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2014-08-15 00:44普发明陶跃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玉溪市文明生态

普发明 陶跃宏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认同,但如何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思考。本文结合玉溪市的实际,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效

玉溪市地处滇中,下辖一区八县,总面积15285平方公里,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类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立体气候和自然生态区,水量丰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经济可观,素有“滇中粮仓”之美誉。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创新发展战略,2009年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经过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生态工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为纽带、生态家园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2009年,玉溪市被授予“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的称号,2010年,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创卫”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城市”称号。

(一)生态经济持续增长,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卷烟及其配套产业巩固提升,矿电产业优化升级,非烟产业后来居上。烤烟产业不断巩固提高,畜牧、蔬菜、油菜、林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坚持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以旅游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呈现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格局。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080亿元,财政总收入448.3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10.8:62.1:27.1调整到2013年的10.2:60.3:29.5。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

2003年以来,玉溪市率先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环境优先,切实加大“三湖一海”的保护治理力度。完成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和杞麓湖调蓄水隧道主体工程、中心城区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一期等重大工程。抚仙湖水质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明显好转。实行“两山两河、南北分工”的生态城市框架,中心城区以水为特色、聂耳文化为灵魂的生态城市建设初具雏形。红塔区、通海县、澄江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积极推进生态县、乡、村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区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空气质量居全国109个重点城市第八位,名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随着“生态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态市建设的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和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生态优势是玉溪最大的优势”、“生态兴、玉溪兴”等理念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

二、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污染物减排工作任务艰巨

目前,全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两高一资”的现象较普遍,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清洁生产水平低,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工作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决策行为。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速、轻发展质量,重形象工程、轻环境影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利益而追求盲目的经济高增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在缺少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估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

(二)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径流区水土流失严重,做好湖泊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明显好转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不够,意识薄弱,对生态环保的关心,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还没有真正形成环保自觉。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重利益轻民生、重经济轻环境、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速度轻效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政绩观、发展观,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然占主导地位。

(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滞后

2013年,玉溪市完成现价生产总值(GDP)11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2.4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664.8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325.3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9.7:62.4:27.9调整为2014年的10.2:60.3:29.5。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5.9和3.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57.8%和36.4%。玉溪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未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低资源消耗、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生态、环保、清洁、循环的新型产业体系尚未构建。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行业,仍然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尚待理顺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更要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保障。目前,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比较严重。忽视资源环境成本,拼环境追求高增长,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和对环境破坏的震慑作用。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安排和环境保护规划;一些项目孤立发展,形不成产业链,没有市场前途,造成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费;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参与的领域窄,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制约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法制保障、环境影响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

三、玉溪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第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循环经济为根本,按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集聚发展、辐射带动、实力增强”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推进重点产业联合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巩固提升卷烟及其配套产业,推进矿电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新兴产业,促进食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以调整种植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发挥资源、区位、生态比较优势,按照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综合效益高效的要求,实施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战略,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降低农业的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环境改善。

2.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统筹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旅游与城乡发展,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和把玉溪市确定为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把生态、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以打造聂耳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推进聂耳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

3.以兴林富民为关键,加快发展生态林产业。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兴林富民,发展生态林产业的目标。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1.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三湖一海”和重要水库、河流等主要水源涵养地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湖滨带,实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恢复径流区植被、保护涵养林、改善水环境。在全市有计划加大中低产林改造步伐,改造山区坡耕地,统筹安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增加植被覆盖度。着力抓好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强化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管护水平。

2.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以保护促开发。按照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恢复补偿机制,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依法查处私挖滥采、无证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三湖一海”径流区、环境敏感区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禁各类矿山开采活动;南盘江、元江等流域要科学规划、有序开采。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强矿山采空区植被恢复和复垦,强化对矿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控、防治。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加强灾后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战略储备水源科学调配、合理使用、严格审批,防止浪费水资源。

3.加大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以改善“三湖一海”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全面实施环湖截污治污、环湖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治理、环湖生态建设、湖泊内源污染控制及环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六大工程。全力完成“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着力推进和实施抚仙湖东岸、北岸、南岸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抚仙湖缓冲带生态建设工程、抚仙湖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杞麓湖退塘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三湖一海”沿湖172个村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

4.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一,开展农村“五乱”整治:即整治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畜禽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排。第二,开展农村“五有”建设,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第三,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技术,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第四,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废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第五,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农村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通过整治,让村容村貌凸现魅力,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同时,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之美,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千村一面。

5.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第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做到综合决策规范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立法,加大补偿的力度和广度,形成一套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制度。政府应正视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第三,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

(三)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有效途径。通过创建工作,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的建设,对玉溪市争当全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第一,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玉溪市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意见,启动编制《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第二,认真组织实施创模规划,制定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创模重点工程任务和措施,细化创模责任分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玉溪市大河综合治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创模重点工程项目。第三,加大创模工作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创模档案技术资料的汇编要求,加强创模资料收集和信息报送工作,确保创建资料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创模进程,为下一步申请考核验收奠定基础。第四,积极协调配合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实施完成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第五,在巩固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围绕生态市建设80%的乡镇创建成为生态文明乡镇、80%的县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县的目标要求,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县等系列创建工作,由点到面,形成规模和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县区和乡镇(街道)、村,加强指导,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四)加强宣传教育,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只有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大力培育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把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玉溪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取决于人的意志和行动。根据《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管理办法》,在玉溪市八县一区建立和申报玉溪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全民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自觉行动。

2. 营造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舆论氛围。第一,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强化舆论引导,形成宣传教育强势。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入宣讲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广泛深入宣传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宣传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成效和新进展。第二,要以各种生动具体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第三,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舆论环境,使生态文明观念迅速扎根到广大干部群众和千家万户中去,深入民心之中。

3.激发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也是普通群众的事,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的主体。要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要适应新形势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一切积极因素。要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生态文明人人讲、生态伦理人人懂、生态道德人人守、生态环境人人建”的良好社会风尚,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

4.宣传教育在不同层面上要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培养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第二,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规约。第三,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根据长远发展目标,提倡文明生育,优化人口结构,以适应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玉溪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 年。

②《玉溪市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玉发【2009】26 号。

③郭静利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农业展望》,2011 年第11 期。

猜你喜欢
玉溪市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玉溪市总工会:开展下乡扶贫义诊活动
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碧玉清溪 墨韵飘香——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系发展侧记
玉溪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取得实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