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旅行社省际相对效率及省际规模经济特征——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DEA分析

2013-09-07 07:49武瑞杰
东疆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省际旅行社规模

武瑞杰

提高各类生产、服务系统的效率是经济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在逐步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和放开居民出国旅游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旅行社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一问题的破解,不仅直接影响旅行社自身的发展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关系到确立旅游产业战略支柱地位以及增大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而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的测度、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则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国内外有关旅行社相对效率的文献不多。Bell and Morey(1994,1995)采用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美国31家旅行社和企业旅游部门的效率[1](477~490);Anderson,Lewis and Parker(1999)采用随机前沿法分析同一组数据的效率时,验证了这两种方法在效率评估结果上的差异[2](267~272)。Koksal and Aksu(2007)采用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土耳其安塔利亚24家旅行社的效率时,验证了旅行社所有制类型与效率的关系[3](830~834)。卢明强、徐舒等(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08年大陆各省份旅行社行业的效率,并根据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水平将各省份旅行社行业的经营状况分成四个类型[4](734~738)。纵观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旅行社效率研究稀少,已有研究在样本容量、具体内容上也都有延展的空间。本文将基于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省际旅行社行业的相对效率状况进行度量、评价,并采用回归模型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省级规模报酬特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旅行社相对效率的测算和评价

在研究中,每个时期旅行社的经济行为都被视为一个生产过程,而每个省的旅行社行业被视为特定技术条件下各自使用N×1种投入(x)、追求M×1中产出(q)最大化的决策单元。旅行社的生产技术集定义为:S={(x,q):x 能生产出q},用产出集表示为:p(x)={q:(x,q)∈S}。

利用线性规划法构建旅行社行业观测数据的有效生产前沿面,在此基础上引入产出距离函数:DO(x,q)=min{W:(q/W)∈p(x)}。

显然;当然DO(x,0)=0;当(x,q)落在前沿面时,DO(x,q)=1;0≤DO(x,q)≤1。

基于距离函数的产出导向相对效率:TE=DO(x,q);

如果 TECRS是CCR 模型的相对效率值,TEVRS是BCC模型的相对效率值,规模效率可表示为:SE(x,q)=TECRS/TEVRS

本文选择的研究样本为2001-2010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数据,涉及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我国旅游年鉴》(2002-2012)、《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我国统计年鉴(2002-2012)。由于DEA 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信息作为测算效率的基本要素,采用DEA 时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对于效率的评价结果就有很大影响。考虑到DEA 模型对投入项、产出项之间正相关性的假设要求以及数据的可比性和获得性,本文选用两个投入变量:就业人员数(单位:万人)、资产总额(单位:万元)以及两个产出变量:营业收入(单位:万元)、接待游客数(单位:万人)。

(二)旅行社规模经济特性的回归分析

为验证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具有省际规模经济特征的结论,将测算出的各地区旅行社的相对效率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解释变量选取规模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三个。为统一口径,各省区旅行社发展规模实为资产规模的年均增长率,用SCALE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为各省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GDP比值的对数值,用FDI表示;信息化平均水平实为各省份的邮电业务总量与全国邮电业务总量比值的对数值,用INF 表示;X为模型的残差项。

假定模型表示为:lnTE=T0+T1SCALE+T2FDI+T3INF+X

二、实证分析

(一)相对效率及其结构成分的总体分析

运用 DEAP2.1软件,分别对我国2001-2010年各个省(区)旅行社行业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到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值,并细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2001-2010年,我国旅行社总体运营效率偏低,相对效率值平均0.639,相对效率损失较大(见表1)。分析相对效率的结构发现,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省际规模效率全国平均值达到0.956,现有投入要素规模适中,基本上处于有效状态;而纯技术效率全国平均值只有0.673,纯技术有效性偏低是旅行社相对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

表1 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相对效率及其分解(2001-2010)

相对效率衡量的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决策单元的生产实践逼近或者偏离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反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力要素效用发挥的程度。相对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决策单元综合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活动,有效协调、平衡、配置生产力诸要素的水平。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偏低,表明旅行社生产实践偏离其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较大,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旅行社虽然已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但是旅行社行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以及旅行社企业的管理理念、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并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管理水平较低,现有生产力诸要素的效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相对效率及其结构成分的时序变化分析

2001-2010年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除了2003-2004年份和2007-2008年份的相对效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的相对效率都较上一年有所提高。分析相对效率的结构发现,随着时间的变迁,规模效率虽有变化,但幅度较小,基本趋于稳定状态;纯技术效率水平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方向与相对效率的波动方向一致;相对效率总体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

我国旅行社相对效率水平的提高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旅游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扩大就业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促使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旅行社行业视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布局、统筹旅行社行业的未来,交通、信息等与旅行社运营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旅行社现有投入条件下的接待能力、收益水平有所提高;其二,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成熟,某些区域的旅行社行业逐渐形成了“经营商——批发商——代理商”的垂直分工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经营的大、中、小旅行社开始出现,行业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其三,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旅行社企业迫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旅游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员工激励等环节不断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寻求和采用高效的竞争策略和商业模式,管理效率得以普遍提升。

(三)相对效率及其结构成分的区域差异分析

表2 我国旅行社省际相对效率的区域差异(2001-2010)

2001-2010 年,我国旅行社相对效率的区域不平衡特征明显(见表2),东部、西部和中部相对效率分别为0.790、0556和0.541,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并且东部、西部和中部的纯技术效率分别为0.812、0.604和0.549,其梯度分布与相对效率的梯度分布完全一致,表明各地区纯技术效率水平上的差异是形成相对效率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具体分析各省市的效率水平发现,相对效率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上海、江苏、湖南(并列第一),浙江、海南、广西、广东、云南、重庆、宁夏、陕西,辽宁、天津、江西、福建、河北、新疆、山西、山东、黑龙江,四川、吉林、河南、甘肃、内蒙古、贵州、湖北、青海、安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39的地区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海南、江西、湖南、广西、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等15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8个,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相对效率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安徽、湖北、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旅行社相对效率排名靠后。

造成旅行社相对效率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较中、西部而言,东部地区市场意识超前,在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旅行社整体管理水平高,纯技术效率值较大;二是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的影响。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规模,我国旅行社省际资产规模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云南、四川、福建,湖北、辽宁、河南、天津、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重庆、海南、陕西、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贵州、青海、宁夏。从资产规模排名与相对效率排名的对比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青海等十六个省区资产规模的名次与相对效率排名相差不大,表明资产规模较大的省区往往也有较高的相对效率水平。

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资产规模优势的省区都有较高的相对效率水平。山东、福建、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六省区虽然资产规模排名靠前,但相对效率水平却在全国平均值之下;湖南、广西、海南、陕西、宁夏等省区虽然资产规模排名靠后,相对效率水平却在全国平均值之上。这两方面的事实进一步说明,对旅行社行业而言,决定其相对效率水平的,是与管理水平相关的纯技术效率的高低。

(四)相对效率与要素投入

2001-2010年,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值平均只有0.639(见表2),总体较低,但是规模效率的全国平均值为0.956,表明现有投入与最优投入的规模差距并不大,规模无效率并非影响旅行社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提高旅行社生产效率的效果有限。

从各省(地)旅行社规模报酬变动情况观察,除了北京、上海、江苏、湖南(规模报酬不变)和浙江、山东、广东、云南(规模报酬递减)这几个省区以外,其他省区都属于规模报酬递增,这表明:就我国旅行社整体发展而言,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扩大规模是有利的。具体到各个省份,要素投入则要区别对待,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的省区,如浙江、山东、广东、云南等,减少包括各类资产在内的要素投入可以提高效率。而北京、上海、江苏、湖南这几个地区规模报酬不变,旅行社省际要素投入已达到规模有效率状态,增加要素投入不会改变其效率水平。

表3 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规模特性的检验结果

借助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可进一步检验要素投入与旅行社省际相对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数据显示,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省际规模项的回归系数为0.198,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表明旅行社的发展规模对旅行社相对效率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省际规模经济特征。从模型的模拟结果来看,拟合优度R2达到0.745,Log l值达到221.287,F值达到10.382,模型模拟结果比较理想,回归结果可信。我国旅行社行业具有省际规模经济的特征符合旅行社发展的现实。自2001年到2010年,我国旅行社行业规模总体上呈现出数量多、数量增速远远高于资产规模增速的特征。由于旅行社数量多,个体资产规模较小,追加要素投入,增加资产规模有利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但是,数据显示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规模效率水平普遍较高也意味着加大要素投入、提高行业效率的空间有限,适当地控制要素投入,加大旅行社之间的兼并整合,减少旅行社数量,提高旅行社个体的要素规模,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对改善旅行社行业相对效率更为有效。

除了旅行社发展规模的显著影响外,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我国旅行社相对效率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因在于伴随着外资进入,先进管理理念、有效管理制度的引进提高了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和相应的纯技术效率。[5](53~55)信息化水平的作用并不显著,只是呈现出对旅行社相对效率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信息化水平是反映企业技术选择、技术进步的指标之一,其负面影响的原由有待借助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进行另外分析。

三、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DEA模型的比较静态法对我国旅行社行业2001-2010年的省际相对效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旅行社行业总体上省际相对效率较低,规模效率水平较高,纯技术效率损失是旅行社相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②旅行社行业省际相对效率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逐渐改善。③东部地区是旅行社相对效率最高的地区,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形成旅行社区域相对效率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旅行社具有省际规模经济特征,加大要素投入有利于相对效率的提高。

研究显示,我国旅行社省际相对效率不仅总体偏低,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而且随时间上升的幅度过小,改善的力度不够。我国旅行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协调和配置生产力诸要素的能力不足,生产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效用不能在旅行社运营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6](38~45)因此,我国旅行社行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管理创新。在行业层面,通过持续的管理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扶持旅行社批发商的发展,促进旅行社批零体系的构筑,逐步形成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在旅游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接待等环节实现旅行社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和专业化,提高行业内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效率[7](85~89)。在企业层面,通过不断的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改进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旅行社在旅游新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8](94~96),实施差异化策略,避免和减少同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优化企业内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各类生产力要素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进步、劳动力、资本的效用,大幅度地提升旅行社的管理效率。第二,有选择地扩大要素投入和适当地控制要素投入并举,促进旅行社之间的兼并整合,着力扩大旅行社企业个体的经营规模,提高行业的相对效率。

[1]Bell,R.A.,&Morey,R.C.(1994).The search for appropriate benchmarking partners:a macro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travel management.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2 (5).

[2]Anderson,R.I.,Lewis,D.,&Parker,M.E.(February,1999).Another look at the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travel management department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7.

[3]Koksal,C.D.,&Aksu,A.A.(2007).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A-group travel agencies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a case study in the Antalya region,Turkey.Tourism Management,28.

[4]卢明强,徐舒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营效率研究》,《旅游论坛》,2010年第6期。

[5]朱晓翔:《在于民生视角的我国旅游业发展问题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

[6]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7]张金华:《东北三省旅游业增长绩效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4期。

[8]陈佳平:《河南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省际旅行社规模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规模之殇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东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省际差异比较分析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旅行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