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创新研究综述

2014-08-15 00:44王昊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者理论研究

王昊巍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就像一条主线,贯穿在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推动群众路线创新,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为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开展了群众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研究现状

1.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以“群众路线”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从2013年到2014年进行搜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章12258篇,其中CSSCI期刊355篇。学术界着重从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党的历届领导人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当下践行群众路线的背景问题;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时代特征及其遇到的时代挑战;群众路线与“四风”问题;群众路线开展的路径、方法和制度保障;群众路线理论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和经验启示这9个方面,对群众路线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研究专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党的群众路线简明历史读本》,主要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程。高新民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走群众路线》,深入浅出地分析和阐述了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现实热点问题。还有罗平汗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的《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等都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群众路线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囊括了理论界对群众路线研究的最新成果。

3.学习读本。如人民出版社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的《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十讲》,红旗出版社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读本》等等。这些学习读本通俗易懂,紧扣本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权威性、指导性。

4.理论研讨会。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群众路线的研讨会。例如,2013年9月26日,北京大学举行“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首都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参与了会议,与会学者和师生代表围绕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发展历程、理论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展开了热烈讨论。2014年6月9日,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社共同在京举办“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部分省区市、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主要报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理论研讨会。

二、群众路线创新的主要观点

随着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群众路线,推动了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

1.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研究群众路线。在过去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中,学者囿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很少利用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对群众路线进行理论阐释,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论等理论对群众路线进行阐述。党的十八大以后,相当一部分学者打破常规,引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第一,从变革性领导理论角度着手。有的学者依据变革性领导理论中“领导并不只是展现权威,而是以追随者的需求和目标为依归”的观点,从变革性领导理论角度研究贯彻群众路线的启示。①第二,有的学者从群众路线和政治路线之间存在的基本逻辑,从“多数人与政治”、“群众、政党与政治”这个视角出发研究群众路线。②第三,从群众路线与合法性问题角度展开研究。有的研究者从“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处于加速转型阶段,执政党遭遇合法性挑战”的背景出发,探讨了群众路线对维护与提升执政合法性的作用。③第四,从群众路线与我国政治体制关系着手。有的学者根据“‘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政治原因”这一观点,从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的动员能力角度出发,研究群众路线在我国政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④第五,以政党职能变迁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也是党联系群众的行动准则”这一观点出发,从政党职能变迁的视角研究群众路线的实施。⑤第六,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展开论述。有的学者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研究群众路线所包含的“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法和政治道德等内容。”⑥第七,从政治发展理论的视角着手。有的学者从“群众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出发,基于政治发展视阈研究群众路线。⑦第八,从群众路线与政党形象之间的关系着手。有的学者基于群众路线对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巨大促进作用入手,从“对提升中共的政党形象至为重要”出发,研究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提升。

2.广泛发掘党史人物与群众路线之间的联系。研究党史人物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理论贡献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三代领导核心着手。另有一部分学者是从周恩来、刘少奇、李立三、张闻天、陈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物落笔,展开对群众路线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后,不少学者开始广泛发掘党史人物和群众路线的深层次关系,另辟蹊径地从其他党史人物的角度探讨、研究群众路线。例如,朱德在山西前线抗日时期,通过运用和发扬红军时期群众路线的经验和传统,丰富和发展了红军的群众路线思想,并把它概括为:“八路军抗日的宗旨是为中华民众谋利益;只有争取和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群众运动,才能打赢抗日战争;抗日游击队与群众‘好比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等等”。并进一步指出:“这些思想还属于经验形态,为1943年6月毛泽东将它上升为理论形态提供了思想资料。”⑧任弼时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和理论家,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群众斗争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相信群众力量’、‘代表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学习领导群众艺术’、‘善于向群众学习’等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⑨彭真的群众路线思想包括:“干部是群众的勤务员,不是老爷”、“群众是诸葛亮”、“跟群众血肉相连地打成一片”、“要给群众做向导,引导他们前进”。⑩

3.反对“四风”是坚持群众路线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的树立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内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强调作风建设,重点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明确指出了坚持群众路线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11]关于“四风”问题的研究,广大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第一,有的学者着力分析“四风”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是“党性修养不够与实践群众路线本领不强”。[12]第二,有的学者把“四风”问题与转变党的作风联系起来,认为“大力开展以反对‘四风’为重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着力点就在于转变党的作风”。[13]第三,有的学者把“四风”问题与党的建设联系起来,认为解决“四风”问题与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息息相关,在当前党的建设中,“党的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14]探讨了反对“四风”与加强党建的关系。

4.研究“中国梦”和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广大学者以此为契机,将“中国梦”注入到群众路线这一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当中,研究“中国梦”和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群众路线的时代化。有的学者研究“中国梦”和群众路线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提供力量源泉与方法指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5]也有学者从“中国梦”的角度解读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认为“‘中国梦’在历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上与历代党的领袖们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复兴问题上的最新体现、最新发展。”[16]还有学者认为坚持群众路线要“加强党的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17]这些研究成果从“中国梦”和群众路线之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联系来展开论述,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梦”和群众路线的研究,对群众路线的创新大有裨益。

5.以新一届领导人和新的时间视角研究群众路线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前,学者较多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他们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来谈群众路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或是从“新时期”这一个宏观笼统的时间概念出发研究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后,一些学者把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思想纳入到群众路线的研究范围,认为习近平的“人民主体思想”,也是群众路线的体现、创新和发展。如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是群众路线的创立者,邓小平对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各个时期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18]另有学者不局限于这一宏观角度开展研究,从更为微观和细小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习近平的文风和群众路线联系起来,认为习近平的文风——“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正视矛盾,揭露问题,并注重论证、修辞、构境等语言艺术的运用”,论述了其对群众路线话语转变的价值,得出“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话语应从工具话语向主体话语转变、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从单调话语向生动话语转变、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转变等”这一结论。[19]同时,在从时间视角梳理群众路线创新的研究中,学者们突破了原有的用“新时期”这一大而全的时间概念,[20]从改革开放开始梳理群众路线理论创新的传统研究模式。学者们转而以改革开放后某一届党的代表大会这一具体时间点为起点,考察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之处。如有的学者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总结为“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总结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明确了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求”。[21]还有的研究者从十六大开始梳理群众路线的创新之处,并进行总结归纳。[22]

6.揭示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理论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鲜明的时代内涵。积极联系当前的时代背景对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全新的阐释,“深刻揭示了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23]一方面,联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民、务实、清廉”,归纳群众路线理论的时代内涵,认为“‘为民务实清廉’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党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24]另一方面,从“中国梦”这一全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追求角度出发,用“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来解读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认为“中国梦在历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上与历代党的领袖们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复兴问题上的最新体现、最新发展。”[25]

7.提出了一些贯彻群众路线的新方法。学者们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贯彻落实方法。第一,从政党职能的角度谈群众路线的贯彻,认为“既要利用好政党已有的各种组织资源和执政经验,又要改革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某些过时的制度,以合适的途径促进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26]第二,把群众路线的主题“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出发点,指出“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为民、务实、清廉和民主。掌握和运用群众路线,一定要抓住这四大实质。”[27]第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将积极心理学巧妙运用其中。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发掘人民群众中的正能量,”[28]第四,提出坚持群众路线要做到“加强党的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29]

三、群众路线相关问题研究的评析和展望

在群众路线诞生、发展、完善和创新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考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学者关于群众路线研究的优秀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学术交流甚至是交锋。目前,研究群众路线的众多文章中,几乎没有提及国外专家学者对本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评价,这不得不说是当前群众路线研究的一大遗憾。广大理论工作者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同世界上其他研究群众路线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把国外关于群众路线研究的积极理论成果引入到中国,纳入到我们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中,做到兼容并包、融贯中西,进一步推动群众路线的完善和创新。

2.加强对群众路线理论形成过程中基本史实的研究。群众路线是一个综合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广大理论工作者难免会对相关定义问题产生分歧。例如,“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早是谁使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李立三同志。”[30]有的学者却认为,“最早使用‘群众路线’一词的应是‘九月来信’”,[31]即周恩来同志。厘清诸如谁最早使用“群众路线”一词这样的基本史实问题,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注重研究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学者随之掀起了研究群众路线的新高潮。然而,不足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学术研究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去系统阐述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只有《人民日报》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创新之举——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文部分的提及,这不得不说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缺失。这是今后群众路线研究值得大力拓展的方向,也是拙作所谓之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王芳:《变革型领导理论对贯彻群众路线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 年第4 期。

②李华:《论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路线的逻辑贯通》,《浙江社会科学》,2013 年第10 期。

③夏志有:《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发展路向与价值选择》,《宁夏社会科学》,2013 年第6 期。

④董亚炜:《“群众路线”与我国政治体制的形成》,《中国国情国力》,2014 年第1 期。

⑤[26]杨帆、臧秀玲:《群众路线与政党职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年第1 期。

⑥王常柱、胡启南:《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及其内在关系》,《求实》,2014 年第2 期。

⑦戴立兴:《群众路线研究三题——基于政治发展视阈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13 年第4 期。

⑧陆仁权、吴晓柏:《朱德在山西抗日前线对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 年第2 期。

⑨宋德源、卢诚、任弼时:《群众思想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1 期。

⑩冯雪利、周进:《彭真谈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 年第8 期。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创新之举》,《人民日报》,2014 年第4 版。

[12]丁彬:《党性修养与实践党的群众路线》,《长白学刊》,2013 年第6 期。

[13]陈范华、常智敏:《群众路线语意下党风建设的多维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 年第1 期。

[14]祝福恩、刘娜:《纯洁性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 年第3 期。

[15]陈金龙:《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高等教育》,2013 年第9 期。

[16][25]胡承槐、王侃:《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 年第6 期。

[17][29]高晚欣、邓亮:《坚持群众路线要做到四个统一》,《理论探索》,2013 年第5 期。

[18]田心铭:《群众路线:从毛泽东到党的十八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年第7 期。

[19]李双根:《习近平的文风实践及对当前群众路线话语转变的价值》,《广西社会科学》,2014 年第2 期。

[20]相关研究参见:孙力《体制内创新: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三大跃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5 期。朱明德:《浅谈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 增刊。王长江:《试谈新时期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发展》,《党的文献》,1996 年第2 期。吴炳海:《论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兼论两者的辩证关系》,《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3 期。

[21]罗会德:《十八大以来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求实》,2014 年第2 期。

[22]唐莲英、余富团:《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 年第6 期。

[23][24]全家悦:《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和时代内涵》,《三峡大学学报》,2014 年第1 期。

[27]许耀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理论探索》,2013 年第4 期。

[28]王世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 年第1 期。

[30]曲青山:《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前线》,2013年第10 期。

[31]陈学红:《从党的文献的表述看中共群众路线之形成与成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学者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