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扎业的行规行俗

2015-04-10 05:1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祖师爷行当匠人

路 春 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传统纸扎业的行规行俗

路 春 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纸扎行业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行规行俗,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趣味性。传统纸扎业有庄重的祭拜仪式、谨严的手艺传承规矩和形象神秘的行业交流语言,彰显其人文特质。

传统; 纸扎业; 行规行俗

传统行业中,一个行当的存在可以长达几百年、上千年,甚至更为久远。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录》曾记载中国从唐朝开始便有了“三十六行”[1]之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都有其特点。纸扎这个行当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行业规范和风俗。从古至今,纸扎匠为了谋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都习惯性地分散到不同的地域——村落、集市,自立门户,进行纸扎营生。因此,纸扎业的行规行俗并不似其他行当那么明显,但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地域性、历史性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特质。目前,一些掌握古老纸扎技艺的匠人为了生存已经纷纷转作他行,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个老行当也许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因此,研究它的行规行俗对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祭拜对象与形式

纸扎业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祭祀规制,其中之一就是对祖师爷的祭拜。

1.纸扎业的祖师爷

几乎所有老行当都十分重视对祖师爷的祭拜,将祖师爷奉为本行当的保护神,希望通过拜祭,表达崇敬之意,也希望祖师爷能够护佑所从事的行当兴旺、发达。祖师爷通常是历史上或传说中有社会地位、有名望的人。他们大多对行当的产生、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或是某行当的先行者、开拓者,或者是某行当的大力扶持者、赞助者,再或者是某行当的巧匠能人。

纸扎业也有自己供奉的祖师爷。纸扎业的祖师爷有鲁班、致公禅师、五道真君、杨角哀和左伯桃几位,地域不同,匠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也多有不同。如老北京的纸扎匠多供奉鲁班。鲁班是泥瓦木匠业的祖师爷,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纸扎行业在老北京时期也称为扎彩业、京彩局、扎彩作,匠人通常被称为彩子匠。这一行业常常要涉及到对楼台亭榭的扎制,与建筑业、搭棚业较为相近,因此在老北京,纸扎匠都把鲁班奉为本行当的祖师爷。《北京往事谈》上就曾经记载了“老北京纸扎业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祭拜祖师鲁班”[2]的风俗。有的地方也将致公禅师奉为纸扎匠的祖师爷。传说唐代时期,致公禅师曾大力倡导张灯结彩,尤其推崇结彩,后来才有了彩扎业(纸扎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部分地域和人士将致公禅师奉为祖师爷。目前,中国东北一带的老纸扎匠常常奉五道真君、杨角哀和左伯桃为自己的祖师爷。五道真君是传说冥府里的一位神祗,又称“五道将军”,民间都十分崇信他。因此,每逢治丧时为逝者扎彩扎物,常常奉这位神袛为祖师。杨角哀、左伯桃二人的原型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羊角哀、左伯桃二人。《太平御览》引《烈士传》中曾记载了二人的相关故事。由于“羊角哀与左伯桃的传说故事涉及到阴间之事”[3],被旧时常年为死人扎制纸活儿的纸扎匠附会为祖师。因此,很多东北的纸扎匠认为羊角哀与左伯桃是纸扎业的先驱、先行者,所以奉这二位为祖师爷。

2.祭祀形式

纸扎匠的拜祭仪式很是严肃认真。按照旧俗,各行各业祭拜祖师爷的活动通常在以下几个时段进行:一是祖师爷的生日、卒日、年节、行会成立、店铺开张等特殊的日子。这时,仪式常常融入相应的庆祝活动,将祭祀与庆祝活动相结合。各地纸扎行业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祭祀及庆祝仪式的具体形式上多有差异,但洒净、燃香、用酒肉供奉等活动内容是相同的,最后师徒共同祭拜祖师爷的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仪式之后,还会有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庆祝仪式;二是拜师学艺、期满出师等特殊的日子,此时拜祭主要表达师徒对祖师爷的敬重之情;三是在某项重要业务开始之前,通常要祭拜祖师以求保佑;业务取得成功后,更要进行祭拜,以此来感恩祖师爷的护佑。此外,有些地域内的纸扎行业在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甚至每日的清晨与傍晚都要对祖师进行拜祭。不仅纸扎行业如此,其它老行当也是如此。这与华夏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国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敬之情自古形成并延续至今,尤其是“师”,不仅指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更包括各个行业的开业之祖。对祖师的崇敬这一行俗反映了从业者对创业之祖的感激和缅怀之情,这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内容。

二、手艺传承

在中国,千年而来的纸扎技艺传承方式有二:一为“家族式”传承,二为“师徒式”传承。家族传承所占的比重较大,授艺态度谨严。

1.“家族式”传承

自古便有“艺能养人”之说,尤其是自然经济为主的时代,有一技之长的人一般能赖以为生。而这些匠人对自己的手艺也极为看重,他们为了保住“饭碗”,保证世代传承这种安稳生活,匠人思想上会保守一些,有着 “传男不传女”的观念。传男不传女的情愫,还要归因于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旧时的手艺人认为女儿终究要外嫁他人,随姓他姓,手艺一旦传给了女儿,那“饭碗”也就改了姓氏。而男儿就不同了,男儿比女儿身体强壮,更适合复杂的手工操作,按规章男儿也会秉承祖训把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自己的子子孙孙都会靠这门手艺生存,也保证了自家手艺的神秘性、独特性。因此,自古立下的规矩在匠人的思想里很难改变。如果没有儿子,就“传内不传外”。所谓“传内不传外”,就是在即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手艺也要传给女儿,不传给妻子;即使儿子去世了,也不能把手艺传给儿媳;如果儿子、女儿都没有了,才会选择传给妻子、儿媳: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现在,国内大部分的老纸扎匠几乎都有着几百年的家族扎制历史,都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传规矩的效力也逐渐弱化,有些地域的纸扎匠人早已将规矩改为“儿女皆传”,谁愿意学就传给谁,不愿意学的就不再勉强;也有的纸扎匠看到社会的快速发展,纸扎行业的没落与艰辛,他们不愿儿女们从事自己的老行当,希望他们能找到更好的职业,有更好的生存方式。

2.“师徒式”传承

“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自古有之。通常是手艺人在无儿无女的情况下不得已才会采取的传承方式。当然也有比较开明的手艺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传给可传之人,这就需要选徒和收徒。古人重视手艺,因此在古老的年代里纸扎匠是不愁后继无人的,为了谋生想拜师学艺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匠人通常都会认真观察、考验求艺者,从中选出具有天赋的聪颖好学的徒弟,然后举行拜师仪式。拜师有固有仪式,按照老规矩,即使最为简单的仪式也需要徒弟衣衫整齐必恭必敬地跪在师父面前,扣几个响头,叫声师父,给师父奉茶。当然,这是传统的拜师方法,不同地域,拜师的仪式会有所不同,但徒弟对师父的恭敬之心是必不可少的。师父收了徒弟之后,徒弟一般要等两至三年方可“出师”,自立门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规矩也变得越来越宽松了,只要徒弟手艺熟练, 出徒不再受时间限制,这也体现了纸扎行当的开明性、包容性。

3.严谨的授艺态度

纸扎手艺的传承不论是“家族式”还是“师徒式”,对手艺的教授都非常严格。一件0.5m长的纸扎人物到底需要多少材料,怎么打结,如何粘贴、着色等,都必须依照老祖宗的规定程序,不能有丝毫马虎。纸扎在古时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一旦接了订单,常常需要整个制作团队以统一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对器物、人物、建筑的扎制要有一定的规范,以便订单的顺利完成。师父传授技艺通常都是伴随着具体操作过程来进行的。此外,纸扎匠对老祖宗传下的技艺满怀敬重之情,认为就应该严格按照程序来完成制作,这样才能保持其风格特色。纸扎匠的群体里流行着一句行话——“宁可破,不可错”,意思说扎制纸扎必须要谨慎认真,严格按照祖传或师承的方式来完成,一旦出错了,宁可拆毁,也不能勉强维持,尤其在扎制人物时更要小心,要清楚每个人物的形象特征,甚至与人物相关的传说或典故,不能盲目扎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规矩也发生了变化。但纸扎匠人“严师出高徒”的手艺传承风格却一直延续至今。

三、神秘的行话

与其他行当一样,纸扎业也有其行业术语——行话。纸扎匠的行话是纸扎业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纸扎匠和家人、徒弟之间习惯性地用纸扎业的行话进行交流,具有独特的民俗性、趣味性。

纸扎业的行话很多。纸扎匠通常将各种纸扎用纸统称为“漂子”,大概取其“焚化过后,一去不回”之意。此外,纸扎车夫称为“扁脸汉”、纸人称“老表”、纸扎厨师称为“长门”,这些对纸扎人物的称呼有一定趣味性。可能是为了避讳现实中的车夫,形象地称纸扎车夫为“扁脸汉”。“老表”一词在南方地带有老乡之意,又指穿着较为简朴的人,称纸扎人物为“老表”,有老乡、老朋友的感觉,这可能是纸扎匠在长时期的扎制生活中对扎制品的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称呼。而称厨师为“长门”的原因就不得而知。这些充分显示老行当的神秘与特殊,个中蕴含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

纸扎匠的行话还有很多。如扎制的骨架称为“撑骨”;所用的马粪纸称为“骨皮”,也就是包在“撑骨”上的第一层纸;纸轿称为“水上漂”;纸车称为“飞轮”。此外,纸篮子称为“提子”,纸箱笼称为“匣子”,钟表称为“摆子”。这些称呼与现实生活接近,现在南方的一些地域,对一些东西的称呼也是以“子”作词缀,如“狗子” “鸡子” “猪子”等。仔细分析,这些对扎制对象的专业称呼不外乎是从对象的性能、外部特征、神韵等方面概括而来的,可能以此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相区别,从而体现纸扎行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其人文特质及民俗性,让后人感受纸扎匠人漫长的扎制历程及行当生活。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兴”与“衰”的过程,千年的老手艺——纸扎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其行规行俗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1] 周辉.清波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79.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往事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09.

[3] 李眆,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3:186.

责任编辑:张文革

The custo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per ties

LU Chun-ji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The paper ties boast a thousand-year-long history.This profession is unlike any other one,but it enjoys special features in its own right.It is interesting,regional and historical humanity.The worship of ancestors,the family and apprenticeship craftsmanship is inherited.

tradition; paper ties; custom

2014-12-18

路春娇 (1978-),女,辽宁营口人,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民俗学.

1009-4873(2015)03-0035-03

J30

A

猜你喜欢
祖师爷行当匠人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祖师爷呢
趣侃祖师爷
趣侃祖师爷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祖师爷”不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