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自治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考

2014-10-10 12:43樊庆林
河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发展

樊庆林

一、青龙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青龙满族自治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从2006年开始,以双山子镇金宝沟食用菌专业村建设为起点,经过四年的时间,进入发展高潮。到2011年,全县食用菌已发展到1300万袋,主要品种为香菇,分地栽、架栽、水菇三种,其它小规模栽植的还有滑子菇、鸡腿菇、黑木耳等10多个品种,食用菌产业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29个行政村,食用菌专业户350户,带动全县1500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全县现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个,成立了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木兰菌业有限公司、泰丰菌业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了“龙头+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唐山、部分出口韩国、日本。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产值5200万元。食用菌产业成为带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制约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我县的食用菌产业生产仍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距甚远。且产销单位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合力。除几家合作社有一定规模和生产量外,大部分食用菌生产单位仍处在小、散、低状态。

2、主导品种开发率低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虽然实现了食用菌生产多样化种植,但从主要菇种产量分析,主导菇种产量并不突出。到目前为止我县仍是以香菇生产为主,占总产量的95%。而其他等一些高价位的品种仅占到总产量的5%左右。

3、产品研发利用率低

首先表现在新品种开发推广力度不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资金投入、研发水平难以与建设食用菌大县的地位相适应。其次是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健全,阻碍了科技推广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比如,我县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狮子坪建立了食用菌标准园,并确定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新品种示范试验课题。但因种种原因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研发龙头。

4、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面狭窄,水平参差不齐,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初步统计,全县20个食用菌合作社存在着自主品种、自主销菇、自主经营的现象,已经形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也只限于为种菇户或提供菌种、或提供技术、或提供销售,没有一个合作组织能在组织规模化生产,参与大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上起到龙头作用。同时,各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组织与加工龙头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等沟通和交流,甚至造成局部利益的竞争。

5、加工产业化水平低

我县食用菌100%以鲜售为主,无一家烘干、腌渍企业,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很弱,效益受市场影响很大,严重影响群众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6、品牌市场效应率低

到目前,全县食用菌注册品牌只有一个,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过硬的品牌。而且,各基地在品牌营销和打造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巨大的市场冲击力,影响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7、原材料成本高效益低

我县食用菌生产主要以香菇为主,其主要以硬杂木为培养料,而硬杂木为我县公益林范畴,砍伐手续难办;而且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硬杂木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疯涨,菌棒投入成本增加,再加上菌袋污染率逐年上升,香菇价格今年内持平,菇农收入减少,势必大大影响规模化发展。

三、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食用菌生产即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也是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近期,县委县政府明确指出: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1、食用菌产品是健康食品,朝阳无限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防病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食用菌产品在市场上消费量不断增长。据专家分析,21世纪人类的食品将由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二维结构,向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微生物食品的三维结构转变。食用菌作为微生物中的大家族,以其营养丰富、药用保健、绿色环保的特点,将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2、食用菌产业符合我县发展方向,前景广阔

我县地处燕山山脉,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具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气候条件。食用菌产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入世”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产业。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还是技术力量,我们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同时,食用菌市场空间巨大。

四、实现我县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对策

我们将按照建设食用菌生产大县的总体目标,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规模求效益,以科技促质量,以品牌创市场”的建设方针,努力向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1、发展思路要创新

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框架下,采取政策启动、品牌拉动、科技推动、营销带动、多力联动的办法,加快绿色生态型食用菌基地建设。以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推进生产的规模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建设一批设施小区,发展一批专业村,培植一批专业户,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完善一批合作组织,兴建和扶持一批加工龙头,扎扎实实做好食用菌大县这篇文章。

2、机制体制要创新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面对普通农产品市场和效益不景气的现实,食用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保健型食品,已经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要保持和抢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抢占食用菌市场的先机,就必须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而产业集团化发展是食用菌产业决胜于未来市场的唯一途径。针对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分三步走。

第一,强化标准,壮大个体。目标是推进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形成食用菌产业的快速膨胀。结合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食用菌基地建设和工厂化生产为重点,建成京、津唐食用菌产业带。

第二,完善网络,相互渗透。目标是加强食用菌基地、合作组织间的菌种供应、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的网络化。形成食用菌研发、制种、栽培以及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出口贸易等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集约化发展,为向集团化发展打好基础。

第三,加强联合,共赢发展。目标是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使之成为我县农业创汇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产业集团,以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共赢发展。

3、政策扶持要创新

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市场的拉动和农民积极性这“三力”合一。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农业、财政、金融、经贸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改善人民生活的高度予以重视。政策扶持要倾向于五个环节。一是食用菌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包括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后包装等,精心打造市场通行证。二是菌种的研发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把握产业发展的潮头,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实现降本增效,为菇农解除后顾之忧。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科研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行业内部优势互补,提高联手闯市场的能力。四是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技改,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放宽食用菌基地原料来源政策,可采取逐步渐伐程序,减少砍伐申办程序等,为菇农开辟“绿灯”,减少成本,增加收入。通过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专业化协作、企业化管理和开辟绿色通道五措并举,拉动我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促“星星之火”早成“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食用菌生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