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①

2013-08-15 00:51周海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有机整体

周海飞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社会和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实践中的独创性运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因此,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

“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1],这是特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后来演变为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事物。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由诸多社会要素构成且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和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但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绝非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广泛和悠久的思想渊源。在马克思之前,西方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就有许多关于“有机体”或“社会有机体”问题的相关表述,它们一定程度上成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最早涉及有机体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首创了“目的性”的概念。他认为“四因说”中最高级的是“目的因”,“某物的自然(或本性)”是“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规定变化以适合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其“自身即是目的,是与自身的统一。”[2]可见,“目的性”概念蕴含一种最朴素的整体思想,包含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最初萌芽。

康德认为,在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中,它所包含的“一切部分都是交互为目的与手段的。”[3]在康德看来,有机体既决定自身又产生他物,各部分之间互为目的和手段。有机体自身体现一种“内在目的性的联系”,是事物的各个部分与其整体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康德虽然把有机体概念局限于自然中,但对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黑格尔把有机体的范围拓展到了社会领域,他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考究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的各种关系,不但指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而且指出这个有机整体的最高环节—国家,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机体,……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全部必至崩溃。”[4]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如同社会,也是一个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整体。黑格尔有关有机体思想的相关论述,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也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他指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分工协作关系。”[5]显然,孔德认为社会是也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任何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只有在统一体内才被认识。孔德第一次在社会学领域应用“社会有机体”概念,这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

斯宾塞在孔德基础上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斯宾塞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有机体,它是一种“超有机体”,而这种有机体不仅具有自由和松散的特点,还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系统。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扩展到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他的“社会超有机体”思想为马克思研究社会有机体开辟了崭新的视野。

概言之,上述关于“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论述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成份,成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上述关于“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思想,为建立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奠定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轨迹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扬弃和超越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观照下,立足实践,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伴随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形成的,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雏形、形成、发展和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雏形

1842年,马克思在《评奥格斯堡〈总汇报〉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中就开始涉及有机体问题,他指出:“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各种元素本身的任何痕迹全都消失。差别……在于受同一生命推动的不同职能的运动,差别……不断地从生命本身发生,同样不断地在生命中消失和失去作用。”[6]显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仅仅是触及一些有关有机体的碎片思想。1845-1846年,在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各种社会生活条件进行考察,首次提出了“社会形态”概念,指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7]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原型的“社会形态”概念为丰富社会有机体理论提供了基础,由此表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雏形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首次正式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是在1847年所著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他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8]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既包括“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也由“同时存在”的“一切关系”构成,而且“各个环节”和“一切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9]换言之,人类社会是由诸生活要素构成且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可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逐渐形成的标志。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9]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发展的,这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具体展开,表明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社会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0]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是各种关系的集合,社会不是纯粹固定僵化有机体,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机体,这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通过全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从而进一步指出了“两个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这表明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社会领域逐步走向完善。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社会生活各种要素组成且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和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既包括“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同时存在”的“一切关系”,“各个环节”和“一切关系”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第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彼此相互制约。”[11]第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条件是物资资料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制约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上层性条件是上层建筑。它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制度,表现在政治、生活、法律等等方面,这些制度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表现为人类社会制度生产实践。最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观念性条件。社会意识是各种精神现象的总和,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有机体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也就是说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的“一切关系”都产生于实践并存在于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类正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建立起了各种客观关系,社会有机体就是由这些关系构成的。换言之,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人要与自然发生关系,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进行交换活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所以物质生产活动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了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而人们“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8]

(三)社会有机体强调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强调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去理解社会,突出人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的人,不仅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社会有机体能动的创造主体。马克思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只有作为自己的本身和结果才成为前提。”[12]换言之,社会有机体中唯一活的因素是人,社会有机体是由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和在其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所构成。

(四)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不断自我持存、自我发展的动态机体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就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品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但这一有机体绝非是纯粹固定僵化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持存、自我发展的动态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之所以是动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有机体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每个社会有机体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此,任何社会有机体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机体。

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具有独特性地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总体性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3]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普照的光”就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方法,所谓总体性方法,就是指从社会生活的诸要素中去考察社会机体,深入研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诸要素处于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各个领域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协调发展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总体性的方法论,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使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系统性思维方法

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我更新的有机整体,因而该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维方法。其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体具有整体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表明社会结构是各种要素互为联系、彼此制约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系统。这种整体性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使它们协调有序发展。其次,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开放性,社会有机体理论表明社会要素不是总处于封闭和静止的状态之中,而是不断处于同其他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开放性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必须树立系统性的思维方法来构建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价值

1.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马克思认为,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人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对人类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发展有直接影响,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4]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树立一种生态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2.强调人的主体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个人,不是历史发展的消极结果,而是社会历史能动的创造主体。社会有机体是人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强调了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看到他们也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果享受着,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强调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这也是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落脚点相一致的。

[1]新华词典(修订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84.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10.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韦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5.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68.

[5]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3.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143,56,34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32-33.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1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脚注].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猜你喜欢
马克思有机整体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