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海子有关的话题

2015-03-20 20:17何永康
文学自由谈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子写诗诗人

●文 何永康

与 海子有关的话题

●文 何永康

看到一篇回忆海子的文章,说海子二十五年前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边只带了四本书,其中之一就有我最近正在读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时不禁唏嘘,引发出良多感慨。

海子是1964年3月26日生人,前不久有一些民间纪念活动,纪念他诞生五十周年、辞世二十五周年。我和海子基本是同一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诗的,但我们有许多的不同点:八九十年代,我在全国大小刊物发表了不少诗歌,而海子生前公开发表的诗歌却寥寥可数;海子虽然发表诗歌不多,但很有影响,这是他过人的才华和执著的精神决定的,当然也与他非正常死亡产生的新闻效应不无关系,而我迄今仍然默默无闻;海子是少年大学生,读名校(北大),又在名校(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而我就没正儿八经坐过大学神圣的课堂……不过,最大的不同还是海子是真正的诗人,而我不过是诗歌殿堂的一个匆匆过客;海子永远将自己定格在二十五岁,是永远的青年诗人,而我已人过中年;海子在天国过着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的日子”,而我一直在为俗事奔忙,并常常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生活的词典里早就删除了“幸福”和“春暖花开”等词汇;海子在二十五年前就翻破了的《瓦尔登湖》,而我现在才开始初读,晚了二十五年,起点就不一样,也就可以这样说,我今天视野的开阔度,或许海子当年就达到了。

当然,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海子早已故去,而我还苟活着。这,看似不重要,其实也还重要——这是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坚守、对命运的忍耐。

我常常在心里问:如果海子活到今天,该是何等模样?

——继续写诗。

——早就不写诗了,改写小说、报告文学、名人传记什么的,可以比诗歌更赚钱。偶然会读一两首诗,读后摇头不止。

——在网络里写作,博客点击率很高。与网络签约成为“写手”。

——与文学疏离,写专业论文,评上了高级职称,甚至于作了学术官员。

——基本不和文字打交道了。对数字更有感情。说起当年写诗,嘴角有一丝自嘲:写诗,多么幼稚可笑的事。

——提及曾经打算自杀的事儿,一阵狂笑后,说,幸亏没有兑现,那不是自绝于人民,而是自绝于自己啊……

以上是我的臆测,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绝无亵渎和贬低海子的故意。

不可否认,海子的确是中国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但我侧面了解和“认识”的海子,并不都像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的自杀,并不完全是一种精神升华和人格完善。家贫,几个兄弟读书自己无力资助;收入不高,仅一百余元,想辞职与朋友到海南去淘金(办报),父亲却坚决反对;所教的专业变了,由自己比较喜欢的美学转为不太喜欢的马列理论;教研室没有把评职称的信息告诉他(因为他教龄太短),学校在昌平,离北京较远,进城去见诗友(或许还有女友)不方便;兴冲冲带着诗稿到俺们诗歌大省四川,受到蜀中诗友的批评和不理解(或许还有冷遇),据说还有情路不顺等等,诸多的不如意吧,不能不说是牵引他走上绝路的一个个诱因。我这样说似乎是井蛙燕雀之见,但海子毕竟是常人(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人间烟火味还是很重的),必然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唯其如此,海子才会长期受到关注和喜爱,才会永远地“活着”。

我不是研究者,但我建议研究者把海子自杀的原因做一个深入而比较准确的分析,不要语焉不详,不要含糊其辞,不要为逝者讳,更不要无端臆测。做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今天仍有不少年轻人是喜欢海子的,我不希望他们盲目崇拜,更不愿意看到他们盲目仿效,以为诗人之死是浪漫蒂克的精神殉葬,或者是一次伟大而辉煌的浴火涅槃。其实,诗人首先是人,诗人的死亡(2014年似乎更多)原因往往是简单的,也还有偶然的因素,且似乎都与诗歌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必去拔高和附会,否则,诗人在地下会嘲笑你的。还有,就是请评论家别再说什么海子历来就“崇尚死亡”的屁话。

不久前,盛传一位网络诗人自杀,赚了不少人的眼泪和担忧,就有人开始凭空议论,说是追随海子去了。我当时就说这是一个没有海子也不需要海子的时代。果然后来又有人出来说,那诗人活得好好的。是啊,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诗歌还没有重要到需要用生命、尤其是年轻的生命去为它祭旗或筑坛的地步。

最后我要说,不宜把海子过分神秘化和另类化。那些把海子弄得神神叨叨的人,往往是在卖弄自己的私货,是在海子那块业已水丰土肥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目的是借助海子的养分让自己获得“丰收”。

猜你喜欢
海子写诗诗人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学写诗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小鸟写诗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