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资源在生活中的开发和利用

2015-02-13 16:44梁作富王京玲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学生

梁作富 王京玲



浅谈语文教育资源在生活中的开发和利用

梁作富 王京玲

(安图县三道中学,吉林 安图 133600) (安图县三道小学,吉林 安图 133600)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素材,把课堂由课内扩展到生活中各个方面,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灵活地演变成语文学习场所,使课堂资源和课外积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语文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生活环境;学习场所

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实事等信息,各种资源异常丰富。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传统的语文教学必然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素材,把课堂由课内扩展到生活中各个方面,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灵活地演变成语文学习场所,使课堂资源和课外积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一、央视春晚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寒假期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回家过年与看央视春晚了。不管春晚每年收获了多少掌声与喝彩,遭遇了多少苛责与争议,都无法忽视背后隐藏的信息——它是一场全民狂欢,是一次集体盛宴,关注度永远在那里。正如采访中马云所言:“对春晚的批评就意味着对春晚的关注,一边挑着毛病,一边还看着,这恰恰说明它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也会去看、去了解春晚,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散落在这场全民盛宴中的那些珍贵的教学资源。

1.亲情的呼唤与回归

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短片名为《春晚是什么》,4分钟时间里,社会名人与普通百姓共同为我们诠释了他们心中的春晚,最后字幕上打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短片中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刚出锅的饺子、摆满佳肴的圆桌、系着围裙忙活的身影、红彤彤的灯笼和剪纸,当然,还有拥挤在大巴上、火车站回家的人群,以及不顾艰苦与危险的摩托大军等等。魔术表演《团圆饭》,千变万化令人炫目,从回家的机票到高铁票到红包到最后变出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无不呼唤着游子回家团圆,最后围桌而坐的画面令人动容。

(1)亲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表现主题

写人记事的作文中,父母、亲人是学生写作中最常用的对象。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如此佳作,如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深沉厚重的父爱直教人无法呼吸。《散步》以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向我们展现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类体现亲情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亲情却淡如水,薄如翼,不屑一顾,甚至不懂得珍惜,通过观看春晚节目,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又能唤回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体验,而这恰恰与课堂是接轨的。

(2)细腻的节目画面为亲情主题写作提供诸多借鉴

在进行与亲情相关内容的写作训练时,我们的孩子都写了什么?无非是与父母假期出游、回老家探亲、做饭逛街等家庭活动,但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些活动里几乎没有父母的身影,或者说父母只是一种陪衬、一种点缀,似乎专为题目要求而增设的不自然的存在。亲情,在孩子心中已经淡漠了吗?其实不是,“作业”二字大概才是罪魁祸首吧。学生对作业形式的表达不自觉的产生畏难、抗拒情绪,从而割裂了生活与学习。如果将春晚这两个节目中的一些片段和细节放到作文里,想必结果大不一样,因为节目中的画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腻又真实,直抵人心。

2.生命意义的探寻

(1)握住时间的手

2014年春晚上,小彩旗“旋转四小时”的表演令人震惊。人们不禁感叹:时间就在不停的旋转中迅速流逝,人生也在这样的轮回中日益厚重,就如朱自清的《匆匆》,也如保尔柯察金的慨叹。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度过今生才不算枉费?

(2)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孩子从咿呀学语到独立生活,父母则由青春焕发变为满头银丝。平日里,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碌中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歌中的问题很好回答,时间都给了家庭、给了孩子。但是,古往今来这个问题却总在被不断提及,不断感叹,并不断催人思考背后的意义。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慨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快乐自足之时却突然醒悟“不知老之将至”。这不就是歌中所唱的“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由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春晚歌曲引入对生死问题、生命价值问题的思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会因为时代的隔阂而无法融入文本。最终在深沉而又不失轻松的氛围中明确人生难久、时不我待,珍惜有限的生命,努力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的人生理念。

3.中华文化的传承

(1) 感受中华武术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剑心书韵》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武术类节目,以崭新的思维,文武相融的寓意,形象地表达了以笔为剑,书写中华文化的内涵。在众童子朗诵《千字文》的背景音乐中,书简和中国画氤氲展开,表达了中国功夫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即以大胸怀包容一切。

如有的学校开设了一门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即主题阅读,其中一个专题就是走进武侠世界感受大侠风范。武侠、江湖等字眼对每个青少年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作品中营造的武侠世界无不根植于肥沃的中华文化的土壤。由春晚节目到校本课程,再到中华民族包容、仁厚、济世苍生的精神内核,如此串联起课内课外,想必也能帮助学生修成“手中无剑”的境界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文化的复兴

中国戏曲是戏剧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春晚一改往年气象,一方面戏曲节目表演时间大幅提前;另一方面,《同光十三年》节目命名来源即为同名画作,勾勒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的形象,在戏曲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教学中,可以在本单元介绍一些戏曲常识,毕竟京剧、昆曲都已经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3)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琴瑟和鸣”

《卷珠帘》是春晚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直接化用李白诗“美人卷珠帘”之意,同样表达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伤。更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歌词洋溢着浓浓的古风气息,“眉间心上”、“千家文”、“纱窗”、“梨花泪”、“红妆”、“高轩”、“明月”等无不是别有深意的古诗词常见意象。如果将此与古诗词教学(如同样表现闺愁的李清照作品《醉花荫》)相勾连,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4)中国的符号,文明的印记

春晚还有一大亮点,匈牙利舞团带来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以形体、灯光等各种表现手段,展示出秦陵铜车马、天坛祈年殿、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等一个个中国元素,让人振奋。 “符号”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特征,是其文明的直观体现。

由“符号”话题可以转到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老北京的《吆喝》、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等,因为民俗、民族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代表性的符号。

写作训练也可以据此设置相关专题:中国的符号、北京的符号、家乡的符号、民族的符号等。

从近几年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批判最多的声音来自学生作文的假大空。从什么时候开始,作文变成了“八股”,有理想有朝气的青少年变成了“隐君子”?因为现在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不食人间烟火,揪住古人、名人不放,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接上地气,脚踏实地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能做到敢说真话,敢抒真情,具备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春晚歌曲《群发的我不回》展现的手机带来人与人之间冷漠与隔阂的感慨,小品《扶不扶》直击社会热点,批判不良社会风气,告诫人们应坚持中国传统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如此种种,都可以作为非常好的作文素材,引人深思并能体现中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时代精神。

二、其他教育资源在语文作业和教学设计中的利用

1.将生活资源作为作业命制的重要资源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这是真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同名主题曲,伴随着歌曲此节目可谓火爆2013电视荧屏。五位爸爸人生第一次单独带孩子出门旅行,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欢乐,但更重要的是它温暖了每位观者的心,正如一位父亲说过“我陪你成长,你温暖我最美好的时光”。在人生的旅途上,请不要忘了与父母结伴而行。走陌生的路,牵熟悉的手,看美丽的风景,暖最真的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与父母的某次旅行为题材,完成一篇记叙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引用《老爸的谎言》和《妈妈的等待》(妈妈和儿子的不同时代在同一操场中的场景)的两个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谈谈观看这两个视频构思的感受,特殊而常见的视角,也让人非常感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构思和选材进行思考和感悟。

议论文写作,教材中《学习选取理论的角度》给出的例子还是古老的“滥竽充数”,把它作为一个导入,让学生明确要多角度分析思考材料,才能获得不同认识。可选定2014年5月新近发生的“山东招远女子麦当劳用餐惨遭6人围殴致死”的事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令人发指的行凶者、亲眼目睹的第三方、灭顶之灾的受害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能够得到不同的认识与收获。这样的实践,既可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帮助学生积极树立正确三观,爱憎分明。

(2)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央视推出的美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传统农耕中国的转变,特别是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引导学生关注《舌尖》的文案,关注《舌尖》用味道营造出的一种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承与归属感,这种收获,是从教材中无法获得的。这也与今年高考改革形势发展,语文教学必须更多关注传统文化领域达成吻合。

2013年汉字听写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其考生僻字的导向有无意义尚且不论,但是这种形式,至少让我们认识到写好让汉字的生命永远鲜活,应该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命制寒假作业: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规范汉字书写体现了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汉字书写受生命哲学的影响它也包含了丰富又活灵活现的生命精神。书写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精神,所谓“字如其人”,让我们写好每一个汉字。

对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是语文教师的素质与功底,生活中语文或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充分利用好,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从而真正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2015—04—03

G633.3

A

1673-4564(2015)03—0093—04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