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思考

2014-04-17 07:19廖小明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特色教育

廖小明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高校青年教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的生力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如何,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而且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明确要求:要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下称“三个认同”)[1]。本文试对当前高校如何加强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进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P11)同时,也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P29)。这是对全体中国人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对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当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具有如下的特殊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是有效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有关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三支队伍:党政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从目前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与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最为密切的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而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青年教师占据绝对的比例和优势。因此,能否抓紧抓好三支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比较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换句话说,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青年教师有做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天然优势,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青年教师自身都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那么就不可能正面积极地影响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抓好了青年教师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也就为抓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开辟了道路。

(二)抓好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关键环节

当前,高校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同时也应看到,教师队伍中还有少数教师尤其是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持久深入的认同,甚至个别教师受西方社会思潮以及我国当下存在的诸多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不仅不能正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而散布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认识,甚至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绩和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虽然这些现象和问题是个别,但是却在相当范围内对其他师生产生消极负面影响。虽然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只占少部分,但是他们在工作方面担当着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是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石和重要条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整个教师队伍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能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持久深入的认同,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抓好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抓好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将有助于加强高校其他人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对全体人民群众提出的要求,自然也是对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要求。高校除了教和学双边关系中的师生外,还有行政管理干部、教辅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他们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要受教育,也要不断提高和发展。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条件限制,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不够或效果不佳。高校青年教师充满朝气和活力,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定拥护者,当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形成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影响和感染高校管理干部、教辅人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等,使他们也自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因此,认真抓好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能有效引领高校所有群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基本环节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环节。

(一)外化阶段的认知理解环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品德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思想品德认知就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3](P121)。因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就是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容主要包含道路、理论、制度等三大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三者的基本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P11-12)。

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即是从知识理论层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尤其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根本要素,把握其基本关系,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从而才能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换句话说,先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才能理解怎么样的问题。

(二)内化阶段的情感、信念、意志培育环节

首先,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其内容涉及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P211)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P117)这都说明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对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乃至实现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促进作用。一般说来,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品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对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或所接触的事物有没有感情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思想品德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的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3](P121)。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和理解的环节,而必须上升到情感态度环节。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仅仅是知道其内容和要求,而没有上升到一种情感体验,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态度,那么就根本谈不上认同。

其次,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既定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种种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目的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会帮助人们战胜困难,走出逆境,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相反,没有坚强的意志做支撑,许多美好的设想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3](P121)。是否具有坚毅果敢的意志,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坚毅果敢的意志,才能在任何条件和环境下始终如一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憧憬和自信。

最后,信念是人们形成崇高理想的基础,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种知识文化,都必须经过从外在的符号形态上升或转化为内心的价值观念形态的过程,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才能够真正指导和支配人们的行为。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必须要实现从外在知识符号的理解向内心价值观念形态的转变,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信念。

综上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实现从知识、情感到意志和信念的转变,才能真正牢固。只有形成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目标价值追求和现实路径选择,才能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使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要求相一致,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

(三)外化阶段的行为表现环节

行为是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和调节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了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对青年教师而言,这三个方面都要求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言行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在自己的本质工作中敢于、善于正确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价值和理论创新,在言行方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表达”,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体现理论自信,彰显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始终遵照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拥护党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献计献策和作出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尤其要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制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拥护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真正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自豪,自觉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贡献。坚持“三个自信”和实现“三个认同”本质上是同向同行的过程。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基本路径

列宁在《怎么办?》中分析工人群众的教育问题时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P317)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理论也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和路径进行有效的“灌输”。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不可能自觉产生和形成,也需要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形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更趋复杂多样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传统的教育优势和方法,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从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组织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为切入点,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其中,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认同”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要求在变,青年也在变。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读报式简单“灌输”学习方式,而必须从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组织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影视剧展演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坚持和充分利用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班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教育,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先进的手段和方式,搭建信息化学习交流平台,增强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使主题教育不流于形式,使主题教育不简单枯燥,从而使主题教育真正为青年教师所喜闻乐见,在参与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当前,尤其要结合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深入开展贴近青年教师实际和满足其心理需求的主题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与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的关爱密切结合起来,更见实效。

(二)抓先进树典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示范带动效应

典型教育法也叫示范教育,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人们思想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效仿的方法[3](P142)。心理学的分析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模范的心理需要。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人的思想有进步的,有一般的,也有落后的,通常进步和落后都只占少数,一般占大多数。通过树立典型,可以激励先进更先进,带动一般,鞭策落后。因此,在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教育中,通过抓先进、树典型,可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我们在抓先进、树典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典型不仅要抓得恰当,还要抓得及时。过去,我们在进行典型教育时,经常习惯用过去的事例,也习惯用最高尚的、最伟大的人物来进行教育示范,这就不免让受教育者感到“望尘莫及”或者“高深莫测”,难以真正形成内心学习模仿的冲动和持久动力。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需要选青年教师身边典型的人和事,需要选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事例,通过实事求是的“现身说法”,能够让青年教师有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真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其次,典型教育要生活化、常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既可以展现为理论形态的“大道理”,也可以展现为生活化的“小常识”。既能够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先进“典型”的突出之处,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典型的亲切可信,体认到自身与典型的差距,从而能够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向典型、向先进看齐,甚至自身也力争先进。总之,寻找和树立先进典型都要生活化、常态化。既不能将人“神化”,也不能将理论、制度“神化“;既不能上头热、下头冷,也不能一窝蜂,更不能一阵风。

最后,典型教育要多样化,避免极端化。典型教育中的典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既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有理论和情感上的要求,更有实践方面的体现。寻找和树立典型要适应青年教师的个性特征要求,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和机械地学习,避免走极端。要摒弃以往将典型“神化”的做法,也要避免个别典型“唯我独尊”的情况发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在多样化之中提高模仿学习的更多选择性,提高典型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极端化。

(三)坚持“三贴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高校青年大学生充满青春和活力,也富有个性。以往简单的说理教育和“灌输”的教育方式都很难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不断改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加强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也为我们做好青年教师“三个认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青年教师普遍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摆在青年教师面前实实在在的事实,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无不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无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密切相关,这是做好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重要现实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虽然不少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些负面现象和问题颇有看法,但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满信心,更充满期待,这也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贴近学习方面,要将“三个认同”教育同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自我学习结合起来,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思考,真正理解和把握好“三个认同”的目标要求。在贴近工作方面,要将“三个认同”教育同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环节,不断强化“三个认同”。在贴近生活方面,必须密切联系青年教师的生活实际,切实把工作做到青年教师的心坎上,通过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增强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5-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彭文彬)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特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特色种植促增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中医的特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完美的特色党建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