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残留现状及治理措施

2014-10-10 12:43霍立强韩风晓
河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残膜邢台市作物

霍立强 韩风晓

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水功能极大的扩展了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是旱作农业的一场技术性革命,该项技术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在高寒冷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到了粮食、蔬菜、棉花等40多种作物上,它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地膜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副作用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残膜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污染土壤,妨碍耕作,阻碍水肥输导,影响土壤通透性和作物生长发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残膜飘散在农村、城市的各个角落,造成视觉污染。

地膜覆盖技术在邢台市从80年代开始应用,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得到了当地农民广泛认可,已经成为我市棉花、油葵、花生、早春蔬菜等作物大部分采用的种植方式。2012年至2013年,邢台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对邢台市地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一、邢台市地膜使用及残留现状

1、地膜使用现状

邢台市地膜覆盖栽培总面积19.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62%,地膜总用量为6648.4吨,厚度≤0.008毫米的地膜用量为6012.3吨,占地膜用量的90.4%。使用地膜的作物主要是棉花、蔬菜、油料(花生、油葵)等,其地膜覆盖面积依次为16.6万公顷,1.31万公顷,0.78万公顷,其它0.51万公顷;其中地膜使用量较多的是威县、南宫市、广宗县、清河县、巨鹿县,占地膜总用量的70%以上。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地膜主要有白色地膜、黑色地膜、双色地膜(黑白相间)和阴阳地膜(黑白两面)等,其中白色地膜占地膜总用量90%以上。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地膜规格有0.008毫米、0.005—0.008毫米、≤0.005毫米三种,0.005毫米及以下的超薄地膜市场价为12元/千克,要比0.008毫米的地膜价格便宜一半,为降低投入成本,农民大多选择0.005毫米及以下的超薄地膜,比例占地膜总量的90%以上,0.008毫米及以上的地膜使用量较少,在我市未发现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情况。

2、地膜残留情况

2013年5月分别在巨鹿县和南宫市进行田间挖方捡膜调查。根据持续使用地膜年限不同进行划分,在巨鹿县城关镇、观寨乡选择持续使用地膜10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下以及3年以上5年以下田块各10个点进行调查,每点2米×1米×0.2米,共捡地膜335.4克,平均每点67.08克,折合每公顷残留地膜55.928公斤。其中,10年以上的10个点,共捡膜134.8克,平均每点13.48克,折合每公顷残留地膜67.44公斤;6-9年的10个点,共捡膜119.8克,平均每点11.98克,折合每公顷残留地膜59.93公斤;3-5年的10个点,共捡膜80.8克,平均每点8.08克,折合每公顷残留地膜40.42公斤。

在南宫市对持续使用地膜20年左右的农田进行了地膜残留调查,在2平米的范围内下挖30厘米的土层过筛,分别做了10次调查,结果得出的平均数据为3.0499克,由此可推算出每公顷地膜残留量是15.2436公斤。

二、地膜危害情况

我市现使用的绝大多数农膜都是高分子石油化工产品,这种地膜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因此,常年使用地膜造成了土壤中残膜大量积累,给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危害

农膜用于农作物生产后被撕裂破碎条块,再经暴晒、风化后失去韧性破碎较小碎片,随着农事操作被翻入土层中,致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表面水分难以下渗,造成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大。残膜的存在,干扰了农机正常作业,尤其影响播种质量,严重时会出现点片状的缺苗断垄现象。

由于残膜主要分布在距土表10—20厘米深的土层中,这正是玉米、小麦、棉花以及蔬菜作物种植的主要土层。残膜的存在,将土壤中的水肥与作物根部隔离开,影响作物正常水肥吸收,进而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据测定,土壤中残膜量达到一定量时,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残留地膜对茄子、白菜和花生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对环境及其他危害

残膜碎片四处飘散,缠绕在树枝、灌木丛及电线杆上,或者在空中随风飞舞,形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城乡环境。有些残膜落入池塘,堵塞河道,影响水产渔业;有些残膜常常会混入杂草及作物秸秆中,牛羊等牲畜取食后,难以消化,出现肠胃不适,甚至死亡。在部分农村,残膜还被人们用来作为引火材料,经燃烧后产生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三、地膜回收利用情况

目前,我市还没有专门的残膜回收机械,残膜回收主要靠农户自觉捡拾,捡拾方法是人工捡拾、拖拉机靶拾等,但是残膜经风化后变得支离破碎,捡拾难度很大。捡拾回的残膜中常混有大量的杂草、泥土等杂物,清洗和回收成本高,而且用残膜生产出的产品颜色和质量差,只能用来制造垃圾袋、垃圾筐等效益低的产品,因此,企业利用残留地膜的积极性不高。捡拾的地膜除少部分被废品收购站收购,大部分或深埋或堆放在田间地头和道路旁边,形成二次污染。

四、农残膜治理措施与建议

农残膜引起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搞好农残膜的治理迫在眉睫。纵观国内外农残膜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农残膜的治理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残膜厚度越小,破坏程度越严重,回收难度越大。根据1992年制定的、现行国家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GB13735-1992),地膜厚度最低标准为0.008毫米,加之标准中允许的偏差值,厚度在0.005毫米甚至0.004毫米的地膜也能合格流通,这就为超薄膜的泛滥留下了隐患。经过三十多年的应用实践,我国原来的标准已经是问题凸显。要成功回收残膜,必须增加地膜的厚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地膜标准,对我国地膜生产使用标准加以修改,并对市场上不合格的地膜进行严厉查处。

2、研究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回收机械

要提高地膜回收率,关键是揭膜时间要把握好,揭膜早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揭膜晚了,地膜破损严重,难以回收。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研究出最佳揭膜时间和揭膜方法。例如,在河北、新疆等地区开展的棉花头水前揭膜技术,由于头水前农膜尚未老化,韧性好,不易破碎,回收率可达90%以上;山西地区玉米覆膜栽培在拔节期揭膜,即玉米出苗后45天揭膜都能大幅度提高地膜的回收率。

邢台市残留地膜回收主要靠农户人工捡拾,劳动强度大,用工时间长,效率低,为不耽误下茬作物播种,一大部分农膜都没有足够时间回收。残膜回收机械化作业是提高残膜回收效率的有效方法。现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有专门地膜回收机械,但是成本较高,普通种植户难以接受。如果能研究并推广成本较低、回收效率高回收机械,将大大提高残膜的回收率。

3、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加大扶持政策

建议各级政府,将残膜治理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每年的工作考核之中。同时,研究制定残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优惠政策。对进行残膜回收和从事废膜再生利用单位和个人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借鉴其他产业的好办法,制定谁生产谁回收的政策,让每个地膜生产企业承担一部分地膜回收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实行地膜补贴,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工作,要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回收,对回收废旧地膜数量较大的农户予以补贴,从而提高农民回收地膜积极性。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地膜污染危害意识,让农民能够转变思想,自觉的进行地膜回收。

5、引进推广新型地膜

大力提倡使用降解地膜,以减少污染。可降解地膜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使用后能在自然环境或者简单人造环境下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不污染环境的物质。可降解地膜省去了回收残膜和处理环节,减少了残膜捡拾费、废物管理费用,使得其综合使用成本更低,是解决地膜污染一劳永逸的好措施。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出了推广各种新型地膜,包括光降解地膜(由树脂中加入光敏剂和促进剂而制成)、生物降解性地膜(结构型降解地膜、含无机盐型降解地膜和淀粉添加型降解地膜等)、双解地膜、植物纤维地膜,以及纸地膜和液体地膜。

猜你喜欢
残膜邢台市作物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