年家庭和个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是当今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的术语,有广义和特指之分。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的整体性、结构性转换。如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它通常包含着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转换。社会转型的实质,用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话说就是“自我摧毁以便自我重建”的一种“事件频发”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自我发生和异质发生的过程的普遍的辩证相互作用”[1]。而特指的社会转型,是发生于特定历史时刻的某一次社会转型,每一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是社会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系列转化。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学者邹强认为,所谓的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从传统型社会(指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的转变和过渡①参见邹 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所以,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非广义上所说的社会整体形态转化,而是特指的社会转型,强调体制、制度、社会形态变迁的,传统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一个系列转化模式。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价值的变化又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民众社会生活形态的转变不仅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从结构到模式、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挑战,也给一代人的发展成长、给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带来了众多新的问题。

二、社会转型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挑战

环境是直接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元素,应该说,社会转型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环境提出了尖锐挑战。

第一,社会教育的内容。有两个巨大的社会影响直接挑战公众的价值体系构建,更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教育。一是市场经济社会制约力。市场经济最直接的价值表达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结果论成败。这种意识作为一种市场规则,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利的、物质的价值目标不仅直接挑战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使得正面的社会教育愈加艰难,而且强烈的物质化倾向引发的社会普遍性的信仰缺失,已成为导致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前几年震惊社会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案,人们曾经将原因归结为贫困、生存压力等个案性因素,马临刑前的自白却表明,信念的缺失才是他走向深渊的根本原因。一个人活着,必然面临着“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现实化的社会实际让今天的很多青少年并不懂得为什么活着,在相当大的范畴内,金钱成为社会事物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杠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观念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是再无条件地否定人的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的追求,但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与他人、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之间需要有制度、程序、契约等来规范和约束。转型期社会管理变革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完善制度的构成,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规范和诚信体系的建立。事实上,社会成员精神压力增大、心理失衡、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使得人们愈加清晰地感受到精神世界的重要,很多人开始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痛苦,而这一切都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二是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我们过去的社会在整体上是一种一元化的状态,特别是在思想意识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实际上表达了社会权威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巨大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下的社会教育,从社会控制和社会安全的角度,无论是功能上,还是实际运行上,都处于相对简单的、辅助性的位置。而现实社会里,每一个社会个体面对的都是多元化的社会资讯,传统社会的组织传播、精英传播、权威传播正在被大众传播、草根传播所代替,资讯社会给社会管理和个体发展都带来了难题。传统社会里,生活在一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发展相对简单,一元化不仅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主流意识的控制;而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化,在加大社会意识形态控制难度的同时,也对社会个体,特别是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带来了价值选择的艰难。面对复杂的、海量的、多元的、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听什么、信什么、说什么、怎么说都成为一个社会个体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第二,社会教育的环境和背景。一方面,家庭、学校(单位)等直接影响青少年思想意识发展的社会元素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综合社会教育环境急剧变迁,给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影响。(1)社会转型带来了家庭教育的不适。社会转型的加剧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带来了急剧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核心化、小型化,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家庭格局的分化必然对现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偏重智力投资,轻视基本的道德启蒙教育;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比较陈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①参见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002年10月,http://vweb.cycnet.com/cms/2004/ccylhuodong/gzxh/jddt/200512/t20051229_44333.htm。(2)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校教育的应试性。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在带来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催生了现实化的成功焦虑与功利化的“分数教育”心态,以及学校教育背后与升学率相挂钩的经济利益,一味灌输、应试而学、分数焦虑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学校行为的普遍诟病。道德教育缺失、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性发展的弊端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3)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组织的变革。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近20多年来,社会组织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组织生活政治色彩淡化。从社会正式组织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组织生活的政治色彩越来越减弱,人们从组织那里得到的政治资讯越来越少,组织对于人们实际政治倾向的影响力随着社会变迁日趋减弱。青少年期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特别是政治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社会组织在政治表达上的变化对一代青少年的发展会形成巨大影响。其次是组织对成员思想意识控制减弱,关系趋向松散。在当今社会中,关系日趋松散是社会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以团队组织为例,随着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环境的日趋突出,组织的宗旨、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组织内部人员的凝聚力,特别是思想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减弱。这将直接影响思想意识教育的功效。最后是基层多元的、非正式的组织活跃。基层组织活跃是社会发育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也会在青少年的发展方面形成巨大影响。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都会因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往往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形成高于学校或家庭的决定性的影响,有的不良社会团体还会影响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青年自组织的快速兴起给青年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也成为当前青少年工作不得不回应的问题。

第三,社会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和教育途径。与过去的青少年相比,这一代青少年视野开阔,发展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尖锐;他们务实进取,但思想观念的分歧明显,很多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注重权利,但对传统组织、政治的参与相对冷漠;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与压力,生存压力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在道德发展上,他们是道德进步的先锋和桥梁,道德的自觉性本质日益清晰。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显然是过去传授、灌输为主的社会教育方式所无法适应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沟通、平等、民主的新格局,各种社会关系。例如政府与百姓、干部与群众、父与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近年来,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一场教育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风暴。教育观念、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各级各类教育,也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挑战。

总之,社会转型使得社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让社会的价值理念偏离了均衡发展的轨道,社会价值、意识形态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传统道德结构的解构,而“文化市场化”的极端发展,也使得众多承载以教育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机构脱离了正面社会教育的轨道,成为加剧“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泛滥的工具,而这一切,最易受到影响和危害的是青少年。

三、发挥共青团的统筹作用,构建社会教育的完善体系

马克思曾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的“整体转化”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2]。我国社会正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自由发展有着本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物的依赖的社会现实,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等因素,成为制约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构建社会教育的完善体系不仅关乎社会转型,也对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无论从共青团的社会功能角度,还是从社会教育的运行角度,共青团都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负有领导和统筹的职能,应该在社会转型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担负起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完善体系的重任。发挥共青团的统筹作用,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第一,发挥在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坚持社会教育的主旋律,实现共青团在把握青少年社会教育核心价值上的统筹作用。从党的青年组织的社会职能角度看,引导青年对党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一直是各国政党探讨和摸索的课题。从政党延续与发展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共青团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功能,可以看到,既然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那么,党的延续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就必然是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命题之一,特别是作为执政党,政党延续就不仅关系到党自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民大众的生存。在一定意义上,党建立自己的青年组织和少年儿童组织,就是保证政党自身延续与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政党认识到,吸引、凝聚广大的青少年,赢得青少年的支持和拥护,是一个政党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在多党制的政治制度架构下,西方政党政治中的青少年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政党很自然地要通过青少年工作来争取具有投票权的青年的选票,在青少年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时也可以从青年活动积极分子中培养、选拔未来的领导人[3]。这中间,价值观的教育与渗透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执政党的宗旨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的核心,也是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价值,英国工党在2005年修订的党章中指出,要加强对年轻工党党员的培训和政治教育工作,在支部和选区层面改变工党的文化结构,争取年轻人对工党理念和主张的共鸣。希腊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也注重加强对青年组织的思想建设,在青年中积极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有意识地培养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克服青年群体中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4]。传播党的指导思想,按照党的要求引导青少年成长是共青团的历史使命,也是神圣的责任。共青团组织只有坚持鲜明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才能够吸引、凝聚和引导青年。近期,一些地方的共青团组织提出建设枢纽型青年组织的命题,其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共青团在青年组织和青年教育上的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坚持核心价值。

第二,从共青团社会职能的视角进一步拓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范畴,发挥共青团在整合社会教育内容上的统筹作用。传统的社会教育往往被简化为把一种正确的、处于强势话语状态的社会价值灌输传递到下一代,按照统一的、以社会为本的目标塑造每一个青少年。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今天的社会教育一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基本内容上,一定是以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为依据,一定是以推动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为目标,一定是以调动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手段,一定是以每一个青少年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一定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追求,一定是以引导与启发青少年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说,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社会职能,集中体现了在青少年教育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和理念。组织青年对应了青少年归属同龄伙伴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引导青年则是对青少年健康社会化进程的回应;而服务青年,更是推动青年接纳主流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不仅是实现青少年社会组织功能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实现社会教育最终目标的保障。以共青团的社会职能为依据,拓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范畴,是发挥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实现科学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倡导科学的青少年观,普及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上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共青团在倡导和普及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伦理上的统筹作用。和其他工作不同,伦理价值在青少年工作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事实上,“青少年”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如1975年联合国阿姆斯特丹会议指出的那样,“青少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青少年”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性概念,这一概念具备内涵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社会上描述青少年的界定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个社会怎样认识青少年,如何对待青少年,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整体价值的突出表现,也是全社会青少年工作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如青少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少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青年对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少年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元素等,都是新时期青年观的重要内容。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基础,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工作需要转变观念。如在与青年的基本关系上,要彻底改变把青少年视为被塑造的客体、把青年工作简单定位于按照社会统一标准塑造合格人才的认识,改变标准化、团体化的习惯思维,真正把每一个青年人都视为能动的、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个体,予以应有的尊重。再如在工作指导思想上,要彻底转变单纯社会动员、政治教育的观念,进一步突出服务理念,把竭诚服务每一个青少年与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真正统一起来,关注青少年需求的满足,关注科学的青少年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共青团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进步的青少年观,并在自己的工作中率先予以落实。

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上的统筹作用。共青团是兼有政府职能的组织,在我国社会运行和管理体系中负有特别的地位和职能。共青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表明共青团具有管理和执行政府青年事务的职能,体现了共青团组织的鲜明的行政属性。所谓青年事务是指围绕青年的生存与发展,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多种途径与方法,推动青年发展,安全处置好青年问题的综合性事项。从其内涵来看,青年事务管理的性质和目的是为青年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这与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含、相互支撑的。青年事务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指导、教化等多种手段;其目标需要政府的行政力量介入,通过教育、控制、规范、强化、适应,将青年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目标体系,调动其积极因素,减少负面影响,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这个工作体系里,教育青少年、推动青少年与社会的和谐共赢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这也是共青团承担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责任的基本着力点。不论是从政府青少年事务的内容,还是从青少年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都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一是青少年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推动青少年方面的立法,一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步伐。二是协调社会力量,构建顺利运行的青年教育与服务机制。如根据社会政策制定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计划,根据社会政策和青年需求运用协调和控制、督导及激励、评估等手段,建立、完善、监督各类青年组织等。在这个过程中,共青团是一个综合协调、统筹运作的角色,所谓枢纽型组织正是这种新角色的一种思考。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青少年工作专业化队伍的建设。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教育队伍对整个社会教育意义重大。特别是面对社会变迁,面对青少年的逆反,社会教育的技术挑战越来越突出,构建专业化社会教育队伍势在必行。四是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把青少年的发展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途径,环境是青少年社会教育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元素,监督和净化社会环境,共青团责任重大。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组织的重要功能是代表本团体,参与社会生活。这种代表与参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提升组织及组织成员的能力,提升组织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借此提高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作用于社会外部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控制、影响,对组织及成员实施保护,维护组织及组织成员的权益。共青团是青少年的社会组织,为青年服务是它的重要社会职能,发挥共青团在净化社会环境上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内容。

总之,青少年社会教育涉及到大众传媒、社会团体与组织、社会事务与行为和青少年自身四大载体。在我国,共青团是连接社会与青少年的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1]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1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安国启:《当代城市共青团工作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4]王立勇张光平:《一些外国政党加强青年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载《中直党建》,2010年第8期。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共青团青少年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青少年发明家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