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及问题探析:以高校大学生为例

2013-01-30 03:26闫莉菲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目标

闫莉菲

(河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根据对社会各界青年特别是各类高校、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得知,有50%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有90%以上的人几乎没有进行过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笔者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问题的阐释和探析,期望引起社会、高校和青年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并且尽快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身的职业经历,也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具体说,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立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准,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是一个人一生职业、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总和[1]。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身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的分析、测定,确立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计划,并按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既可以使青年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又为他们提供了走向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技巧与方法,并帮助他们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难,使他们少走或不走弯路。

具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使职业生涯的目标确定,还包括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和策略、引导青年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和发现新的或有潜质的职业机会,使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应对职业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利益结合原则。利益结合原则即个人发展要与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2)把握机会原则。它是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时刻准备把握机会,提高能力,创造机会。(3)时间梯度原则。它是要根据自己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确立每一个目标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期完成任务。(4)发展创新原则。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择业时,选择利于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并且判断自己在职业岗位上有无发展前途,能否达到人职匹配;二是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使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制定新目标。

二、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青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在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笔者以高校大学生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不普及

目前,虽然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普及面还不够广。现有的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我国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工作还远远滞后。例如,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校有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时,仅13.68%的同学回答有,而49.47%的同学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还有36.84%的同学回答什么都没有。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包括网站获得的占了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还有15.74%的同学认为,是凭自己的经验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在问及“学校就业网站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是否充足”时,只有14.29%的同学认为已经足够,有48.5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就业网站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还有37.14%的同学认为,学校就业网站中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需要。调查还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部分高校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社会各界关于青年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更是缺乏。

2.时间安排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给毕业班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了学生就业的“急救药”。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指导人员不够专业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学生辅导员兼任,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4.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选择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5.职业准备不够,实践能力缺乏

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做职前准备。例如,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于各种各样的考试。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较大。

6.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并与时俱进的。

三、对策与建议

1.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政府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要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要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

2.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合理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

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针对性。对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例如,一年级,要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二三年级,要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4.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先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

5.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

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是课程设置。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多种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6.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师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7.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认可。学校应充分认识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班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8.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大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使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9.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使其对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1]戴裕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2]谈玲华:《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职业目标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