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①

2013-08-15 00:51丁欣荣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

丁欣荣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汕头515041)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中小企业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它们不仅是出口的主力军,也是解决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有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球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寻求适合自身的国际化经营路径,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积累国际竞争力,实现成长。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路径模式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内向国际化活动指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并导致国内市场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通过本国企业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要素走向国际市场并导致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知识与经验,最终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也就是茹特(Root,1982)提出的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三种分类,包括贸易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投资进入模式。

按照瑞士经济学家Johanson等提出的Uppsala模型,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是渐进式的。从不规则的出口活动一通过代理商出口一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一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即企业通常先通过中间商出口,然后又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或子公司加强对出口的控制,开始进行许可证合同交易进入,最后才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理解为国际化程度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发展。此外,还有跨越式的国际化。它是指从企业成立之初就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产品并积极寻求明显竞争优势,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许可,直接进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如直接出口或者对外直接投资。

客观地说,中小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没有统一的界定,这方面的研究也因国别而异。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历不长,迄今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很多中小企业选择的是渐进式的模式,并仍处在贸易进入的阶段。具体到一个中小企业,选择国际化的路径模式时,要综合考虑内外影响因素。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企业资源以及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敏感度都会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产生影响。

1.如果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比较少,一般地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会倾向于低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如贸易模式。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经验的积累,企业会倾向于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模式如独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信息,学习和模仿已经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经验,并借鉴它们失败的教训,充分吸收国际化的相关知识。

2.企业国际化的启动、目标市场和市场进人方式的选择,都与企业主密切相关。国际化经营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很多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进行家族式经营,企业主对中小企业有着绝对控制权。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会为企业选择不同的国际化路径。企业主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是否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动机、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和资源配置能力及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和路径选择。同时,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

3.企业在技术、资本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资源越丰富,对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余地也越大。反之,资源优势不强的企业大多只能考虑国际化程度较浅的路径。一个完全的国内企业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时,企业的资源能力通常难以应对。这时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合资等方式在国内与国外公司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就是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的模式。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拥有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优势、相对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相对的技术优势和相对廉价的自然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因素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

4.对国际化风险的敏感性。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远远大于国内经营的风险。虽然风险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充足,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对这些风险更为敏感,管理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国际化风险的大小是中小企业选择国际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一旦出现过高的风险,比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等,中小企业很难应对,就会选择灵活规避,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如果市场进入风险较高,中小企业往往选择贸易模式或合同模式进入目标市场。如果进入的风险较小,企业就会在目标市场进行直接投资。

(二)外部因素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可能性增大了。

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因素主要指两个方面,即中小企业所处的国内和国外政策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己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许多中小企业选择内向国际化的方式,在我国市场上发挥着自身优势。在国外政策环境方面,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目标市场国的政治风险及不利的调控市场行为的政策[2]。比如各国的反倾销行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路径的调整,即用合同模式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应对反倾销。如果目标国的政治或政策不稳定,那么企业会选择采取较安全的出口模式。

2.市场因素。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拓宽合作领域创造了条件。而国际市场远比国内市场情况复杂和严峻。我国的中小企业要考虑目标市场的规模、营销渠道和生产成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势必影响与其有贸易、投资关系的他国企业的经营。如果经济规模大且富有活力、生产成本低,那么可以选择较深层次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对它们来说,意味着全新的机遇和复杂的挑战。现实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发挥经营机制灵活、分工协作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实践

(一)产业选择: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积极开拓服务业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结构的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己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日趋国际化,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在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形势下,外国投资者己经进入我国的服务业。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市场分布广,可以开拓服务领域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这样既可以避开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劣势,又能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3]

(二)市场选择: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1.国际化经营区域的选择首先以区域的划分为前提。按照经济的发展程度,可把全球经济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工业化经济;二是富裕的资源输出型经济,主要是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三是一般的发展中经济及转型经济.包括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前苏联、东欧、拉美及非洲一些国家;四是落后的农业国。其中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市场经济规范、法制健全、市场容量较大、购买力较强。我国的中小企业比较适合在这些国家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品销售中心,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使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其他资源;而另一方面,这类国家市场经济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也有限。其他三类经济体则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市场竞争也不是很激烈,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小规模和密集使用劳动的技术,选择对其他三类市场进行资源开发,转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设立产品加工基地,并建立相应的营销网络。

我国的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外部市场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区域市场。我国目前最可取的区位选择应该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或稍落后一点的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东亚和中亚地区。在这些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优势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2.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定位

(1)选择“空白”市场[3]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的细分市场,大企业出于对“规模经济效益”等利益的考量,往往会忽略或根本无暇顾及、难以涉足。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源的限制,难以大批量生产,恰恰适合把握这样的市场空缺,更利于发挥自身灵活、专业化经营的优势。

(2)利用专业化的特色经营,积极满足特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消费也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为中小企业拓展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一般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决策机构较小,经营组织层次少,能够迅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生产。中小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生产和经营与众不同的产品,对某一个选定的细分市场进行深耕细作,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产品和传统技术生产在海外市场广大,有着稳定的消费群体。

(三)路径选择: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积极寻求合作模式

1.通过企业集群,结成相互竞争协作的网络

企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又维持着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聚。它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它对竞争十分重要的实体。一方面,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注重本土化战略。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此为契机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关联,吸引跨国直接投资落户本区域,为跨国公司提供专业化协作生产,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体系的一部分,为内向国际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使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外部经济性和规模递增效应,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能使集群内各企业共享信息和知识,激发组织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中小企业的网络能力,进而提升集群内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竞争优势,为外向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4]

2.通过战略联盟,与大公司建立协作互补机制

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联盟与合作己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特征,也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中小企业可从战略性跨国联盟的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同时,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联盟,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并降低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而对跨国公司来说,与中国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利用国内企业熟悉本土市场经营的特点,获取进入新市场的机会。在技术联盟发面,跨国公司不仅需要和大公司合作,也需要大量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以利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3.通过专业化协作生产,进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条

随着产业链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生产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许多跨国公司为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逐渐专注于自己利润最高的核心业务,而将利润相对较低的的业务或机能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独立生产商或服务提供商。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做纽带进入国际市场,一旦与大企业合作,便容易形成综合优势,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增加国际化经验,扩展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风险比较小。比如德国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来实现的,因为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是依赖大企业生存的。

我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少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嵌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和价值链,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实行专业化协作生产。这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路径和策略。OEM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重要方式。它在我国已经十分普遍。通过贴牌战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开拓市场,顺应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走向国际化。而拥有品牌和设计优势的跨国公司作为OEM委托方通过贴牌战略可以来弥补生产制造方面的劣势。当然作为OEM的制造方,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利润有限。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利用OEM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重视积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有品牌的建设和推广作好准备,做到贴牌战略与定牌战略相结合。

[1]余金花,程南阳.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49-53.

[2]王洋.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09,(5):15-18.

[3]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393-395.

[4]王蓉梅.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及其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07,(5):128-130.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
聚焦港口国际化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