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2015-01-21 17:49张秀云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新课程初中数学

张秀云

摘 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本文中,作者将从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等方面来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新理念的推广应用,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正朝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仍然较强,且大多数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认为,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情景化,教师再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作者在讲授“有理数的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则天气预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成都、武汉、拉萨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来计算温差。其中,成都的气温是-1 ℃~2 ℃,武汉的气温是4 ℃~7 ℃,拉萨的气温是 -10 ℃~-5 ℃。学生在这种有意境、有情节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往往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能使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

例如,作者在进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教学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

①2×4+1=9;

② 4×6+1=25;

③ 6×8+1=49。

之后,作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并自己写出第n个等式。学生听后立即产生了兴趣,都积极地进行思考和验算。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向学生提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观察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就有学生成功对题中的式子进行了变形,得出如下的式子:

①2×4+1=9=32;

②4×6+1=25=52;

③6×8+1=49=72。

最后,学生总结道:“从变形后得到的式子中可以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乘积与 1 的和是这两个偶数中间的奇数的完全平方数。”于是师生一起归纳出式子:2n(2n+2)+1=(2n+1)2。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了证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他们自己的性质、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应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应具有基本素质之一。

例如,作者在九年级上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直线l上的A处有一所学校,直线l上离学校180 m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货车在公路M上行驶,已知货车行驶时周围100 m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提问: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货车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把学生新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让学生认识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能让学生理解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例题进行讲解很重要,要确保所选择的例题有规律性、目的性,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历年考试中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作者在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利用一道三角形数学题,引导学生领悟两种变式图形。

例题:如图 1 所示,△ABC与△ADE 均为等边三角形,已知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A,B,E ,求证:CE=BD.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两种变式练习,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怎样证明结论不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克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改前言,2013(8)

[2]李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变[J].考试周刊,2012(6).

[3]徐仕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摘 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本文中,作者将从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等方面来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新理念的推广应用,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正朝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仍然较强,且大多数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认为,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情景化,教师再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作者在讲授“有理数的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则天气预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成都、武汉、拉萨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来计算温差。其中,成都的气温是-1 ℃~2 ℃,武汉的气温是4 ℃~7 ℃,拉萨的气温是 -10 ℃~-5 ℃。学生在这种有意境、有情节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往往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能使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

例如,作者在进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教学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

①2×4+1=9;

② 4×6+1=25;

③ 6×8+1=49。

之后,作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并自己写出第n个等式。学生听后立即产生了兴趣,都积极地进行思考和验算。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向学生提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观察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就有学生成功对题中的式子进行了变形,得出如下的式子:

①2×4+1=9=32;

②4×6+1=25=52;

③6×8+1=49=72。

最后,学生总结道:“从变形后得到的式子中可以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乘积与 1 的和是这两个偶数中间的奇数的完全平方数。”于是师生一起归纳出式子:2n(2n+2)+1=(2n+1)2。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了证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他们自己的性质、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应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应具有基本素质之一。

例如,作者在九年级上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直线l上的A处有一所学校,直线l上离学校180 m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货车在公路M上行驶,已知货车行驶时周围100 m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提问: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货车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把学生新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让学生认识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能让学生理解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例题进行讲解很重要,要确保所选择的例题有规律性、目的性,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历年考试中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作者在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利用一道三角形数学题,引导学生领悟两种变式图形。

例题:如图 1 所示,△ABC与△ADE 均为等边三角形,已知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A,B,E ,求证:CE=BD.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两种变式练习,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怎样证明结论不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克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改前言,2013(8)

[2]李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变[J].考试周刊,2012(6).

[3]徐仕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摘 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本文中,作者将从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等方面来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新理念的推广应用,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正朝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仍然较强,且大多数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认为,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情景化,教师再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作者在讲授“有理数的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则天气预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成都、武汉、拉萨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来计算温差。其中,成都的气温是-1 ℃~2 ℃,武汉的气温是4 ℃~7 ℃,拉萨的气温是 -10 ℃~-5 ℃。学生在这种有意境、有情节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往往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能使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

例如,作者在进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教学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

①2×4+1=9;

② 4×6+1=25;

③ 6×8+1=49。

之后,作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并自己写出第n个等式。学生听后立即产生了兴趣,都积极地进行思考和验算。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向学生提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观察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就有学生成功对题中的式子进行了变形,得出如下的式子:

①2×4+1=9=32;

②4×6+1=25=52;

③6×8+1=49=72。

最后,学生总结道:“从变形后得到的式子中可以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乘积与 1 的和是这两个偶数中间的奇数的完全平方数。”于是师生一起归纳出式子:2n(2n+2)+1=(2n+1)2。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了证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他们自己的性质、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将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应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应具有基本素质之一。

例如,作者在九年级上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直线l上的A处有一所学校,直线l上离学校180 m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货车在公路M上行驶,已知货车行驶时周围100 m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提问: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货车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把学生新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让学生认识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能让学生理解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经典题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例题进行讲解很重要,要确保所选择的例题有规律性、目的性,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历年考试中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作者在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利用一道三角形数学题,引导学生领悟两种变式图形。

例题:如图 1 所示,△ABC与△ADE 均为等边三角形,已知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A,B,E ,求证:CE=BD.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两种变式练习,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怎样证明结论不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克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改前言,2013(8)

[2]李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变[J].考试周刊,2012(6).

[3]徐仕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新课程初中数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