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建树育人 奉献麻醉人生——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李树人教授

2013-04-28 13:03李彦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分会

【编者按】 李树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2月生于辽宁丹东。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麻醉疼痛治疗学组组长,国家基本药物评定麻醉专业委员,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师协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麻醉中心教研室主任。擅长慢性疼痛、癌性疼痛的治疗,在急救、心肺脑复苏、临床麻醉等方面造诣颇深,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麻醉专家。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麻醉与复苏分册》、《首都医药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并任《中华医学杂志》与《中华外科学杂志》编审,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曾经助力中国麻醉医学进入新的发展平台。

他,曾经全力推进中国麻醉医学融入世界。

继往开来、见证发展历程;传承仁心、遍播桃李天下。

2013年4月27日,在哈尔滨隆重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李树人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李树人教授多年从事麻醉生理和药理理论的研究以及临床教学,以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力,博得国内外学术界和高等院校师生的高度赞誉。

1961年,李树人开始了他的医师生涯,他先后师从谢荣、谭慧英教授,学习并传承了上一代麻醉大师的优秀品格和精湛医术。改革开放后,他陆续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的工作秘书等职务。在北京麻醉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的初期组建和后续蓬勃发展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1988年,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常委会上,时任主任委员的谢荣教授提出,麻醉科从医技科室变为临床科室的时机已经成熟。3位常委主笔撰写了向卫生部申报的草案,由李树人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搜集针对报告的各种反馈,对当时麻醉学的现状、由医技科室变为临床科室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梳理。经过反复地讨论、修改,定稿形成正式报告递交当时的卫生部。同年的冬天,谢荣教授、罗爱伦、李树人3人,与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会谈,面对面地向他阐述了报告的重点内容,并获得了陈敏章教授的支持。1989年2月,卫生部同意麻醉学分会的建议,将医院麻醉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并于1989年的5月3日正式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这份通知,使中国麻醉学从外科的一个学组到被卫生部确立为临床科室二级学科,这期间经过3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中国麻醉医学领域的发展开启了巨大空间,此后的20多年,中国的麻醉事业真正进入了飞速前进的快车道。

2003年,李树人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麻醉学分会的主任委员,李教授确定了4个方面的工作方向:

第一,争取加入国际麻醉协会。世界麻醉医师联盟成立于1955年,是全球公认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当时中国的麻醉学会还不是国际麻醉协会、亚太麻醉协会的成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自从谢荣教授于1981年赴德国参加第七届世界麻醉学会议以后,我国大陆麻醉界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往来逐渐增多,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也日益增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曾在1984年就提出加入的申请,但是因为台湾麻醉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名称问题,大陆的麻醉学会无法解决在组织内的地位问题。对于李树人教授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挑战。但是他坚定的认为,加入世界麻醉医师联盟是大势所趋,是任期内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在与台湾同行的多次协商和接触中,他与台湾麻醉学会理事长王志中教授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2004年,在召开的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CA)之前,作为主委的李教授亲笔写了一封信给王志中教授,从整个中华民族麻醉学科对外的开放与发展以及在世界麻醉舞台上所起作用的多重角度与王志中教授进行商榷,最终在2004年的世界麻醉医师大会上,王志中教授同意台湾麻醉医学会更名一事。

2004年9月10日,北京秋高气爽。世界麻醉医师联盟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达成谅解备忘录。经过前几届麻醉学会的努力,在李树人主任委员的领导下,中国麻醉学真正走向了世界。从1984年开始提出加入世界麻醉医师联盟的申请,到2004年圆梦,中国麻醉学界整整奋斗了20年。

一张历史性的照片(下图)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这将是中国麻醉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照片从左至右分别为:台湾麻醉学会理事长王志中教授;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李树人教授;世界麻醉学会主席 Anneke E.E.Meursing教授。

第二,对全国麻醉学现状进行一次摸底调研。中国的麻醉学科要寻求长久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掌握国情。中国麻醉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在各地区都开展了什么工作,成效如何?各级医院科室学科建设如何?这些在当时都没有清楚的数据。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才能对下一步计划做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是更好的开展后续各地麻醉工作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从全国来看,麻醉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而要消除这种差异,关键是在各地区培养学科带头人。

第三,支援西部。李树人教授首次提出重视我国西部和落后地区临床麻醉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加强人员培训和麻醉监护设备更新,并多次到内蒙古及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考察、讲学。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比如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由于受到经济限制,必然不能灵活规范地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麻醉分会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拿出经费组成讲师团,组织有经验的老专家,到西北地区和后进地区讲学。通过“讲学团”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将先进的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各地医院主任,提高管理水平、医技水平,由这些主任们再传递给科室其他医师。二是在讲学过程中了解基层医师的状况和需求。“讲学团”本身就是了解基层的一种途径,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及科室管理能力,从而使整个学科的发展更均衡,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四,加强中国年轻医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培养麻醉学科研和临床带头人,为使中国的麻醉学发展水平逐步向世界水平靠拢,作为主任委员的李树人教授考虑以学会的名义派一些中青年大夫去国外学习、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建立合理的麻醉人才队伍的梯队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的机制。

李树人教授是我国麻醉学界德高望重、学术造诣颇深的著名麻醉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临床经验丰富,亲自参加并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病患者,特别是发表了大量高质量、极具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对提高我国麻醉学界整体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0年以后,李树人教授先后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中动力性心肌成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成功(麻醉)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李教授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和吴阶平教育基金会授予的“优秀教师奖”。李教授培养研究生40余人,其中博士生18人,硕士生26人,博士后流动站1人。

李树人教授不断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先后主编了6部著作,参编16余部著作,发表120余篇论文,其中有很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学子的手中广为流传。

在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主任期间,李树人教授倡导和建立了规范的学系运行和管理模式,搭建了学系内和学系与大学教研室的科研及学术交流平台,基础与临床研究生培养平台,学系各科室间的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临床理论、操作技能的培训平台。为提高首都医科大学的麻醉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奠定了基础。对我国中青年麻醉医师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论是在学术组织、教学岗位、还是医疗一线,李树人教授为人谦和、做事严谨、甘于奉献,受到同行的普遍尊敬,成为年轻一代麻醉医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从医50多年,李树人教授总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满腔热忱,对生命无限敬畏,对医术精益求精。在麻醉的岗位上,精心地演绎着白衣使者的绚丽人生,把默默无闻的麻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出类拔萃。“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在患者眼里,李教授就是一位态度和蔼、医德高尚,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在学生眼里,李教授是一位平易近人、学术精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老师;在同事眼里,李教授又是一位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好大夫。李树人教授虽年逾七旬,至今仍然活跃在麻醉学的医教研工作中,也是麻醉工作者们学习的楷模。

直到今天,李树人教授还经常出现在手术室,对于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来说,解除患者的疼痛,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分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分会风采
黑马会喜事不断上海、泉州地方分会,房地产行业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