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不同证型胃脘痛100 例

2014-07-24 01:42
中国药业 2014年16期
关键词:泻心汤胃脘证型

袁 霞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中心,北京 100035)

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导致胃脘部疼痛的临床病症,在我国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如“心痛”“心下痛”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道:“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中也明确指出也更正了“心痛”在心的说法,认为其“在胃脘”。胃脘痛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以及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遇寒邪客于胃,则会出现寒凝不散、阻滞气机,不及时纠正会导致胃气不和而出现疼痛。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饮食过于肥甘,造成食滞不化、气机受阻,也极有可能形成胃痛。半夏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但满而不痛”为其主症。笔者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证型的胃脘痛,亦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门诊200 例胃脘痛患者,其中男120 例,女80 例;年龄15 ~83 岁;病程3 个月至30 年。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1994 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经常出现痞闷或胀满、嗳气或泛酸、嘈杂,常感恶心呕吐;饮食上出现厌食和饮食减少,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不思饮食,同时伴有嗳腐、大便多稀溏或不成型;观察舌苔见白厚腻或苔白黄,脉滑;胃镜检查显示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以及溃疡,阳性率为70%;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将2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三九胃泰颗粒(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每袋2.5 g,国药准字Z44020705)1 袋/次,冲服,每日3 次。

治疗组根据患者的胃痛和兼证等情况实施辨证施治加减治疗,主方为半夏泻心汤(处方为半夏12 g,黄连6 g,黄芩10 g,人参15 g,另加甘草、大枣、干姜各6 g,上述药物剂量可随患者年龄及病情加减),14 ~70 岁每次100 ~200 mL,71 ~80 岁及以上每次100 ~150 mL,每日3 次。兼证加减:伴食积或厌食,加山楂5 ~30 g,神曲5 ~30 g,法夏3 ~15 g,茯苓10 ~30 g,陈皮3 ~30 g,连翘3 ~20 g,萝卜子3 ~15 g,加水煎服,1 剂服用2 d,连续服用3 ~5 d;伴胀气,加柴胡5 ~15 g,陈皮5 ~20 g,枳实3 ~15 g;伴有蛔虫,则随症状加雷丸5 ~15 g,槟榔5 ~20 g;伴大便秘结且体质壮实,加大黄3 ~10 g;伴脾虚,加潞党参5 ~30 g,白术10 ~30 g,山药5 ~20 g,扁豆3 ~15 g,白蔻3 ~15 g;伴血虚,加当归5 ~15 g,川芎3 ~10 g,阿胶3 ~10 g,枸杞3 ~15 g,五味2 ~10 g,茯神5 ~15 g。两组均以15 d 为1 个疗程,连服2 ~4 个疗程。随访1 年。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采用症状积分法对主要临床症状胃脘疼痛、痞满、嗳气、纳差症状计分:症状消失计0分,轻度计1 分,中度计2 分,重度计3 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主要理化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恢复正常或已出现明显好转;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主要理化检查结果显示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已明显好转;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随访期间病情虽偶尔发作但疼痛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已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主要理化检查结果显示变化不大;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任何改善,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结果也无任何改变。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结果见表1。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临床症状积分

结果见表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P <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积分大幅减小(P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项目 对照组( n=100) 治疗组( n=100)胃脘疼痛痞满嗳气纳差治疗后0.56 ±0.46#*0.26 ±0.19#*0.56 ±0.76#*0.53 ±0.26#*治疗前1.90 ±0.67 1.74 ±0.15 2.09 ±0.53 1.54 ±0.52治疗后0.89 ±0.57#0.54 ±0.29#0.96 ±0.98#0.93 ±0.82#治疗前1.89 ±0.66 1.72 ±0.16 2.07 ±0.51 1.52 ±0.53

2.3 治疗组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

单独分析治疗组的中医证型,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的疗效高于其他两种证型,其中又以肝胃不和的治愈率最高(P <0.05)。见表3。

表3 治疗组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例(%)]

2.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8 岁,职工,素有胃院胀痛。2012 年1 月出现上腹灼痛、呃逆、纳呆,钡餐透视诊断为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有炎性刺激征。服药3 剂,灼痛消失,停服中药。同年8 月胃痛再次发作,剧痛而胀,伴呃逆、呕吐,饮食减少,尿黄,大便不实,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窦部前壁显糜烂灶)、慢性增殖性十二指肠炎。住院后按上述方药治疗2 月余,好转出院。在门诊继续服药半年,胃镜复查示慢性胃窦炎(胃窦前壁少许增殖)、慢性十二指肠炎。追踪观察半年,尚未复发。

3 讨论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受纳、腐熟水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在增大,加之饮食习惯的改变,生冷食物摄入过多,胃脘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胃脘痛临床表现为痞满、胀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溏等,采用西药治疗,虽能较快镇痛,但复发率很高、远期疗效较差[3]。中医治疗则根据胃性喜润恶燥的特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从根本上纠正、排除引起胃脘痛的原因,远期效果常优于西药。

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主要功效为平调寒热。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散中寒、降逆止呕;黄连、黄芩清中焦之热;人参、甘草和大枣均为甘温补脾良药,能益气和中,起到补中焦之虚的作用。诸药合用,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能在短时间内使中焦之气机升降复常。再结合患者体质辨证施治,药物随证加减,服药后胀痛、痞满、呕逆等诸证自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杀灭幽门螺杆菌(HP),本方与西药合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转阴率为81.4%,单用西药仅为52%[4];增加胃黏蛋白的合成,促进胃黏蛋白的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5];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和致癌、致突变作用[6];对正常机能下的胃肠运动无明显作用,而对偏抑或偏亢机能状态下的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维持胃肠的正常活动[7];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且主要表现在增强机体体液免疫方面[8]。上述药理作用是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并与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对多种证型的胃脘痛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少,适宜临床推广。

[1] 黄兆胜. 中药学[M].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5.

[2] 杨士元. 胃脘痛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7 -18.

[3] 姜淑君.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寒型胃痛疗效观察及调护[J]. 中国伤残医学,2009,17(6):28 -30.

[4] 徐如堂. 汉方制剂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 (3):16 -17.

[5] 贝美莲,李育浩,罗 惠,等. 半夏泻心汤抗大鼠醋酸性胃溃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1):33 -35.

[6] 吴发义,顾武军. 半夏泻心口服液对实验性慢性胃炎大鼠血清MDA和SOD 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13(6):14.

[7] 陈立江,张 胜,吴春福,等. 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l-3.

[8] 宋忆菊,龚传美. 半夏泻心汤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常压缺氧耐受力的影响[J]. 中成药,1998(8):34 -35.

猜你喜欢
泻心汤胃脘证型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