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有效实施探究教学

2014-11-04 16:48金明强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情境

摘 要:情境的创设往往和问题的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即常说的问题情境。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架起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旧知到新知的桥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体验感悟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提高数学素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的方法有:联系生活法、知识迁移法、故弄玄虚法、游戏体验法、变式训练法、以错导对法、动手操作法、故事情境法等。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故弄玄虚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要求,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开动脑筋去学习,体验感悟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发展、应用,进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乃至数学素养。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的创设往往和问题的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即常说的问题情境。“情境与数学化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数学课程的承载能力强”。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架起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旧知到新知的桥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具有挑战性、具有数学意义。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有利于学生以已知为基奠启发思维;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方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问题情境与生活相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的美。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1.联系生活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我们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更应注重的是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总是很难掌握,并在简便运算中应用意识不强。针对此,我联系生活设计了下题,通过学以致用,学生影响深刻,效果好。

教师还可以设计购物等实践性的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2.知识迁移法

相当一部分数学课程内容具有抽象与概括程度高,蕴含较为复杂的数学关系等特点,给学生认识其本质性内涵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内容产生的多样化背景,暴露其丰富的内涵。

3.故弄玄虚法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时,可以这样导入:“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4.游戏体验法

在教学中,合理、成功地运用游戏,往往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枯燥的说教生动化。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组织学生做了个套圈游戏:在地上放一块橡皮擦,叫几个学生站在离橡皮擦远近不同的四周用准备好的铁丝圈去套橡皮擦,每人套5次看谁套得准。套得准的给予奖励。一般是站得近的套得准,大家说这样比赛不公平。那么,怎样才公平呢?接着依据学生表述大家以橡皮擦为中心围成一个圆,那么这时橡皮擦就是这个圆的(圆心)。圆上每个同学到圆心的距离就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再找出直径,进而引出对“半径”“直径”和“圆”概念的准确表述。这样,在游戏氛围中,形象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概括学习概念,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

5.变式训练法

变式练习通常是把基本习题变换提问的角度,或者是提问的形式。目的是以各种“变式题”促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不改变知识的基本方法前提下,通过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正面、侧面、反面来理解知识才能更全面、更稳固,进而培养学生多维思维、细心检查等良好习惯。

6.以错导对法

“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师问:“3.6是1.2的几倍?”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3.6是1.2的3倍”,紧接着故意写“3.6是1.2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通过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7.动手操作法

创设具有活动性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例如,在讲圆柱的认识及表面积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圆柱纸盒剪开去直观地认识它。我们可以让学生切圆柱形香肠,通过分别沿底面直径、平行于底面的不同切法,直观、形象地看到增加了哪些面,增加的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圆柱形香肠切成圆锥,沿底面直径和圆锥顶点剖开找出圆锥的高。动手操作活动,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知识,开阔地思维,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8.故事情境法

教师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孙悟空、喜洋洋等动画形象,以讲故事的形式或多媒体动画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数学竞赛法、质疑追问法、成功激励法等。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地探究新知。

参考文献:

[1]吕世虎,陈清容,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2]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作者简介:金明强,男,大专,1969年2月出生,就职学校:宁夏西吉县回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问题情境
浅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误区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