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的悲剧形象①

2013-08-15 00:51任静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比夫阿瑟威利

胡 蓉,任静明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230601)

一、前言

美国著名的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描述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位一生在梦幻中寻找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情地遭受了美国梦破灭打击和摧残的原型形象。该剧深刻地刻画出主人公威利洛曼的个人性格、家庭成员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探索和部析了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以及社会道德问题,对现代美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谴责。威利洛曼的悲剧不仅仅代表了其个人,更是代表了美国梦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阿瑟米勒曾经说过:“如果说一个人的悲剧是这个人不顾一切要求公正评价自己所导致的话,那么他因此而遭受的毁灭就揭示出其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中的缺陷或邪恶”[1](P145)。在威利洛曼的身上充分体现出底层小人物梦想破灭后的深深无奈和绝望的心情,而正是这种追求美国梦成为了他生活中全部的精神支柱,但是残酷的现实与美妙的幻想是永远无法平衡的,最终,巨大的跌落感彻底埋葬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所在。

二、悲剧原因

威利洛曼的命运悲剧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又有当时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心理性格

威利所偏执信奉的美国梦残酷地地将他一步步逼上人生的绝境。在现实生活中他把实现美国梦当成自己一生中唯一的追求,这表现出他自身致命的缺陷。他始终把成功的推销员辛格曼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像他那样“在他八十四岁的时候能够打一个电话就拿到订单”[2](P107),幻想着像他那样生意兴隆通四海,即使在最后的葬礼上也会有很多人来参加,一切都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辛格曼的成功使威利坚信:一个推销员只要工作努力,受人欢迎,人缘好,最后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他始终沉湎于自己的美国梦之中,坚信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便能够实现梦想。所以最终选择去做一个“陪着笑脸,皮鞋擦得雪亮”[2](P119)的推销员工作。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又被自己的老板无情地解雇抛弃,但他并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朋友查理说过:“威利,你几时才能明白这种事情没有一点意思啊?你给他取名叫霍华德,可你不能拿这卖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卖得掉的东西……”,威利回答说:“我老觉得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印象深,人缘好,那就没有什么……”。查理说:“为什么一定要人人都喜欢你?谁喜欢约翰摩根来着?他给人留下印象了吗?在土耳其澡堂里他看上去活像个屠夫。不过是有了那个钱袋,他就大有人缘了……”[3](P90)。但是残酷的现实只能使他在幻想的世界中寻求所谓的成功秘诀,在不断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愚弄中获得生存的勇气。他那种喜爱自吹自擂的扭曲而脆弱的自尊心在现实中不堪一击,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现实,唯一的选择只能以死亡来逃避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和残酷的世界。正如阿瑟米勒自己在戏剧集的引言中表达的对威利的见解:“他的罪过在于他曾如此全心全意地献身于那些虚假的自尊和包含在他那成功概念中的虚假言辞……”[4](P168)。

(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家庭成员的内部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威利和儿子比夫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相互间巨大的代沟是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威利对儿子偏执的、错误的爱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威利在残酷的竞争中摸爬滚打,同时又是充满了爱子柔情、矛盾和苦恼。他希望儿子们能够尊重他、崇拜他,幻想着儿子在事业大有作为。所以比夫在他的心目中是明天的希望和太阳,现在的骄傲,是生活中的支柱和核心所在。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坚信儿子比夫的事业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但是他过分的纵容和错爱使得比夫养成了偷窃等恶习,最终在学业和工作中一事无成。次子哈比作为一个小职员,不是认真勤劳地工作,而是通过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剧尾处,通过父子间的深度交谈,自我欺骗和相互欺骗的现象才展示在威利面前。威利妻子琳达也是威利命运悲剧中的另一因素。她给以儿子们和威利以无限的所谓的“爱”,但是她却是个没有分析判断力和责任感的妻子和母亲。她总是一味地顺从威利,在他吹嘘时她总是随声附和;在威利与儿子发生矛盾时,她总是责怪儿子;在她威利产生了自杀倾向时,她不阻止劝说;在威利感到自己没有人缘时,她却一再盲目鼓励。在结尾处,威利在刚刚还清房子贷款后自杀了,琳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真不明白……,三十五年来我们第一次自由了,我们不欠人家的钱了,……”、“你干嘛要那样做?”[5](P106)琳达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盲目的爱护和崇拜以及对威利精神世界的完全忽略。最终使得威利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自己,认清现实,不能从脱离实际生活的梦幻中苏醒,盲目自大、心力交瘁,最终走向极端。

(三)社会经济

美国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使得商业价值成为核心价值,一夜暴富成为人们拼命追逐的目的,崇拜金钱万能、物质至上的美国梦已使得人们的言行之间带上了金钱的关系,没有了勤勉创业的精神。他是一位被美国现代生活挤压得心力交瘁的小人物,深受社会的压迫,深陷生活的困境,在物欲的驱动下,人们尔虞我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发财致富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正是这种残酷的价值观最终导致了他精神的崩溃,生活的压力也迫使他频临窒息。威利的自杀也正是对于勤奋努力的全面否定和抛弃。人们为了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威利所生活的社会已经变成为实实在在的人吃人的精神荒原。许多年以来,威利根本没有认识到他所处的社会本质,根本没有认识到在他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的成功就意味着欺诈和牺牲。他一直相信他生活在一个梦想的国度、机会的乐土中,生活在自我设计的理想的梦境中。所以他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就像比夫所说:“可他的梦想不对头,完完全全的不对头”[2](P90)。他生活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工作了一辈子后,老年之时便遭到了无情的抛弃,他无法相信,也无法接受这个无情的世界。他曾大声问道:“你们不能吃了橘子扔了皮,人可不是水果!”[6](P82)威利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无法和谐统一自己的梦想和责任。他彻底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的出路。《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现代社会的悲剧,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的众多弊病,彻底粉碎了人人皆可成功的美国梦的神话。威利的一生正是其美国梦破灭的过程,是对美国梦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也象征着千万个普通人寻梦的失败和破灭。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悲剧也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抽空。人在维护自身存在、价值和尊严的同时,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放弃了作为人的一种价值和尊严。正如米勒在《道德及现代戏剧》一文中所说:“正是由于威利的理想不能实现,才精神失常。不幸的是这也恰恰是很多其他人发疯的原因。真正没有理想的人在哪儿都会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不懂得成功和失败的区别”。[7]

三、结语

阿瑟米勒通过威利这个悲剧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最终的死亡展现出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物质金钱至上的精神荒原。威利的生存环境正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个象征。事实上,威利的生存危机可以视为整个社会的危机。正如斯坦伯格指出的作者的寓意:“米勒把人的处境看作为外在于个人力量的产物,而在处境内固有的悲剧个人全力反对贬低人的秩序而遭灭亡的结果。悲剧的作用是揭示有关我们社会挫折人、否定人的真实,揭示人的尊严的权利。悲剧的启示是发现道德规律来支持这种权利”[8](P109)。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借其悲剧命运告诫人们要认清美国梦的欺骗本质;同时对美国社会流行的价值人生观及家庭伦理提出了质疑;任何虚妄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最终的毁灭。

[1]Arthur Miller.“Tragedy and the Common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Textand Criticism[M].Gerald Weales New York:Penguin Books,1979.

[2]陈良延,译.阿瑟米勒剧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ArthurMiller.Collected Plays[M].London:Cresset Press,1958.

[4]罗伯特◦马丁,编.阿瑟米勒论戏剧散文[C].北京:三联书店,1987.

[5]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M].Trans Yin Ruocheng,Beijing:Chinese Foreig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1999.

[6]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Harmondsworth,1979.

[7]ArthurMiller.Morality and Modern Drama[A].In Robert H.M artin(ed).The Theatre Essays ofArthurMiller[C].New York:Viking,1978.

[8]伦纳德◦莫斯.阿瑟米勒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比夫阿瑟威利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威 威利 温基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大侦探福尔摩斯
梦想家威利
没有秘密的树洞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