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石瓢壶”的自然艺术

2015-05-24 03:00
江苏陶瓷 2015年5期
关键词:壶器石瓢紫砂陶

陈 俊

(宜兴 214221)

“石瓢壶”是由四个三角形构成,角度基本一致,和谐美观、落落大方。不同的制壶艺人,对壶体边缘处理也不同,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圆润平滑。好的“石瓢壶”于棱角分明之中体现出柔美,就像这款紫砂“石瓢壶”(见图1),它以圆润的边沿线、雕刻大自然的优美画幅和刚劲的三角壶型相结合,展现了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型器特色。

图1 石瓢壶

1 紫砂“石瓢壶”的工艺造型

紫砂“石瓢壶”精选原矿紫泥制成,色泽内敛。此壶源于清中期的经典作品 “子冶石瓢壶”,并在点、线、面比率上做了巧妙的处理变动,把原作每处的“锋角”演变成“圆角”,作品更显刚中有柔,线条流畅,搭配更加完美,冲泡把玩更加得心应手。“石瓢壶”的整个壶身呈“金字塔”形,丰润饱满,由于壶器的重心下垂,壶体更稳当;壶嘴短小有力,为直筒形,出水更加有力顺畅;壶把呈圆润的三角状,提拿得心应手;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提高了实用性。宜兴紫砂陶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装饰,而装饰形式中文人气息最重的则是陶刻,“石瓢壶”壶腹陶刻的自然风景极具观赏性,整器获得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2 紫砂“石瓢壶”刻绘的自然风景

紫砂陶刻装饰工艺是文人书画和篆刻相互融合的结果,优秀的陶刻作品刀法老练而具有变化,且刻绘的风格多样。紫砂陶刻是一种多元化的构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演绎和发展,达到艺术香火的代代相传。此款紫砂“石瓢壶”浑然大气,有雅俗共赏、典雅高贵、朴实无华的特性。壶器上自然景观的美表现在形式上,包括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味觉美等: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自然景观的形体、色彩能令人产生视觉美;风声、雨声、涛声、瀑布声、流泉声、鸟鸣声等大自然发出的各种自然声响,听之能令人产生听觉美;植物、花卉散发出的各种气味,嗅之能令人感到嗅觉美;对植物果实或某些山林特产,尝之能令人感到味觉美;对自然景观,触之能令人产生十分惬意的触觉美。总之,紫砂“石瓢壶”的壶腹上所陶刻的自然景观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属于形式美的范畴。

3 紫砂“石瓢壶”的壶器由来

紫砂“石瓢壶”不但器形美,它还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另一种是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壶”改称“石瓢壶”,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4 结论

紫砂壶造型设计是制壶艺人重要的基本功,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包容,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当今紫砂从业者而言,造型设计这门学问永无止境,主题定位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契合,提供不同的主题阐释与文化解读。这在当前壶艺勃兴繁荣的和谐环境中,是艺人的责任担当。唯有此,宜兴紫砂文化才能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

[1]黄静.论紫砂壶造型中的分形美学分[J].艺术时尚.2014(11):392.

[2]洪俊英.浅析蒋蓉大师炉火纯青的紫砂配色艺术[J].江苏陶瓷.2014(01):21.

猜你喜欢
壶器石瓢紫砂陶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浅谈紫砂《劲松壶》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春意复苏人长寿,连年有余吉祥来
——浅谈紫砂“莲年有余壶”的设计风格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石瓢壶”探艺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浅析紫砂“伙伴壶”的艺术创意
浅谈紫砂“俏青松壶”的艺术特征