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环境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的空间拓展①

2013-08-15 00:51于秋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青少年文化

于秋波,兰 兰,薛 宇,魏 博

(佳木斯大学 思想品德教研部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冲击不仅是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网络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出现诸多问题,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缺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青少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植根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中的。面对网络文化纷繁复杂的环境,加强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切实引导和塑造青少年主体性就成为当前网络文化管理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文化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的诉求

当今社会,虽然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观念和文化转变相对滞后等因素,网络活动所带来的各种行为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特别是网络游戏,它像毒品一样使青少年上瘾,其中的暴力和血腥挑逗着人类的欲望,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推向犯罪。网民中的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可以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随着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网络成瘾者整天面对着冰冷无情的机器,虽然缩小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但是拉大了人们的感情距离,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人际情感淡漠,淡化了亲情友情,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网络游戏容易诱发犯罪,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网络显现出人类个性缺陷。

(二)网络色情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网络色情成瘾的群体已经波及了青少年,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性意识刚刚萌芽,是“虚拟性爱成瘾”的高发群体。因为,一方面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的发展都使其自然而然地对异性产生好奇、冲动和幻想;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又要求个体抑制性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定安全性和匿名性的网络,便成为青少年探索性致使、排解性冲动的一种途径。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某个偶然机会体验到了某种形式的虚拟性爱,这类刺激和体验对青少年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另外,因为青少年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因此在虚拟性爱之后,常常会伴随着羞耻、内疚、自责的想法,影响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一些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网络色情的诱惑,铤而走险。同时虚拟性爱引起的性冲动,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的边缘,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三)现实社会规则和各种教育力量的失衡

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平坦世界”,为人们带来便利、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恐怖等负面现象。尽管我国有关部门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制订了网络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管理规范措施,但和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相比,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急需改进和加强,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对象“人”的教育还相当缺失。其中,在青少年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目的自控性等主体性不成熟的情况下,面对网络环境的诱惑,在各方教育力量失洽、现实社会规则失效时,就出现了诸如信息汪洋中的数码焦虑、知识河流中的智能荒芜、观念多元中的价值迷失、角色扮演中的人格异化和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化障碍等主体性迷失所带来的认识迷茫、行为失范现象。

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现行教育模式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使一些青少年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一些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致使一些学生到社会游荡,把网吧、歌厅作为最后的归宿。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成熟,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教育不够或不当,使青少年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同时,网吧经营者社会责任感差,致使网络不良风气蔓延。不可否认,网络游戏的“粘”性太强,对于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来说,“网游”往往成为他们遁世的温床和陷阱。再有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不到位,许多政策表面上是“规范”,实际上是“收钱”。

专家认为,家庭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当,个体性格和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生活中遇到挫折得不到帮助、支持,对现实社会中的地位不满等,都可能把孩子推向网络,致使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多维空间拓展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路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他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视野下,我们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的问题,以多维空间寻找正确的路径来解决这一矛盾。

(一)加强网络建设营建学校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时代,当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的物质手段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道德的需要。为此,学校要营建网络教育环境,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大力宣传和推广《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社会、学校和家庭可以协作利用网络建立“网络道德规范空间”,实行道德行为加减分数机制,对上网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同时,学校要加大精力和物力投入,建设青少年红色网站。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播客、FLASH、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为红色文化的网络化教育全面推广铺平道路。要思路开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共同开发的格局,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挖掘、传承和弘扬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功能。

建立网络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发展对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系统。要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加强监督和检查,关注网上舆论的动态,对在网上发现的报道严重失实、粗制滥造、违反宣传纪律的行为,要及时通过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要加强对学生网络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和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意识,并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控制、矫正其在网上的行为。积极在网上开展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宣传,批驳歪理邪说,在网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深入研究“上网一族”的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网上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规律和特点,使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组织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要热爱学生,面对互联网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观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能够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二)依托校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强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

学校总是以培养和造就人才为宗旨,这在古今中外是一致的。网络文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更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中吸收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才。如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情感教育,运用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使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增进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提升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态和友善的行为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教化、塑造、创新、积累等功能。毫无疑问,在我国现实的文化环境中,主流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有着特殊的复杂性,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与原有文化基础存在差距和矛盾等。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不仅要倡导主流文化,而且还要抑制那些否定和背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也称反文化)。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设专门的课程,增强青少年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

(三)注重实践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道德自律行为

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培养之下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从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法,到执行决定、付诸行动,整个过程都有意志的参与。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坚定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源于青少年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尚处于走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是青少年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因。其外因除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会受到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大众传媒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消极的、腐朽的成分,使一些青少年游离于犯罪边缘。矫正学生不良道德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要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是非感;培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三位一体”的心理疏导体系。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本班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预测、控制和调节,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经常与学生谈心,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行为的动向,对于出现思想波动或是行为异常的学生,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地实施道德行为教育。

(四)提升教师职业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教师需要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而今,网络时代,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教育技术、教育目标等相关问题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使教师的角色相之而变。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而是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帮助与被帮助者的关系或同伴关系。

良好的道德情操会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来说,身教胜于言教,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养,还要有与人为善,待人豁达,体谅学生感情的人文关怀。在网络时代,教师队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应将探索网络伦理的建构视为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网络文化和技术、熟识网络伦理问题,讲究教育策略。应引导青少年学生衡量网上行为的得失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网络心理健康的认知。

(五)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自然会表现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功利化、世俗化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部分家庭或者是在这个方面或者是在那个方面存在着价值取向的非主流倾向,父母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对孩子教育投入的行为策略。为此,我们要针对家庭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现实,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运行机制和评估系统,进一步明确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义务、责任以及目标;要制定具体的家庭道德教育指标体系和实施规则,形成相应的责任制度,使家长们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及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要建立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家庭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中得以整合与互动。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国内外近年来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大开放、大联合的社会,把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育对象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建立这样一个融“三方”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资源的汇渠合流,形成共教共育的合力。

中国的网络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迅速发展,给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不仅要关心他们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的教育,而且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青少年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而且要重视家长、老师和管理者自身的网络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注意为青少年提供学校和使用网络的环境和条件,而且也要注意在网络的活动中对青少年的保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健康发展,构建一个健康、文明、充满活力、没有污染的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刘献君.中国传统道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