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5-01-31 13:21□刘
职教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示范性礼仪师生

□刘 兵

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刘 兵

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而且要成为文化建设的示范。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师资队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建设的同时,重视特色文化建设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内涵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自身文化建设的瓶颈和突破点,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涵养高职院校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上探寻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困境;路径

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DNA,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性格”和命运。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实训教学设备、校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提升内涵品质,从而真正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和文化建设的模范。

一、特色文化建设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性

(一)能否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制定适合自身文化的发展战略决定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 “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要认为文化虚无飘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1]在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树立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文化管理的教育理念,以文化的方式培养人、教育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统领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能否营造和创设突显人文关怀和职业特色的文化软环境关乎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相对于示范性高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服务设施等静态的物质环境而言,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及学校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动态的软环境或者说精神环境更能从深层次上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真正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高职院校精神的真谛

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时代精神的融合,无论是自身文化的创新,还是企业文化的借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凝炼着、诠释着和践行着高职精神。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不断积淀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和反思,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性,真正发挥文化引领的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阐释高职精神的真谛。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缺失

高等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一词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认为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因素,从而无形当中忽略了高等性特征。其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历史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和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不无关系。但是,正如杜威所说,“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trade education),不是专门做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业技能就算了。[2]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排除外在干扰,打破惯性思维,走出认识误区,高瞻远瞩地规划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区域精神、传统精神融会贯通,渗透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去,在探索和尝试中孕育、培养和弘扬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文化的碰撞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即使作为佼佼者的示范性院校也倍感压力。一是市场经济时代下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发展问题。当我们一谈到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等内容,所以外在文化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学校历史发展中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和革新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简单移植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也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现成经验,更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摈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打破落后的机制和体制,激发全校上下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热情。三是如何把示范性高职校建设经验与积累转化成学校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动力的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了深刻的教训。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继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矛盾

为了促进学校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行为,加强学校的制度管理十分必要。然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改革力度比较大,制度革新比较快,学校要求比较高,工作强度比较大,教职工会产生一些不适甚至是抱怨。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依靠管理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兼顾教职工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制度管理既不能太严苛,又不能形同虚设、软弱无力。然而,怎样使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恰到好处,恐怕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探索和尝试。无论如何,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所学校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关键是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反馈不要混入“看关系、走人情”等人为因素,而要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包括制度出台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公正合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制度架构的人性化等,从而真正进入到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沟通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的失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技术技能教育理应首当其冲,但是如果仅此而已,则自然而然使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毫无二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除了继续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外,更应该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上费心思、花心血。然而,大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职业规划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公共课和校园文化活动层面,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仍然很浓厚。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塑造杰出的学校精神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作为对学校成员的期待、要求和规范,它激励、维系和约束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3]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学校最根本、最持久、有深远影响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是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言行举止和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满怀着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虔敬心和责任感,唤醒、提炼和重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要动员全体师生梳理、解析和挖掘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凝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和融汇贯通,形成、阐述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三要通过教学管理、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中去,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逐渐领会、感悟、体验以及弘扬和发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职业人,使其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广泛的文化知识、高尚的职业操守。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修养,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研能力,才能担当起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推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学校科学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通过理念创新、制度改革、环境优化等途径为师生的成长和进步开辟道路。三是高职院校利用与普通高校、企业、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开展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在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和崭露头角的机会。

(三)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为了维护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全面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然而如何保证制度制定更科学、规范和合情理,如何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如何加强制度问责机制建设都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更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与长远发展。一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水平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全面梳理和重新整合新旧制度,构建科学、统一和完整的制度体系。二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吸收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逐步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文化管理的转变,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本化。三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师生及第三方评价和反馈机制。

(四)加强礼仪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习俗化

毫无疑问,礼仪文化建设对学校形象和师生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注重礼仪养成、营造文明环境、开展评比表彰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素质、规范品行的通识礼仪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其中包括购物礼仪、进餐礼仪、住宿礼仪、乘车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教育,教师礼仪、学生礼仪、服饰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礼仪、开学礼仪、毕业礼仪、校庆礼仪等学校礼仪教育,以及求职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等的训练。一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宣讲和传播活动,普及礼仪知识。二要在实践教学、文化活动、学校管理中加强师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礼仪训练和评比。三要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的重大庆典、校园的文化活动习俗化、品牌化,营造重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五)改善物化环境,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一是把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与景观布局、楼宇设计紧密结合,突显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二是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师生的聪明才智,打造彰显职业文化氛围的工作室、宣传栏和实习实训基地。三是有效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传播工具和图书馆、演播厅、思想论坛、各种沙龙等开展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联系、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日常活动中去,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真正成为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主人。

[1]彭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06(3):16.

[2]沈溢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49.

[3]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形成[J].中小学管理,2008(10):4-7.

责任编辑 韩云鹏

刘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5SJD655),主持人:魏银霞;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研究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编号:FYJY/2014/19),主持人:刘兵。

G717

A

1001-7518(2015)17-0046-03

猜你喜欢
示范性礼仪师生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