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梳理与修正

2015-01-27 18:34王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8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高职教育

王林

摘 要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后,正进入到全面转型期,高职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无序竞争到示范引领、从简单复制到多元创新的全新变化,要求创新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总体运行是平稳有效的,呈现出从同质评价到主动变革、从单一评价到多维参与、从借鉴评价到渐具特色的时代特点,但也存在不少困境,需要通过树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文化理念、建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职责体系、形成总体质量标准体系等,不断修正当前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8-0036-05

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周期,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415所激增到2013年的1321所,高职教育成为高校扩张的主力军,院校发展数量和招生规模连年增长。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过程,一方面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需求;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众多中职、中专和职业院校等跻身高等教育的强烈升格意愿。此外,在高职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各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规模扩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为进一步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随后,各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高职教育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变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

(二)从无序竞争到示范引领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过程是无序竞争的过程,这种无序竞争始于缺乏宏观规划与定位。无序竞争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办学模式趋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组织机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大同小异。200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颁布,并分别从2006年开始建设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从2010年开始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以典型建设为先导,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办学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全面推进。从高职教育的无序竞争到示范引领下的逐步转轨,再到当前后示范时期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融入到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之中,都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质量保障体系也必然要有相应的改革呼应。

(三)从简单复制到多元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扩张的迅猛发展初期,在综合办学体系上,以简单复制为主要特征,无论是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学生管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出现同质化现象。而伴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被提上日程,国家以政策驱动高职办学质量的提升日益显现,与各省市共同推进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下的高职教育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创新格局,在深化省市共建、探索管理机制、完善投入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扩大自主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创新,这些创新构成了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其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所形成的社会效应和广泛辐射,激励着其他高职院校寻求新的办学形式与途径。高职院校在寻求内在办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过程中,综合性的改革措施必须要沿着科学、合理、有效的轨迹运行,这是高职教育创新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正是顺应创新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两个方面,外部保障主要分为政府与主管部门主导的保障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内部保障主要是各高职院校自身建构的保障体系。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外部保障拆分进行论述。

(一)从同质评价到主动变革

外部保障体系中,由政府与主管部门主导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经历了由与本科院校评估同质化向体现高职教育特点与规律的转变。一是政策引导越来越清晰。教育部先后于2000年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6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年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宏观指导文件明确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且逐渐从过去的模糊描述转向精确指导,阐述内容的变化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二是两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越来越灵活。我国当前对高职高专共进行了两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第一轮主要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开展,评估对各高职院校梳理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日常管理、提升质量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雷同学科性高校评估模式、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分类指导性不强、信息采集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第二轮评估进行了主动变革,更加注重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主要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将原来的等级转变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类,更加人性化和灵活。三是质量保障信息系统的构建越来越全面。教育部联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麦可思统计,目前,全国1243所高职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学校覆盖率达96%;浙江、江苏、广东等省每年分析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67%的院校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1]。教育部每年依据数据库状态,定期发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四是专项评估越来越细化。专项评估是为在横向上捕捉高职教育某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以提出针对性措施,其主要由国家、省市、行业等作为主体来实施。如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等评选活动,各省推动的产学研合作典型树立、社会服务能力评选、重点专业遴选等,行业对院校专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教材体系的评估等。

(二)从单一评价到多维参与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价越来越多地跳出单一政府主体的范畴,评价主体和方式更加多元,社会与第三方机构的质量监控异军突起。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越来越强,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本校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总体情况,引入包括独立评价机构、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行业研究会、企业、职教集团等不同评价主体已日益成为潮流和趋势。多元化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评价与监控反映了高职教育发展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他们不间断、专业化、市场化、客观性的操作方式能够及时发现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各种要求,弥补政府性评估的滞后性与可能存在的应付性。以当前国内最大的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数据公司为例,它对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与监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一方面,它是我国年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主要调研机构和起草方,并以实时数据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聘请麦可思公司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独立测评,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信息参考,以从深层次挖掘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从借鉴评价到渐具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转型和院校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内部质量管理与监测。我国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最初发展时,引用与借鉴国外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比较多,如国际通用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澳大利亚的证书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控制三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基本都采取形式不一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常规型保障。绝大多数院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机构设立为引导,体制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为基础,具体的规章条文为制约的综合性质量监控体系。高职院校一般都设立质量管理或保障部门,单独设立或挂靠高职教育研究所、教务处等部门,且融合各级职能部门和系部,部分院校引入政府、行业和企业参与,形成自上而下推动的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制定了相关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标准,并以成套的管理制度为依托,注重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并逐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引入评价的信息网络系统。根据麦可思统计,当前,近50%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了质量保障与监测机构,浙江省32所学校建立质量监测部门,校均专职监测人员4人[2]。

第二类为引入ISO9001族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的总结。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家有400余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国最早将ISO9001引入高职教育的是海运类高职院校,随后,ISO9001族质量管理体系以其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受到了众多高职院校的青睐。ISO9001族质量管理体系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以“全员参与”、“过程管理”为八项管理原则中的核心内容,构成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含岗位工作指导书、规章制度等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等内容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管理流程的有序可控,使学校形成了多面的自管系统,并通过外部认证机构的监审,增强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信任度,提升了学校的关注度和信誉度,并逐步形成了自我评估和外部管理评审持续互动、动态改进的良性循环。

第三类为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三全一多”,即管理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其主要针对“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的全过程进行质量保障,相应地,也就是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3]。

第四类为引入BPR模式。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模式是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首次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概念,它的基本指向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进展。BPR 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业务流程主要有三大类:横向业务流程、纵向业务流程、特殊业务流程。横向业务流程是指在教学质量管理总目标指引下,面向教学管理全过程、面向全院各部门和系(部)、面向全体高职院校“顾客”进行的综合性教学质量管理业务流程。纵向业务流程是指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各部门、系(部)、教研室等主动与横向业务流程对接,确保横向业务流程顺利实施而制订的管理流程。特殊业务流程是指高职院校为高质量完成某种阶段性工作而制订的质量管理流程[4]。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每个院校依据其不同的办学模式采取的质量保障体系也不同,所取得的质量保障和提升效果也不同。但总体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借鉴国外和企业管理的跨界现象居多,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真正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缺乏宏观的指导性政策与文件。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性文件多是描述性和指向性的,唯一具有操作性的宏观指导文件即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但其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估仅是对高职教育的即时评价,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长远和可持续性发展。二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处于混乱状态,不同质量保障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如保障目标模糊、保障范围狭小、反馈调控滞后、参与主体不够明确等。三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公开化进展缓慢。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逐步走上信息化、公开化的道路,国家层面每年公布的年度报告是一个例证,但省市层面和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公开化进度比较缓慢,更多的还是在体制内运行。

三、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修正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文件中提出要加快高等职业学校改革步伐,深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5],这对于当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导向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文化理念

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和从业者要从高职教育的大局出发,尤其是要跳出院校、区域的保护主义,着眼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逐步树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体系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增强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判,引导并增强高职教育管理层和广大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认识,培育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高职质量文化,营造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质量氛围,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参与者的主体作用。

(二)建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职责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和持续,需要不同层面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总的来说,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包含政策决策系统、管理执行系统、监测与反馈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又有宏观、中观、微观的纵向关系和实施系统运行要素的横向关系,每个系统内部相应的组织和人员都有各自的职责,子系统之间的决策、执行、反馈需要不断完善。在政策决策系统方面,国家要深化改革评估领导体系,确保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领导决策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形式合理有效。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6];在管理执行系统方面,要进一步制订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管理执行相关制度,加大奖励与激励力度,推行问责机制,并从上到下层层推进,防止不作为或改革方向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向相左的行为,尤其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7];在监测与反馈系统方面,要逐步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区域、市“三级一体”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与诊断系统,并借用网络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问题汇总与会诊体系,不断提高监控与诊断的针对性;在信息管理系统方面,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生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毕业生质量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8]。

(三)建构高职教育总体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先导,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构起内涵丰富、外延扩展,能够真实反映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并广泛应用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国家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之中,以评估需求和总体定位为主。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质量标准的建立刻不容缓。客观地讲,高职教育质量的优劣,应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实现程度作为判断的主要标准,其质量应该是“规格与特色”的有机统一。总体来说,高职教育质量标准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依据,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基本点,遵循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将高职教育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办学基本要求、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保障体系等类别,每个类别制订不同的指标内容,并且要根据其重要程度不同,划分为核心标准和一般标准,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质量标准制订要遵循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静态和动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原则,确保质量标准体系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并以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为高职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3]李小英,唐楚生.基于TQM理论的高职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7-139.

[4]王德华,吕俊峰.基于BPR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4):35-37.

[5][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45-49.

[6]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8]刘向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4):17-18.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高职教育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关于涉外护理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