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①

2013-08-15 00:51马素娣尹治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马素娣,尹治世

(佳木斯大学a.社会科学部;b.通讯作者党校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的界定了文化的双重属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2]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寻求与其相适应的对策及路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理论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状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事业是一个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其实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就是一种事业,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领域由国家核拨经费,这些领域统称为文化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才逐渐被定义为是为了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求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单位。

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使用,我国相对于西方应用较晚,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应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表现比较同步。200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划分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位,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产业的急速发展。2003年中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我国文化产业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4]

2.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2010年,文化事业开展情况成效显著。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情况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建成,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网络服务实现了全面覆盖,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文化经费保障得到了稳步提高,改善了城乡镇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国家已投资39.48亿元,完成了建设“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3746个的重要任务;博物馆免费开放情况良好,文物藏品数量明显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全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个,国家级传承人1488人。艺术演出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赴农村演出的比重也有很大提高。

2011 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3479亿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2012年7月,文化产业分类中又增添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信息传输等新兴产业。近几年,文化产业所展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都将更大地提升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据相关部门和专家表示,到2020年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存的问题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支撑点,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研究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化体制的发展现状;分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内容和建设方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1.我国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文化事业的认识不断加深,随之,文化事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著。第一,文化事业发展观念落后。人们对于文化事业的概念还仅限停留于国家政府和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文化事业全盘化地视为意识形态属性,认为文化事业是只能国家包办,不能市场化管理。事实上,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要通过和借助产业化这一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功能。第二,文化公益性服务未普及。发达地区与发展滞后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呈现显著差异,文化基础设施残缺不全,文化活动经费不足,都使得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普及成效严重失衡。第三,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保护和利用。由于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很难对文化遗产的去留问题进行定位,就如许多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是否应该拆除,与现代化建设发生的冲突一样,我们对文化内涵理解不同,就会对文化遗产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定位不同。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划分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位。自此,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局面,也引发了文化产业的急速发展和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产业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第一,外来文化产品冲击本土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得我们的生活中融入了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韩剧、过洋节日等一系列外来文化形式。外来文化的侵入,不仅仅冲击了本土文化、本土市场,而且也在日益的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受地域因素影响。目前,全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依然是东部压倒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优胜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只是文化资源被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不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资源的优势,丧失了开发机会,才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有差距。第三,文化产品和产值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产品不仅需要和国内品牌相竞争,和外来品牌争夺市场,更要让产品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这就使得产品的内销和外销情况影响着每个本土品牌的产值问题。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产值仅为1.11万亿,占GDP比重为2.78%。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15%至18%,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日本极为重视发展动漫产业,其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三。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才首次超过3%。相比之下,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状况和其他国家相比,国际竞争力明显不占有优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面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存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否则难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1.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事业是满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向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发展文化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更好的发展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发展重心。一是要落实便民优惠政策,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文化事业大部分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受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所以,要发展文化事业,政府必须要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切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不仅仅是出台政策,而是要更好地落实政策,真正的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发挥调控职能,减少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失衡、城乡失衡的发生率;健全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的情况。二是要弘扬传统文化,适应现代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关于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念和内容。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能固守传统文化,应当适应现代化文明建设,符合国情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促进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文化事业的作用就在于它将民族先进文化传播给大众,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准则、思想修养等。人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主体,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前提就是自身的发展。只有努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发挥文化建设中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才能推动文化事业中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建设、科技建设等相关内容。

2.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新目标,就是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其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由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寻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健全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能力。文化市场是组织、实现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是文化产业价值体现的渠道。消费者,也就是文化消费主题,是通过文化市场实现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与此同时,生产者也是通过文化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和升级文化产品。因此,健全文化市场,能够扩大文化消费需求,能够引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如此。我们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相结合,运用高科技,挖掘产业的创新潜质,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注重新兴产业的开发;提高科学技术,带动本土文化产业经济实力的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是要鼓励企业创新,注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首要就是创新,这要求企业要有不断的创新理念和灵感,这样才能使企业有不断发展的活力和能量,真正的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鼓励企业大兴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和现代化传播技术来支撑创意产业发展。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为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就是要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生产关系的制度反映,是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之间文化利益分配和文化权利关系的体现。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创新体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为重点、吸收外来有益于我国发展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所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能有效的发挥文化体制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注重文化事业产业一起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突破以往的观念体制,使文化事业不再单纯的只是具有公益化内容,也要发掘其所具有产业潜力,将文化事业转企改制能够有序而顺利的完成;使文化产业不再单一的强调经营化,而要注重其企业和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只有真正的做到将文化体制渗透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从实际出发改变其发展路径,注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做到文化的“两手抓、两加强”,才能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0-25.

[3]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EB/OL].人民网,2012-10-19.

[4]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EB/OL].人民网,2012-08-02.

[5]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